专家谈车祸起因 称民众对交规群体性漠视

2012年12月02日12:1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记者杨玉华、史竞男、凌军辉、刘景洋)每年21万起道路交通事故,6万余人死亡……中国疾控中心伤害防控室的监测数据显示,在各类伤害死因中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一位伤害死因。

  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来临之际,如何构筑安全的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课题。

  细节致命:人人可能成“马路杀手”

  在北京最繁忙的交通路口之一——北京西单与长安街交口,穿越马路必须要走地下通道。可无论是早晚高峰还是其他时间,总会看到有人不顾交通安全指示,不闻交通协管员的哨声警告,横穿车流过马路,不时引来刺耳急刹和鸣笛声。

  “见缝插针、乱穿马路”的行人、“随意变道、鲜有礼让”的司机,这是当前国内很多城市交通现状的真实写照。

  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显示,近年来,8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因交通违法导致,其中超过两成的违法行为是闯红灯、不按车道通行、违反禁令标志等“小节”。

  “小节致命”触目惊心:1至10月份,全国因闯红灯肇事造成死亡798人;因违反道路标志线肇事造成死亡26154人;因机动车未礼让行人肇事造成429人死亡;因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肇事造成161人死亡。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闯灯”、86人死于“越线”、1.4人死于“不让”、0.5人死于“强占”。

  “我国从自行车王国向汽车王国骤然转变,虽然技能转变过来了,但汽车观念和文化却没有建立。”长期研究交通安全的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刘攀教授认为,细节致命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意识的人们对交通规则的群体性漠视,这让中国人看起来更像在“骑着汽车”。

  事实上,有关法律并非缺少对细节的规定,但在执行上却遇到尴尬。长沙市雨花区交警大队一中队中队长杨志辉给记者举例,比如机动车闯红灯按规定驾驶者要被扣分罚款,但实际上并非所有路口都有电子警察抓拍;行人闯红灯等虽然按法律规定可以处50元以下罚款,但在实际中难以执行。“不承认、没钱、编造身份的都有,我们只能批评教育。”

  清华大学法学院余凌云教授指出,交通安全的魔鬼都在细节中,看起来是小事,又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常怀畏惧、遵守规则,交通安全就能成为每个人的护身符,继续漠视只会让人人都成为“马路杀手”。

  路权失衡:人车争道埋隐患

  每天上下班高峰,南京城区的太平北路总是格外拥堵。由于沿线正在修地铁,占用了很多道路资源,部分路段非机动车道不到一米宽。南京市民乔醇骑车上班经过此地往往“不得已”窜上机动车道,时有险情。“走这样的道,不是逼着人去违法吗,还谈什么交通安全!”

  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调查显示,在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原因的多重选择中,59%的人认为是“人车争行”,41.8%的人认为是“道路规划不合理”,31.4%的人认为是“城市功能区规划不合理。”

  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城市缺乏科学规划,道路建设滞后,公交分担率低,道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地方注重短期建设,忽视长期影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进行交通影响评价,造成一些道路交通拥堵“瓶颈”和安全隐患路段。

  “城市规划设计不合理是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余凌云说,很多城市功能区设计不合理,没有考虑社区居民出行便利。比如,北京市天通苑、回龙观等地居民,上班路途远,开车只能走一、两条道路进入中心城区,早晚高峰难免堵车。

  同时,一些环线、立交桥进出口设计不合理,标识不明确等问题也饱受诟病,被认为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隐形杀手”。位于北京西二环的天宁寺桥是很多司机的“噩梦”,来自长安街、西客站、京开高速、三环路等车流汇聚于此,桥上几乎“终年拥堵”。

  道路规划只有更科学,才能更安全。刘攀表示,目前我国道路资源日益稀缺,行人与车争抢路权的矛盾加剧,如何平衡,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从各地实践来看,交通管理者往往更多考虑机动车的路权,行人和非机动车经常处于弱势。

  不安全的路在农村更为突出。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10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通车里程354万公里,占86%。由于道路标准低、安全设施不全等原因,2003年以来,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超过半数发生在农村公路。

  管理滞后:交通安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合肥市民夏先生已有五年驾龄,近年来所在城市一系列“畅通工程”上马,可他却感觉路仍然难走。“每天上班我都得在一个路口堵上半小时以上,因为四条车道的马路只设了一条左拐弯道,这种情况至今已快一年,交警部门怎么就不管管呢?”

  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会庆教授指出,虽然近年来各地交管部门应对交通安全投入很大,招数层出不穷,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

  比如目前对驾驶人管理应该区分普通驾驶人、职业驾驶人等实行分类重点管控。解决车路矛盾,在拓宽道路架设立体交通的同时,更应注重现有道路资源的盘活,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的密度是否合理,信号灯长度是否超过交通流量要求,立交桥和环路上下出口距离是否合适等,只有打通城市道路的“微循环”,才能真正保障交通安全顺畅。

  余凌云说,同样是华人社会,香港的人口密集程度和私家车拥有率超过很多内地一线城市,交通环境却好得多。原因是上下班搭乘公交不开车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加之香港公交网络立体无缝对接、快捷便利,这十分值得内地借鉴。

  受访的多位专家和管理人士指出,解决交通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定位不清、政策短视的问题。只有搞清楚城市发展方向,规划才能有长远眼光,交通安全政策才能保持稳定。

  “道路通畅、低事故,是评价交通安全的基本目标,也是基本民生需求。”金会庆说,交通安全日敲响的不仅是全民树立交通安全意识的警钟,更是城市管理者破解如何营造交通文明环境难题的新起点。

(原标题:新华视点:“头号杀手”背后的三大推手——写在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_fin)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北京首次判决外地截访人员非法拘禁罪
  • 体育鲁尼2球助范佩西绝杀 曼联2度落后4-3胜
  • 娱乐阿娇公开与韩国男恋情:狠狠幸福下去
  • 财经专家称速成鸡不足忧 滥用抗生素是大隐患
  • 科技联通、电信割肉补贴 争抢iPhone 5首发
  • 博客记者:天津女医生诊室内被斧砍死案内情
  • 读书朝鲜历任“第一夫人”谁最美(组图)
  • 教育高校老师持AK47授课称可大胆拆枪(图)
  • 育儿天真宝宝“袭胸”照引网友吐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