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淮河镇因水出名——著名的鲍集圩行洪区就在它身边。以往,这里的农民最怕每年的七八月份,“水涨得让人害怕”。
“千里长淮,把它入湖投海的最后70公里全部留给了盱眙。在很长一段时期,这都是当地农民心里沉重的负担。”说起沿淮低洼区农民的感受,李坷竣最有发言权。62岁的他一生逃过7次大水灾,小水灾不计其数。
李坷竣讲得最多的,是2003年和2007年的那两场大水。
2003年洪泽湖水位超过1991年,行洪命令下达后,行洪区所辖鲍集、兴隆、铁佛、淮河等6个乡镇的68700多人连夜撤离!“妇女老人们抱着孩子一步三回头,不愿离开家园。部队舟桥旅的冲锋舟和政府的运输船一次次抢运着他们的粮食、猪、羊。水已漫到小腿,农民撤离的小手扶只能靠两边的树来判断路向了。”
2007年,洪水再一次汹涌而来,量级超过了2003年,但过去“保大堤、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战洪魔的宏大场面却没出现。李坷竣回忆说,当年“淮河3次洪峰安然过盱眙,沿淮农民‘水大心不慌’,全县没一处流域性和骨干性堤防、水库失事,没一人死亡。”
同一条河,更大的洪水,结果迥异。淮河在这四年里发生了什么?
时任盱眙县水利局局长的姚玉祥告诉记者,洪水还没全退,一个计划就摆到了县领导的案头:把沿淮低洼区灾民全部迁上岸,彻底结束数百年来“水来就跑,水退再回”的循回。经国家发改委批准,2004年淮河、明祖陵、盱城等6个乡镇的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启动,工程之大,涉及面之广,被当地称为盱眙县的“三峡移民工程”。目前已建成4个面积4.97平方公里的移民安置保庄圩,5782多户沿淮农民搬进了新家。
10月14日,走进位于淮河镇杨嘴保庄圩的“移民新村”,新楼一栋接一栋,白墙红瓦,整齐划一。菜场、有线电视、水泥路、自来水,城里有的这里都有。农民张守福过去住在前河村,“以前一下雨就怕,都落下心理病了。一跑几十里,猪、羊什么的都顾不上,跑一次水要跑掉大半年的庄稼和两三年的积蓄。进了这个保庄圩就不用跑了,地势高,再大的水也过不来。跑了四五代人的水,到儿孙这一辈总算断根了。”
离岸的农民不离水,他们在淮河里养龙虾、螃蟹,在高处种大白菜,如今沿淮一带成了淮安有名的白菜大镇,还出口到韩国做泡菜。
“如今雨情、汛期实现了全自动检测,全县哪条河流、哪座水库下了多大雨、涨了多少水,位于县城的监控设备一目了然,专业防洪、技术防汛彰显出巨大的减灾效益”。如今已是副县长的姚玉祥说:“过去,一碰到大雨就紧张,日夜巡堤;现在抗洪任务轻了,卖龙虾、卖大白菜的任务却重了。都是忙,感觉不一样。前面是急忙忙,耽搁几分钟就可能冲掉一个村;后面是喜忙忙,像红彤彤的龙虾和清脆的大白菜,忙得有滋有味。”
本报通讯员 周海军
本报记者 蔡志明
(原标题:沿淮低洼区,不再“跑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