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顾瑞珍、张辛欣)12日,整个北京城都笼罩在一片昏黄中。35个监测子站的空气质量指数有17个超过500微克/立方米,28个超过300微克/立方米,属六级,严重污染。
新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各地就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受雾霾天气影响,我国各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引发热议。雾霾天气成因是什么?谁来拯救我们的空气?
PM10和PM2.5是近日空气首要污染物
记者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了解到,自从1月1日我国74个城市按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PM2.5等数据以来,我国第一批74个率先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城市的80个国家网监测点位中半数以上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长三角区域城市的129个国家网监测点位约有三分之一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其他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监测点位也有不同程度空气质量超标。
监测总站数据显示,颗粒物(PM2.5和PM10)为本周连续雾霾过程影响空气质量最显著的主要污染物,以严重影响环境健康和环境能见度的污染物PM2.5为例,上述城市部分点位的小时最大值达到900微克/立方米,超过空气质量日均值标准(75微克/立方米)的十倍以上,并超过AQI日报严重污染等级(500微克/立方米)的约一倍。SO2和NO2等也达到轻度以上污染水平。
其中,近一周内受不间断雾霾过程困扰的华北、中原和华东部分城市影响最为严重,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由于低空近地面的空气污染物久积不散,主城区点位连续出现空气质量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包括PM2.5,PM10,SO2,NO2等主要污染物徘徊在较高超标浓度水平。
雾霾与气象、污染排放等有关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近期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动性均非常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受其控制,城市无论规模大小,其局地交通、生活、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的污染物排放均在低空不断积累。与此同时,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环保专家表示,如果在冬季遇到长时间雾霾过程,通常在北方地区因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中等以上城市人口集中排放量大的主城区连续三天的空气污染物积累就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在南方地区如果生产和交通排放量大也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
应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如何防治空气污染?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难就难在需要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污染治理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PM2.5减排就会受影响。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PM2.5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如果措施到位,在‘十二五’末会有所降低,但是要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还有很大难度,需要很长时间。”王金南说。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还可能持续到本月15至16日。预计未来三天,由于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中东部地区部分城市的空气污染形势还将维持。到本月17至18日,预计有新的强劲冷空气南下,上述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
针对雾霾天气,气象专家提醒居民需适当防护,尽量减少室外暴露的时间,减少开窗,长时间在室外需要佩戴口罩。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人员应控制速度;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也要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原标题:谁来拯救我们的空气——专家详解雾霾天气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