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记者查词典向傅莹提尖锐问题:中国咄咄逼人

2013年03月05日07:19  中国广播网
傅莹 傅莹

  中广网北京3月5日消息 (记者 季苏平)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无论是政协还是人大,新闻发言人的亮相就像一个冒号,是一个开始的象征。相比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在发布会前一天就被公布出来,人大的新闻发言人则是在发布会前的5分钟才揭晓。

  傅莹,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口中“最能清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这是一场充满“国际范”的新闻发布会。

  直到新闻发布会开始前的五分钟,当工作人员悄悄在发言人座位上摆上“傅莹”的桌签,记者才知道大会新闻发言人花落谁家。

  傅莹一亮相就充满“国际范”:蓝色套装搭配黑色项链,满头银发搭配淡雅妆容,一边微笑一边与记者打着招呼,还不时配合着摄影记者的要求抬手、微笑、看镜头。傅莹一开口,就用一个玩笑为自己的姗姗来迟打了圆场。

  傅莹:刚才来得稍微晚了一点,因为是从大会那边过来的,大会堂的路径比较曲折的,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么容易。

  外交部副部长自然是身经百战,而在场的数百家媒体也绝对是百炼成钢的精英。细数傅莹回答的9个问题,至少遭遇三次挑战。日本共同社记者的问题就显得“咄咄逼人”。

  日本共同社记者:中国外交是否会更加咄咄逼人?

  “咄咄逼人”,日本记者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对日态度,令在场的中国记者感到非常刺耳。在会后的采访中,这位日本记者坦言,自己是专门从字典里找到这个“够尖锐”的词语,看看发言人如何回应。

  日本共同社记者:想提问比较尖锐的问题,所以我昨天找成语词典,找到了这个词。

  傅莹会如何回应呢?否认还是不理会?记者替她捏把汗。令人意外,傅莹并没有否认日本记者的这种说法,而是说自己也听到过。既然听到过,傅莹是否认为中国的态度很“咄咄逼人”呢?

  傅莹:刚才你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注意到中国记者都笑了。其实你在中国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几乎是另外一方面的意见。很多中国人的意见包括媒体人的意见是,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一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希望有更加强硬的姿态。这个差距是存在的。

  傅莹强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如果对方选择的是强硬的举措,选择的是背弃共识的做法,那么中国有一句话叫“来而不往非礼也”。不过,傅莹最渴望的是被倾听。

  傅莹:希望共同社的记者可以把我们的想法带给日本政治层面的人,带给日本的有识之士。我们想知道日本人民、日本领导人了解不了解中国人民的想法,了解不了解钓鱼岛的历史事实,他们能不能客观面对现实?我希望今天通过你的报道,能够如实地向日本社会传递这个信息。

  路透社记者问到了一个几乎每年都会被问到的问题,中国的军费预算究竟有多少?在准备功课时,记者发现,在此前连续七年的人大新闻发布上,必有记者会问此题。傅莹也很不理解这是为什么?

  傅莹:前面几任的发言人都回答过了,但是这仍然得到了很多国际关注。好像中国每年都需要向外界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加强国防建设?为什么我们要增加军费?

  傅莹本场新闻发布会的最后一个挑战,来自她的老朋友——美国有线新闻网记者。

  傅莹:举手的人很多,我想请一位老朋友提问,因为我们好久没见了。现在12点,时间到了,但是我们最后再提一个问题。CNN吉米,希望你的问题客气一点。

  吉米的问题很敏感,事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傅莹说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并不总是一个样子的。

  傅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要照搬别人的模式,这样的说法不公平也不准确。

  面对每一次质疑和挑战,傅莹总是用她的方式,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而她也用自己的行动打动了他的老朋友,也是挑战她的吉米。

  吉米:我觉得她表现得非常好,她是一名优秀的外交官。我同意她的观点,中国应该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不应该是每个国家都被迫走同一条路。民众谈政改,领导人也在谈,中国最适合什么?我相信中国人正在寻找答案。

  记得傅莹在驻英国大使任上曾写过一篇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原标题:[首席记者问两会]全国人大首位女发言人傅莹亮相:倾听中国)

(编辑:SN056)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