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生气原因剖析:下属不执行任务挡其财路

2013年03月05日18:18  廉政瞭望
廉政瞭望第5期封面 廉政瞭望第5期封面

  领导生气了

  “你只看到我的威仪,却不曾留意我的用心;你有你的乖张,我有我的严厉;你质疑我方法单一,我担忧你不成大器;你埋怨我不留情面,我会证明这是对你负责。领导掌舵,是曲高和寡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埋怨,但那又怎样?哪怕不被理解,也要‘骂’得漂亮。”

  领导为什么会生气

  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告诫官员们“每临大事有静气”。在公开场合,人们看到的领导形象大多和颜悦色。但实际上,领导生气的时候并不少。

  “生气也是生产力”

  已经76岁的退休老人黄成至今对自己的老上级——原川东北某县县委书记张胜记忆犹新,因为他见识过张胜的生气。

  张胜,做过游击队长,是南下干部。在大炼钢铁时期,张胜兼任县钢铁厂党委书记。那时炼钢需要木炭作为能源,张胜带头并要求厂里所有的人背木炭。但有的人认为这是厂里运输部门的事情,而且还要走几十里崎岖的山路,产生了抵触情绪,有一名车间干部则公开表示自己不想去。张胜得知后大怒:“哪个狗日的敢不去背木炭,耽误了炼钢任务,老子枪毙谁!”此后,没一个人缺席在背炭的队伍中。“张对手下要求很严,他自己经常身先士卒。如果谁被他看见上班偷懒,准得挨一顿臭骂,那时我们在他面前连笑话都不敢讲,规规矩矩的。”黄成对记者回忆道。

  领导生气,会让原本漫不经心的下属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警醒起来,推动工作。这似乎已经成为自古延续至今的一条屡试不爽的领导法则。有的领导则总结:“生气也是生产力”。

  到了新世纪,同样在张胜曾经就职的这个县,一名外表儒雅的高学历县委书记上任了。

  这个县是典型的山区县,交通是制约发展的“牛鼻子”,县里决定修一条从县城直到最东边一个乡的水泥路,其间还有另一个镇。可修公路时,终点那个乡很急切,但中间那个镇却进展缓慢,因为对他们来说,修不修这条路对其发展没多大影响。

  事情最终被县委书记知道了。

  县委书记察看了这两个乡镇的修路情况后,随即爆发了,当着众人的面,他指着中间那个镇书记的鼻子:“修路是县委县政府的决定,你们不想办法加快进度,是想对抗县委吗?你们还有没有大局观念?”颜面扫地的该镇书记涨红了脸,赶紧承诺:“我们一定按照书记的指示办。”打通了这个“肠梗阻”,这条路在规定的时间里修通了。

  耿彦波担任大同市长期间,为了尽快实现打造新大同的构想,对属下要求严厉。大小干部挨他骂是常事,而且骂得狠。最厉害的时候甚至还动手——看到工程不过关,他会用矿泉水瓶往施工人员身上拍去;他能一把摸出沙子和水泥的比例是否得当,如果质量不行,他会一把抓住对方胸口,把水泥摔将过去。在耿彦波的责骂声中,不到两年时间,耿彦波给大同带来的变化已全面显现。

  职场新人,大多在上司的责骂声中成长,80后公务员李敏也不例外,刚入行时,一直在上司刘主任的火气中度过的。

  一次,刘主任交代李敏起草一份文件。李敏没怎么用心,很快就拼凑了一份文件交了上去。随后,从刘主任那里刮起的“狂风暴雨”向小李袭来:“你这份文件能代表政府形象吗?你这样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你的公务员身份相配吗?你对得起国家给你的工资待遇吗……”李敏想反驳,可刘主任的话句句在理,她能做的只能是承认错误。自此之后,小李“偷懒时就会记起他那发火的表情,提醒我再不要对自己和政府不负责任”。

  就这样,在刘主任高压下,李敏在跌跌撞撞中不断修炼着,几年后成长为一名干练的公务员。

  为私心,强词夺理

  此外,一些官员生气发火,责骂部下,是因为被部下挡住了“财路”。

  西部某县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姜钟经常生气骂人。当时,姜钟分管国土、建设等“油水”多的领域。他事先收了一个工程老板的贿赂,为了让这个老板顺利拿到工程,授意发改局局长将这项工程列为特殊工程不走招投标程序,但局长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没有按照姜钟的意图办。这一下,姜钟很生气,在一次会议上指责发改局局长耽误了工程进度,还要撤掉他的职务,“你他妈的不干,有的是人干。”发改局局长慌了神,没想到自己坚持原则,会落到这样的下场,他越想越委屈,当场就哭了。会后,发改局局长找到县委书记解释情况,反复和姜钟沟通后才保住了职务。

  不过,姜钟仍指使其他人做假手续让这个老板通过了招投标,没料到被监察局看出了其中的猫腻,就按照程序报告了上级监督部门。本来就在气头上的姜钟被触到痛处,他更生气了,在县政府常务会议上骂县监察局长:“你们监察局只知道讲条条框框,这也限制,那也限制,怎么推动工作呢?老子也在反贪部门干过,知道怎么办,不需要你们教。”又一次,也是因为工程监督的事情,姜钟又对监察局长开骂:“你都懂完了,光讲这个规定,那个原则,就是不讲怎么推进工程进度。”

  挨了几次骂后,监察局长很窝火:“自己坚持原则,难道还有错吗?”不服气的监察局长找到姜钟告诉他:“按照规定监督,是国家法律规定和上级的要求,而你却一次次地把我们当傻子一样骂。如果你坚持不要我们这样干,那我们就放弃监督,但丑话说在前面,我们不会在有关文件上签字,因为这都是被你逼的,出了事情你得负责。”

  压不服监察局长的姜钟更加郁闷,此时审计局局长送来了一项工程的审计报告,比预算审减了200万元。而姜钟也收了这个工程老板的贿赂,于是大骂审计局长:“你是要鸡蛋里面挑骨头吗?这个项目你最多只能审减50万元,不然的话,老子收拾你。”

  霸道的姜钟引起了众人的反感,在民主测评中,他的通过票没有达到70%。一封封关于姜钟的举报信飞向了上级纪检监察机关。

  觉察到自己被人举报的姜钟,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上,对着县纪委书记指桑骂槐:“有人敢整老子,还查我,老子不怕,该砍老子的头,老子绝不会用腰杆去抵。”县纪委书记实在忍无可忍,对姜钟说:“你我之间的关系不是私人关系,现在是腐败和反腐败的关系。”

  最后,姜钟被查出收取工程老板的贿赂而落马。

  “他为什么那么霸道,除了他为了实现个人目的而利令智昏外,还与他自以为有后台有关,因为他曾是为市委书记服务的副秘书长,和市委书记很亲近。”知情人告诉记者。

  为面子,杀鸡儆猴

  有的领导,发脾气是杀鸡儆猴树威。

  华东某机关何处长被人私底下称作“何老虎”。新官上任头几天,下属们还没摸准“何老虎”的脾气。一次,他在全体干部会议上布置了一项工作,问大家有没有困难和意见。结果王科长“不知深浅”,抱怨任务太重、困难太多。话音刚落,就被“何老虎”一顿臭骂。其他人见状,一个个都将滑到嘴边的话,赶紧咽了回去。

  还有一次,上级公布了一项重大决策,“何老虎”开会征询大家的意见。另一名干部有了前车之鉴,便礼貌地站了起来,罗列出一二三条理由,最后指出领导的决策不可行。可没想到的是,还是被“何老虎”一顿重磅炸弹骂了回去。他不但痛骂,还上纲上线,斥责这名干部昏庸无能、不思进取,是混进中层干部中的废物、败类。都骂

  到这个份上了,谁还再敢讲半个不字?举手表决时,“何老虎”的意图自然一路绿灯。

  王科长向记者诉苦:“‘老虎’太强势了,有时候真把干部们折腾得够呛。不过客观来说,他的能力确实很强,这些年,咱们单位在市里的各项评比都排名靠前,所以大伙儿也就忍了吧。”

  西部一地级市的常务副市长王某承担了城市升级改造的任务,可有的局长对他的命令不以为然,为此,他很着急上火。

  一天,各局突然接到王某通知,要求第二天早上7点到市政府开会。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一名局长迟到了10分钟,就挨了王某的骂:“连开会你都迟到,我还能指望你完成市政府的任务吗?”在这次会议上,规划局长因为没有执行市政府的规划方案,被王某爆了粗口:“如果你干不下规划这个工作,你就给老子滚蛋!”一语惊人,众人面面相觑,没料到他这样级别的官员会在正式场合骂得如此难听。在王某力主下,规划局长被免职。此后,局长们再也不敢把王某的话当耳旁风。

  不光生气时骂人,有的领导甚至还动手打人,当然在打人之前,领导自有盘算:为自己树威,而且这个人是可以打的。

  一名作风强悍的市委书记刚到任不久,见有的人对自己交办的事项拖拖沓沓,很是光火。他于是当众打了自己带来的心腹——市委办公室主任一记耳光,原因很简单:他对办公室主任负责为自己装修的浴室颜色不满意。众人大惊,效应立显,此后个个战战兢兢,唯书记马首是瞻。而办公室主任没白挨这一耳光,后来在市委书记力荐下,成为了副厅级领导。

  怒发冲“官”为哪般?

  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几个朋友一起喝茶。甲感叹:“今天又挨领导骂了,心理不是滋味。”乙附和:“我也经常被领导骂,感受都是一样的。”丙补充:“只要受人领导,谁没领教过挨骂?不足为奇。”兄弟仨都说自己习以为常,但终究有一事不解——领导为什么爱骂人呢?

  该出口时就出口

  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曾在《骂人的艺术》里写道:“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

  而在官场中,面对一些干部的惰性与积弊沉疴,领导自然不能做好好先生,也应当有所态度,该出口时就出口。

  比如,对那些生活腐化者、作威作福者、投机钻营者和弄虚作假者,就需要理直气壮大声呵斥。甚至一些思想僵化、优柔寡断,或疏于创新、急功近利者,虽无明显过错,领导也应对其“敲敲警钟”。

  出口难免“成脏”,但这些“骂”不是蓄意侮辱与伤害,其更近似于尖锐严厉的批评。它就事论事,出发点是领导对下属的爱护,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唯有逆耳忠言,才会起到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以及引以为诫、改邪归正的鞭策作用。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曾惊世骇俗地骂了一遭。1998年夏,他站在九江长江大堤指着滔天洪水,怒不可遏:“以竹筋替代钢筋的防洪工程是‘王八蛋工程’,是对人民犯罪!”

  而在2007年,贵州省委召开的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的石宗源同样因一桩矿难而忍不住对安监部门大动肝火:“煤矿出了事,上面一追问下来,结果都是煤矿手续齐全,是合法的。我要问大家的是,这合法的手续,它究竟合不合理?合不合天理?”石宗源突然“咆哮”,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四川省直机关党校教授魏敏生认为,领导干部因工作而动怒是责任心强的表现。特别是在地方发展跨越或治理“庸懒散”的关键时期,许多官员更是会频繁地祭出“骂招”。

  某市教育局长率队在系统内暗访“八项规定”的落实。结果发现下属单位的多辆公车停放在一高档酒店外。局长一看车牌,心中有了主意。他没有进去“扫兴”,而是支人把做东的领导单独叫出,从党性到纪律一顿痛骂,最后撂下一句“检查写来,餐费自负”。被骂者顿时酒醒,吓得呆若木鸡。

  话说“百姓心中有杆秤”,网友“秦恨海”发帖称:其实绝大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着什么问题,是心知肚明的,关键是以什么态度去对待它,以什么方法去解决它。不可否认,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于问题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忍着、捂着、盖着、藏着,故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敢去大胆地面对它、解决它。领导干部都应做到该骂就骂,该查就查,绝不口软手软,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

  魏敏生也认为,一个领导者,如果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怕被打击报复而从不敢骂人,搞一团和气,做老好人,那么这对于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甚至于一个地区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动怒还有潜意识

  可见,领导骂人与否,其实只是工作上的取舍,而非好官或坏官的判断标准。当然,有的领导爱骂人,这与其自身的脾性、所处环境甚至年龄都息息相关。

  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就是个“张嘴就骂”的领导。照他自己的说法,“天生就这臭脾气,不好改”。

  一次,遇到炮兵失了手,李云龙爆了粗:“娘的你个败家子,咋不省着点用?你小子还敢发牢骚,小心老子揍你!”

  而与李云龙“搭班子”的政委赵刚则是典型的“以理服人”。对此,李云龙不止一次地表示“看不惯”。他曾“挖苦”赵刚:“对对对,要做思想工作,对那些笨的、不听话的战士就说,‘老哥我求你啦,我给你跪下’行不行?”

  一般来说,从部队走出的领导比学校出来的爱骂,因为军队讲究绝对服从,需要雷厉风行,斩伐决断。因此,像李云龙这样的“暴脾气”非常多见。再有,他们自身的性格也大多强势,骨子里争强好胜。这类领导,在应对紧急复杂局面的时候,比赵刚们更具优势,更容易使团队的步调统一。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游永恒研究发现,40岁以上的中年领导更加易怒:“权力有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年轻领导相对低调,不敢太过张扬。而人到中年,精力旺盛,他们挑起了更重的担子,也就更易烦躁;但此时的权力足够巩固,所以他们的霸气因而也更足。”

  而年近退休,领导的火气则又会减少许多,“这时候,领导有了‘后顾之忧’,他们会考虑退休后人家怎样看待自己。因此,往往会着力展现柔性的一面。”

  在魏敏生看来,领导爱在单位发火,不仅仅是脾气所致。“其实他们的脑子里有两种潜意识。”

  其一便是“社会人际关系排位”。中国传统社会讲究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加之现今体制中领导权力往往独大,这让他们也就更加有了高人一等、不受制约的错觉。

  魏敏生补充说:“特别在一些比较独立的单位,领导会有“家长范儿”,以为在圈子里发点火,后果没啥了不起。所以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下属动怒,甚至自己在其他地方受了气,也要把它撒回到单位里。”

  游永恒则表示,基层党政机关的“一把手”最爱发火,关键就在于权力过分集中。

  还有一种潜意识则是对权威的痴迷。多数领导会不自觉地把自己视作权威,认为说话即真理;同时他们还渴望让别人承认于此。

  然而,干部们如何确立权威,却各有各的方式。有人亲和力强,能力足,善于体贴下属,感化职工;而有人则显得很“强硬”,讲个性,不留情面,认为板起脸来才能更好地使下属听命于己。

  发火非主流,谩骂需谨慎

  发火动粗是一种领导方式,但它并不文明,其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用不好往往适得其反。

  有的领导只顾逞一时威风便草率骂人,后来却发现站不住脚。这时候,他就会给人留下一种自负的形象,反而损害了自身的权威;有的下属也可能因领导的疾言厉色而心生畏惧,不敢轻言冒犯,甚至不敢指出其错,致使工作出现失误。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领导干部言谈举止往往直来直去,虽多有“劈头盖脸”之辞,身边人却也较易接受。但现代社会,个人意识觉醒,个体更加重视尊严。

  魏敏生教授为记者举了个例。曾有某领导在职工的工作总结上批示了几个字:“臭、很臭、非常臭!”还有一次,该领导甚至在下属对单位的谏言书中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而该单位的职工就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伤了自尊,就伤了感情,领导与下属之间就被树起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中流淌着抵触、逆反、敌对等对立情绪,每骂一次这道洪流就加深加快一次。到了一定的程度,双方终将会被洪流淹没。”

  “这样因骂生恨的事情并不少见,正如王立军与薄熙来。”魏敏生说。

  薄熙来把王立军视作自己的家丁为己办事,而王立军则依托这座靠山拾级而上。看似相安无事,但他俩却始终相互利用与提防,直至“一记耳光”反目成仇,“大水冲了龙王庙”。

  魏敏生表示,“薄王案”因骂引发,从深层次看,是利益团伙的内讧。这样的内讧,今天不爆发,明天也会爆发,它必然会因利益冲突浮出水面。但若从表面上看,则正是说明有的领导欠缺智慧,只知争强好胜而不懂安抚下属。他说:“干部骂得对,职工忍耐力强倒还罢了,一旦骂得有问题,或是职工自尊心强,反而会使领导的威信受损,乃至酿出祸端。”

  所以,领导不宜轻易动怒。魏敏生就倡议干部应广泛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修养德行;而游永恒则提出领导应学会压力分担,懂得授权,并非事必躬亲。

  当然,倘若真要发火,领导也应想方设法规避负面影响。知名评论家何振邦就有如下建议:

  领导在骂人之前,一定要搞清楚,防止乱骂一气。一方面要看事大事小,凡事关全局、事关原则、性质严重的大事该骂要骂;凡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时疏忽的细节,无关大局的过错,能不骂则尽量不骂。另一方面,要看原因,一件事情的过错,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领导也不宜在人多且气氛热烈的场合骂人,尤其不要当着被骂者的下属或亲朋好友的面骂。要骂也要在小范围内、人少的时候甚至个别交流的时候骂。

  对那些年龄较大、资格较老,又是偶尔出一次错,还有那些自尊心强、性格孤僻暴躁的人,能够尊重的尽量尊重,能不骂尽量不骂。

  领导一气之下骂了人,不可一骂了之,待心情平静后,要主动对挨骂者进行安慰,讲清骂的理由,使挨骂者理解,心服口服……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温家宝:过去5年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 体育NBA-热火15连胜 中国赛确定湖人VS勇士
  • 娱乐已故宋汶霏已婚孩子一岁 拍戏养家瞒病
  • 财经南京购房登记大涨7倍 离婚率是平时两倍
  • 科技张朝阳精神危机:什么都有 居然这么痛苦
  • 博客两会代表委员博客 成龙首次发言说了什么
  • 读书新浪历史好书榜上线:<邓小平时代>居首
  • 教育2013世界大学声誉排名:清华北大进前50
  • 育儿人大代表:取消强制查环查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