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的社科界别小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讲了件让他颇为困扰的事。老家亲戚打官司时,经常向他求助,想让他帮忙“打个招呼”,因为他们觉得如果不打招呼,即使自己在理,判决结果也很难说。
“现在有些老百姓不太相信法治能解决问题,不太相信司法机关能够在他们利益受到侵害时提供法律保护,总是怀疑法庭会偏袒一方。这种心理让法律的公信力受到挑战。”杨胜群说。
在座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曹义孙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特约监督员。对于杨胜群的困扰,他曾经专门进行过调研。他总结:“最明显的因素是一些司法机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还有的法官业务素质差,因为能力问题判错案;再有一个,法院人员紧张,有的法官一天判3个案子,来不及进行推敲,也会造成不公正。其实很多法官也很无奈,他们也想公正判断,但是最后有领导协调一下,你也没办法。为了获得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正义,人们只能去找关系,最后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同组的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谢商华说:“基层法官确实很辛苦,不加班都不正常。法官流失很严重,很多法官转行去当律师,因为律师挣得比我们多好几倍。都说司法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可是法院的经费由同级财政保障,确实难以克服地方干预。‘你要听话,如果你不听话,我就可以不给你保障。’”
谢商华委员分管了7年行政审判,她说独立公正审判的难度太大了。“如果判政府败诉,我这笔钱就拿不到了。到时你把经费报告打上去,人家根本就不研究,就放在那。那么,你敢判他败诉吗?”她说完,房间里的其他人会意地笑了。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