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发言人盘点:吕新华自曝被俞正声问倒

2013年03月11日17:35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两会聚焦:发言人,你好!

  这些发言人的共同点是:大多有处理外交事务和应对新闻传媒的丰富经验

  文 | 赵潇

  每到春光灿烂的三月,全国两会就会以媒体的高度曝光成为最受公众瞩目的大事。今年的两会,因为涉及国家领导人换届,更是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作为两会期间最初的公开活动,每年人大和政协的两场新闻发布会都是重头戏。这一次,两会还迎来了两位新的发言人,他们的“首秀”,从谈吐、气质到服装、发型,都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傅莹:首位女发言人

  宝蓝色套装、黑色项链、一头银发、精巧的眼镜,当妆容淡雅的傅莹以一身时尚装扮首次亮相的时候,新闻发布会现场的记者已经争先恐后按快门了。

  她是全国人大历史上的第七位发言人,也是首位女发言人。“刚才来得稍微晚了一点,因为是从大会那边过来的……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么容易,抱歉。”傅莹以幽默的“道歉”作为开场白,显示了这位女外交家的老练。

  一个小时的发布会,傅莹共回答了9个问题,耗时最长的一个问题回答了近15分钟。

  日本共同社记者问“中国外交是否会更加咄咄逼人”,此时全场响起一阵笑声。对外交官出身的傅莹来说,这个问题驾轻就熟,她从中国历史上的国际地位开始谈起,逐渐将话题过渡到中日关系,旁征博引,而且不看准备好的提示。傅莹还巧妙解释了记者提问时全场为何响起笑声,她说,很多中国人希望中国面对挑衅的时候,更加强硬一些。

  现年60岁的傅莹来自内蒙古,是地道的蒙古族。1973年,她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4年后毕业进入外交部工作至今。笑容优雅、头脑灵活的傅莹,刚入外交部时派驻罗马尼亚,后来进入翻译室,又到柬埔寨参加过联合国维和工作。她担任过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驻澳大利亚大使和驻英国大使。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担任驻英国大使期间的经历。

  自2007年傅莹出使英国以来,中英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受到干扰,英国媒体开始出现抨击中国的声音。作为驻英国大使,傅莹巧妙运作、积极公关。2008年4月5日,在奥运圣火抵达伦敦的前一天,傅莹在著名主流大报《泰晤士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奥运火炬不暗淡》,以一个女性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自己过去在西藏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以翔实的数据,将西藏的历史与现实娓娓道来。4月13日,傅莹又在英国另一家主流媒体《星期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志愿者所受的委屈和中国年轻人的愤慨。

  在英国的三年里,傅莹把自己独特的演说风格传递给成千上万的英国人。她自称“一个天生的游牧者”,从来不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拘囿在英国珀特兰街使馆办公室和英国外交部的两点一线。从英国石油公司的钻井平台,到伦敦时装周的T台秀,从深入有“避税天堂”之称的泽西岛做调研,到伦敦金融城里银行家举办的早餐会,她的身影活跃在各种场合。

  英国贸易投资署负责投资战略的副署长简。哈德利回忆说,“傅莹很有风度,而且时刻能保持一种迷人的气质……我听过她的几次演讲,她讲得总是很有意思,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比如,有一次我在博物馆听她说到一种粮票,那样的中国是我以前从没有想到过的。”

  傅莹一直强调公共外交需要多说话,说明白话,凡是涉及中国的问题,都应该设法让中国的声音通达国际社会,并且要学习采用在不同语境中也能听懂的语言和表述来说话。对此,她坚持身体力行。

  傅莹的沟通技巧被英国人称为“魅力攻势”,在外交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2009年,傅莹被英国《外交官》杂志评为年度亚洲外交官,在伦敦凯越丘吉尔饭店举行的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在介绍傅莹获奖背景时这样描述,“她为增进英国及欧盟对其祖国的理解作出了巨大努力,她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及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的处境和采取的措施,以及内外政策。”

  “坦率及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这正是傅莹公共外交的魅力所在,她用柔性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气质和个性的语言改变了中国外交官“不苟言笑、铁板一块”的形象。正像《金融时报》主编巴伯所评价的,傅莹是少有的能够拿智慧和魅力作为武器的大使,既不乏幽默感,又坚持原则,她对柔性外交的运用值得称道,人格魅力令人折服。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称赞傅莹为“最能清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不少和她接触过的英国人也评价说,傅莹说话时喜欢打比喻,讲事实,娓娓而谈,没有官腔。

  人大发言人是傅莹的新角色。对于采访对象和记者的关系,她坦言,应对媒体是一个为难的艺术,这互相是在斗智,斗智的目标是什么,不是对方而是镜头背后的公众,被采访者争取的是镜头背后的人,有时候你唇枪舌剑好像赢了媒体,但是有可能失去在后面看电视的人。

  在人大新闻发布会上,傅莹刚开始发言时,由于声音较低,被台下记者“不客气”地要求“大点儿声”。对此,她报以微笑,随后便提高了声调继续自己的发言。“她真的很有亲和力。”会后,不少外媒记者夸赞说。

  被问及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傅莹主动提到了雾霾天,并像拉家常一样称自己“每天早上拉开窗帘都要看一下今天有没有雾霾”,接着“爆料”称,“我家也有两个口罩,我女儿一个,我一个,但是还没有用”。

  工作能力出众、刚柔并济的傅莹,在家人眼中却是一位典型的蒙古族女性,能歌善舞、随和亲切。据她的表弟周堂海透露,“在一些隆重的场合,她总是身穿民族服装。她喜欢喝奶茶,爱听长调,有时候也会讲蒙语,能歌善舞。”

  傅莹的发型、衣着和小饰物都很精致和考究,但据周堂海介绍,虽然穿着得体,傅莹其实很节俭,并不买很贵的衣服,买衣服时会讨价还价,还爱和家人开玩笑。

  作为全国人大发言人,傅莹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两会期间工作繁忙程度不言而喻。她的丈夫郝时远先生说:“这些日子我都很难见到她。”

  吕新华:“特派员”转型

  和傅莹很类似的是,全国政协的新发言人吕新华也来自外交界。经历了近40年的外交生涯,62岁的吕新华坦言,政协的第一场发布会让他“压力山大”,但面对让每一个新发言人颇为忐忑的“第一问”,吕新华轻松讲故事,以简洁轻松的600多字过关。

  吕新华接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新一届政协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和举措?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吕新华突然话锋一转:“在这里我说一个小的故事,本次大会主席团会议主持人俞正声先生有一次找我谈话,他说,你对我们政协四个协商平台应该是知道的吧?我当时说了三个,有一个怎么都想不起来,这四个平台是什么呢?是专题协商、界别协商、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自爆了答不上题的“内幕”,吕新华随即专门解释了何谓“专题协商”平台,他还表示,“其实可以举很多例子,但是为了便于大家的了解,节约时间,我举个例子。例如,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前,全国政协召开了文化专题的协商会,与相关部委进行充分协商,委员们的许多意见和建议转化成为党和政府的决策,这种协商在决策之前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协商民主的一个特点。”

  这场发布会,吕新华展示了周到体贴、善解人意的一面。刚开始,在一位摄影记者“挥一挥手”的建议声中,吕新华微笑着向早已座无虚席的场下挥手;发布会进行时,也不时露出微笑;最后,在“请给台湾媒体一次机会”的喊声中,原本已结束的发布会又被吕新华再次延长时间,回答了该记者的提问,这名台湾记者非常满意。

  吕新华的前任发言人赵启正在接受采访时说,“吕新华有广泛的国际经验和驻港经验,阅历广泛、知识丰富,对媒体也有充分理解,因此,他完美完成任务是理所当然的。”

  上世纪70年代,吕新华进入外交部,曾经在外交部办公厅、联合国、芬兰等地方工作。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香港特派员经历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2006年至2012年4月,吕新华担任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对于香港,吕新华表示,“参与并见证了香港回归全过程,对香港是有感情的,一直在关心香港的发展。”

  曾在“东方之珠”香港履职六载的吕新华,经常要与在港的各国领事及外交人员打交道,其儒雅风度、诙谐幽默的谈吐、平易近人的风格给人印象深刻。

  在香港工作期间,吕新华积极推动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组织外交大讲堂、公众开放日、外交知识竞赛、大学生国际问题座谈、大学生外交夏令营和香江亚洲论坛等多种活动,让外交走近更多香港同胞。

  来自浙江的吕新华,普通话带有浓重家乡口音,他经常同香港朋友调侃自己:“你们的普通话比我好多了!”而在媒体看来,这位特派员“从不回避刁钻敏感的提问”。

  在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对于香港近期的奶粉“限购令”,吕新华说,“相信特区政府、广东政府、海关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相信这些问题也是可以得到逐步解决的。”

  回答钓鱼岛问题时,吕新华提高了嗓门,“我知道在座的各位媒体记者非常关心中日关系的问题。”他说,“我愿意对中日关系做一点小的回顾,钓鱼岛事件完全是日本一手造成的。”

  吕新华承认,自己刚到外交部当信使和后来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当秘书,均是两段很好的经历。他曾说,“钱副总理的外交风格受到很多人关注,我也受益匪浅。”

  有处理外交事务和应对新闻传媒的丰富经验

  自1983年全国两会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至今,全国人大发言人共有6位,依次是曾涛、姚广、周觉、曾建徽、姜恩柱、李肇星。这些发言人的共同点是:大多有处理外交事务和应对新闻传媒的丰富经验。

  例如,第一任人大发言人曾涛既有外交经历,在多个国家出任大使,又担任过新华社社长;曾建徽先后在新华社、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等地方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人大发言人的年龄近年来逐渐降低。2003年原中联办主任姜恩柱出任全国人大发言人,时年65岁;2009年其继任者李肇星时年69岁;傅莹现年60岁。

  在政协,同样是从1983年开始,孙起孟、陆平、孙轶青、卢之超、李鹿野、钱李仁、梁金泉、田曾佩、齐怀远、张国祥、吴建民与赵启正先后任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2005年吴建民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首次作为政协新闻发言人亮相,他面对的“第一问”是有关民主党派在建设小康社会、构筑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吴建民在发布会结束后,以“如履薄冰”、“不得有半点疏忽”来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他只给自己的首秀打60分,因为“我这个人不是很容易满足的人”。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