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2013年3月24日播出《黄埔江死猪事件溯源》,以下系节目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焦点访谈》。
最近一段时间,上海黄埔江死猪事件受到各界高度的关注。这一事件涉及到环境、道德、管理、法律引发了多方面的思考,那么这么多的死猪是从哪里来的?背后又反映出什么样的问题?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事件的过程。
解说:
3月8日,有上海网友在网上发出一条图文微博,称有大量死猪伴随着垃圾漂浮在黄埔江上游水源地附近。第二天,上海市农委官方微博公布当时已经打捞死猪900多头。到了第三天,打捞的数字就达到了3323头。3月11日,上海市水污局首次公开表示,松江当地的自来水水质数据正常,符合相关标准,此后黄埔江上打捞出来的死猪数字仍然在不停的增加。
上海市民 沈文:
是有担心,觉得是不是会有像口蹄疫、疯牛病。
上海市民 蒋沛:
环境会不会污染呢?会不会有疫情啊?它怎么死的?死了怎么会投到江里去了?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
事发半个月以后,黄埔江的死猪打捞数字已经超过了万头,人们在担心饮用水的安全。同时人们也急迫的想知道,这些死猪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它们会出现在江水里?它们又是为什么而死亡的呢?
解说:
嘉兴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生猪养殖业,主要供应周边市场。作为传统的生猪养殖密集区,目前嘉兴全市的养猪户已经超过了10万户,每年生猪出栏量450万头。今天前,记者到这里采访,跟随保洁人员在河道出发没多久,就看到一只漂浮在水面上的死猪。
记者:
这个有多少斤啊?
保洁人员:
这个现在重二十斤。死的时候重十多斤。
记者:
那就泡到水里就发了?
保洁人员:
对。
记者:
那能看出来它在水里泡了多长时间吗?
保洁人员:
这个估计是一个星期有了。
解说:
不久前,一家当地媒体提到,在这个村庄,今年1月份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死亡了有一万多头猪。如果真如报道所称,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集中死亡18000头生猪,那是不是暴发疫病造成的呢?来自上海检疫部门的消息说,他们从一些打捞出的死猪身上,检疫出猪圆环病毒。
浙江省嘉兴市畜牧局副局长 蒋皓:
猪圆环病毒是一种猪的普通常见病,普通常见病。
解说:
作为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在事件发生后,立即赶赴浙江、上海实地调查了解情况。
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 于康震:
可以排除是因为发生了大规模的重大动物疫情,这个可以排除。
记者:
没有一个大规模的疫情怎么会一下子死那么多猪呢?
蒋皓:
我们一般大猪的死亡率在3%左右,小猪的死亡率高些。
记者:
那这两个加起来平均值是多少?
蒋皓:
10%左右。
解说:
当地农业部门表示,今年的死亡率并不高于往年,猪的死亡并不是由于疫情而是冻死的。那这样的说法是否可信了?
记者:
这个死了?
村民:
有毛病的。
记者:
这什么时候死的?
村民:
早晨喂的时候还活着。
记者:
就今天?
村民:
(猪)挺不好养吧?
解说:
老周是竹林村养猪比较早的养殖户,他告诉我们,小猪在刚出生的时候最怕冷,有最容易受凉死亡。
记者:
小猪很怕冷吗?
养殖户 周根荣:
很怕冷的,生下来最好要三十几度才好。
解说:
根据上海打捞死猪过程中,收集到的猪耳标,记者找到了其中一位饲养者。他告诉我们这只两个月大小的死猪的确是他扔到河里的。
记者:
你怎么确认那头猪就是你家的呢?
养殖户 李今良:
这耳标是我家猪的,那没办法了。
记者:
当时那头猪是怎么死的?
李今良:
冻死的。
记者:
冻死的?怎么冻死的?
李今良:
它跑出来跑到外面冻死了。
记者:
李今良在外出的时候顺手将小猪丢在了河边。而按照规定猪死了应该给村里打电话,让村子里统一处理。从2009年开始嘉兴开始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由政府出资兴建无害化处理池,对于无害化发酵的技术,把死猪放到处理池里进行微化处理。
记者:
这就是你们那无害化处理的池子是吧?
浙江省嘉兴市新丰镇竹林村村支书 陈云华:
对。
记者:
打开看一下。
陈云华:
好的,我来。
记者:
这都是死猪啊?这都是小猪。
陈云华:
我们大多数收集的死猪都是小猪为主的。
记者:
好大的味儿。那这里头还要洒药吗?
陈云华:
一般情况下,我们一个星期洒消毒药水。
记者:
那像这个猪在这里面要搁多长时间它就能腐烂了?
陈云华:
一年左右。
解说:
虽然每个养猪村都建有无害化处理池,但是我们在嘉兴采访时河道里仍然可以见到腐烂的死猪。
保洁员:
以前他们都扔在河里面去的,现在都不敢扔了,如果抓到的话,那罚款罚得厉害得不得了。
记者:
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吗?
保洁员:
他们图方便扔在河里算了,就这样子。前天我们开一艘船,到那边那个村上打捞了65头(死猪)。
记者:
他们为什么把猪扔到外面去?扔到河里?
周根荣:
我觉得他们贪图省力,一扔多省事。
记者:
那他们打电话村里都不来拿吗?
周根荣:
打电话就来拿,自己不高兴打。
记者:
打个电话不是特别麻烦吧?
周根荣:
现在农村老百姓,百姓百姓百个姓。有些还挺可以的,有些不喜欢这样。
解说:
截止到2013年,嘉兴市一共建了573座无害化处理池,但死猪无害化处理仍然明显跟不上养猪量剧增的现实。
记者:
都满了,已经满了。这都已经放不进去了。
男A:
放不进去了,所以那边在建。
记者:
我看这个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放新鲜的了。
男A:
新鲜的小的推到旁边去,四周围都是空的,推的话都推在中间。
记者:
这应该是放进去蛮久的都腐烂了。
男A:
有一些放不下了直接挖地直接埋掉了,埋在这边旁边。
解说:
调查中记者发现这些无害化池显然难以满足需要,无害化池的容量有限,也很可能是村民丢弃死猪的原因之一。在当地生猪养殖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但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养猪主要产生三种废物,沼液、猪粪以及病死猪。病死猪治理的难度最大,危害也最高。
记者:
嘉兴的水质之所以差原因是什么?
浙江省嘉兴市环保局副局长 余鸿伟:
我们有做数据分析,主要的原因其中一项很大的就是氨氮,氨氮这个指标主要也就是养殖业(造成的)。
记者:
从专业角度来讲,这么大的养殖密度是不是已经超过整个嘉兴的环境容量?
余鸿伟:
肯定的,这是肯定的。国际上有个叫亩均载畜量,一亩地上能养多少。这个数据国际上一般认可是一到两头,但我们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从我们公布的数字来讲,(全市总饲养量)是734万头。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
记者调查发现,嘉兴、上海一带生猪的死亡率与往年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今年黄埔江上出现大量死猪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如果当地养猪的基数不是如此巨大,如果养殖户少一些自私和图省事的心理,如果今年春节前后南方没有连绵的阴雨和持续寒流的天气,黄埔江里死猪的数量也许不会那么多,也许就不可能比往年有大幅增加。但是这些是否就是死猪大量出现的全部原因呢?我们的记者继续深入的调查。
解说:
潘会民是新丰镇竹林村人,七个月前,他因为收购贩卖死猪被收押,目前在等待法院的判决。
记者:
你知道最近黄埔江上又出了很多死猪?
犯罪嫌疑人 潘会民:
我律师来过,跟我讲过。你现在抓进来了,外面的死猪都要满天飞了。
记者:
你觉得这两者之间有关系吗?
潘会民:
百分之一百。
记者:
为什么?
潘会民:
因为没人收了。
解说:
潘会民收死猪的生意已经做了七、八年,远近的养殖户都知道他在做这个生意。
记者:
村民对你们做这个生意怎么看?
潘会民:
很好,评价很高。
记者:
评价很高?为什么?
潘会民:
帮他们处理了,他们也得到了经济实惠。
记者:
那没有人说你们做这一行的加工病死猪对别人的身体不好?这良心上有点过不去?
潘会民:
没有。
解说:
在竹林村一带,做死猪生意的并非只有潘会民。马惠华是南湖区凤桥镇人,去年11月他开始收购屠宰死猪。
记者:
那生病的你也收?
马惠华:
生病的也收。
记者:
那你当时收的时候,一般人愿意把猪卖给你吗?
马惠华:
一般都愿意。
记者:
最高的时候一头猪给了多少钱?
马惠华:
最高50元。
记者:
那你一天能够收购几头猪?
马惠华:
一天有时候收购十来头。
解说:
这些因不明原因死去的猪,被死猪贩子收购、屠宰、分割之后,制成各种猪肉制品重新进入市场,而其中潜在的高致病性病毒也随之流传。
记者:
我想病猪肉加工了,您自己也不会吃吧?
马惠华:
应该不会。
解说:
2012年,修订后的食品安全公布实施,嘉兴市政府开始严厉打击死猪贩卖销售。连续破获多起死猪贩卖团伙。其中判处了死猪贩子董国权等三人无期徒刑,这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竹林村村民:
以前有专门几个人到老百姓家里收死猪,大的死猪他们都收去,小的死猪老百姓自己处理。
竹林村村民B:
自己挖个坑埋掉。
竹林村村民:
那么大的都是他们收死猪的收去了。现在他们都抓去吃官司了。
记者:
那是不是能这么说,过去有一些猪都卖给死猪贩子?现在死猪贩子没有了,多出来一部分猪,有些人没有送到(处理)池里,就丢掉外面去了?
周根荣:
对。
记者:
有关系你觉得?
周根荣:
对。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
随着上海和嘉兴两方面的通力协作,目前黄埔进和嘉兴区域内河流上死猪的数量越来越少。但是从长远看,靠这种一次性突击性的整治,能不能真正解决死猪的贩卖和丢弃问题呢?
解说:
从2011年开始,农业部专门出台文件规定,如果生猪养殖户的猪出现非正常死亡给予80元钱的补贴,就是希望在经济上输导农户按照正常途径处理死猪。但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村民对这80块钱的补贴并不知晓。
记者:
80块钱你们有吗?
竹林村村民:
没有的。
记者:
没有吗?
竹林村村民:
没有,一分钱也不补。
解说:
浙江省下发的有关补助病死猪的文件规定,自行处理的按每头80的标准给予补助,集中处理的补助经费拨付给营运单位,这导致在现实当中,补贴难以落实到农民头上。
记者:
至少目前来讲,现在农民还拿不到是吧?
蒋皓:
政策的落实需要一个过程。
陈云华:
我们下一步这个渠道,下一步我们已经在做的东西,我们马上建一个焚化场。农户愿意把电话打过来,我们免费上门收,还要适当补贴一点。
记者:
再给农户一点补贴?
陈云华:
对,有这个设想。
解说:
借助死猪事件的发酵,嘉兴市已经开始考虑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他们希望能够逐步压缩散户养殖的数量,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但是一个几十年形成的传统产业转型起来并不容易。
记者:
从村民角度来讲,他们是更喜欢这种散户的自己的养殖方式呢?还是说那种规模化的养殖方式呢?
陈云华:
老百姓肯定喜欢现在的养殖模式。
记者:
就是自己家里抓两头母猪回来就养了?
陈云华:
对。我们昨天看到,大多数是自繁自养为主的。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朱毅:
养猪是一种低利润、高风险,需要高技能这样的一个行业,这必须要有门槛。
解说:
朱毅,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一直关注国内的养殖业。据她了解我国很多地区的养猪业,都表现出小、散、乱的状况,农户分散养殖,盲目跟风,缺少技术支持,政府监管难以到位。相对小、散、乱的养殖方式,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科学养殖水平,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同时提供相对完善的无害化处理设施,也便于政府统一集中监管,公司加农户是现阶段一种比较好的发展方式。
朱毅:
第一点就是公司要对农民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技能的指导。第二点就是公司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猪死了,不能让养殖户承担全部的风险,这让养殖户不能有自行处理死猪的权力,这个是从源头上去制止死猪流入市场,或者死猪被随意抛弃的一个根本。如果有公司来牵头,国家监管也容易了,我可以直接找到公司,用不着找散户了。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
黄埔江上漂浮的死猪或许可以被捞尽,但是更重要是如何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那么要解决现在养殖业存在猪的问题,比如说适度控制养殖规模,对于无害化处理环节要像养殖环节一样受到重视,受到严重的监管。对于丢弃、病死动物的行为要依法加大处罚力度等等。专家指出,加快生猪养殖业,从小、散、乱向集约化转移将有助于这些的解决。而这一次死猪事件可以说,既是危机也是契机,它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发展生产和环境安全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协调。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杜绝死猪进河道,上餐桌。
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