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埋骨古刹拆迁风波》后续
专家就兴教寺申遗拆迁“互掐”
本报首席记者 蒋格伟
4月16日,本报刊发了《唐僧埋骨古刹拆迁风波》一文后,引起了大众的持续关注。
文章刊发后,兴教寺宽树法师给本报记者致电,称丝路申遗申报文本编制总负责人、中国历史建筑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兴教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两个谎言。
“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的拆迁区域,是按照申遗小组与长安区文宗部门下达的拆迁通知解说的,不存在任何夸大和撒谎。”宽树法师说。
16日9点40分,西北大学佛学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撰写了相关文章,并发表在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佛学网上,力挺兴教寺。
兴教寺被指说谎
《法制周报》记者在网上查阅了央视国际频道这段题为《记者调查:兴教寺“被拆迁”?》的视频。
报道中,陈同滨针锋相对地指出兴教寺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在撒谎。
陈同滨表示,现在所说的拆迁是一种整治,和网上流传的拆庙完全不是一回事。
“大部分是不拆的,山门、碑,他(指宽树法师)在那里比划的其实都是不拆的。他在撒谎,我们怎么可能去拆那些东西呢?”陈同滨说。同时,陈同滨认为,兴教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有第二个谎言,“非说这个与房地产有关,也是绝对不成立的。”
事实上,在媒体报道兴教寺或遭拆除后,身为文本编制总负责人的陈同滨即接受了《中国文物报》的采访,并表明了自己观点“‘国保单位在申遗旗号下被蚕食’说法与事实完全不符”。
在这篇文章里,陈同滨指出,兴教寺由政府公布的保护范围为现有围墙内16844平方米(约25.2亩),除了玄奘墓塔为重点保护区外,还有一组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与此同时,院内还有一大批未经程序批准的违章建筑。而这些建筑对玄奘墓塔形成围合之势,严重影响了玄奘墓塔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等价值要素。
“申遗过程是一个加强遗产保护,提升管理水平的过程,寺院由此获得的发展前景也远胜于现状。”陈同滨表示。
历史学教授力挺兴教寺
在相关质疑文章中,历史学教授李利安写道,“本来下决心不再陷身于兴教寺事件了……可一大早看到对兴教寺问题的最新报道,学界普遍敬仰的陈教授用比较严厉的措辞指责兴教寺僧人在撒谎,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两个谎言……这让我不得不再就兴教寺问题说几句话。”
李利安指出,所谓兴教寺的第一个谎言,陈同滨教授认为宽树法师在接受采访时所比划的那些要拆的建筑“其实都是不拆的”,兴教寺“大部分都是不拆的”,属于谎言。
而李经过再三观看这段采访视频发现,法师所比划的以及所说的拆除对象并没有撒谎,法师没有表示也没有将要拆对象比划到玄奘三塔、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也没有比划到他们“予以保留”的法堂、卧佛殿、禅堂、中轴线两侧的厢房,以及被强行改变用途但也“予以保留”的大遍觉堂,而是比划到兴慈楼、僧寮、三藏院的一部分、民国时期的两个石碑以及石狮、闻慧堂、斋堂,并说如果拆除这些建筑,兴教寺功能性建筑几乎全没有了。
所谓第二个谎言,陈同滨在采访中对记者说,“第二个谎言,非说是跟房地产有关,这也是绝对不成立的。”
李利安表示,在视频中,宽树法师说的“借着申遗来作一些拉动地方经济的建设,这对宗教活动场所来说是一种严重的破坏”,“不能因为申遗而破坏了寺院原有的安静,寺院的这种环境,破坏了寺院正常的宗教活动……”未提到与房地产相关的内容。
李利安认为,兴教寺周边区域实施综合利用,“以兴教寺为景区核心,建设一个融旅游、文化、商贸、园林、观光、休闲度假、宗教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的说法,是媒体依据当地报纸与政府网站公开信息做出的判断。
“既然有这么明显的开发意图,难道僧人们能不担心吗,不能表达他们的态度吗?难道这也是谎言吗?”
16日晚,兴教寺宽树法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的面临拆迁的区域都是按照申遗小组与长安区文宗部门下达的拆迁通知解说的,不存在任何夸大和撒谎。”
同时,宽树法师表示,截至目前,西安官方并没有就兴教寺申请退出申遗后寺庙的拆留作出明确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