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受灾居民坦然面对震后生活:结婚摆百岁宴

2013年04月21日14:00  新闻晚报
今天,在雅安龙溪村,百岁老人寿宴照旧  晚报记者 龚星 现场图片 今天,在雅安龙溪村,百岁老人寿宴照旧 晚报记者 龚星 现场图片

  晚报特派记者 劳佳迪 成都、雅安报道

  灾区

  有人结婚有人摆百岁宴

  4月21日8点,地震发生后的第24个小时,浓烈的湿气笼罩着远山合抱下的雅安。这样的潮湿天气对以 “雅雨、雅鱼、雅女”闻名的雅安人而言,没有丝毫新意。而驱车在市区兜转,你很快会发现这座刚刚经历了剧烈摇晃的山中小城,也未有想象中的慌乱。

  尽管许多市民接受采访时都表示 “晃得很吓人”,但移居到市内空旷之处搭建帐篷的情形却并不多见。记者仅在市政府新办公大楼对面的一片空地上看到一户“游牧家庭”。 “我们的房子是5楼, 2002年建的,房子倒没有开裂的危险,主要是家里有3个小孩,就想把汶川地震时候用过的帐篷再拿出来用用。”一家之主彭先生说。

  在雅安大桥上,记者注意到一支十六辆车组成的婚车队伍。穿梭在并不晴朗的天气里,在迎接新娘的婚车正前方贴着“老婆,我爱你”,后车灯处则覆有 “百年好合”的卡通贴纸,粉红色的彩带为灰暗的空气平添一抹亮色。

  记者随车队前行,来到依山傍水的龙溪村。村子看上去并不大,但今天在一小片菜地的背面,来访者却很容易被一条特殊的 “红地毯”吸引目光——这是由数米长的鞭炮铺就的喜庆范围,按照当地风俗,新郎上楼迎娶新娘前,要先过一把震天动地的 “声瘾”。

  很快,小小的龙溪村就被持续近一分钟的鞭炮声淹没。村里邻舍几乎都凑在一起围观热闹,人群簇拥之中,新娘的母亲一身花衣: “日子照过嘛,地震影响啥子?”

  一声男高音的扯嗓,将这场时点特殊的婚礼推向小高潮。原本观礼的乡邻都闻声而动,原来是新郎在空中抛送红包,村里的孩子们纷纷抢拾。

  其实同样是龙溪村,就在不远处,还有另一户正在用自己的奇特方式度过地震后的第24个小时。主角是一位名叫高政治的百岁老人,身着一袭通体红衣,成了当天的 “老祖宗”。围绕他的是福佑荫庇的子子孙孙和欲讨一把寿的街坊乡亲,主持人则是高政治的孙子。

  “我爷爷身体可好了,眼睛不花,就是耳朵有点背,你和他说话得大点声。”孙子凑近爷爷的耳朵提声喊了一声: “上海来给你拜寿的!”老人笑了,露出几颗尚且坚挺的牙齿。

  “昨天的地震不会影响摆宴的心情吗?”记者问。他点上一支烟,咧嘴笑言:“日子早就是定好的嘛,老爷子就是这天生日,还改啥子哟!”

  伤员

  妈妈别哭,我是幸运的

  9岁的李志贤躺在雅安市红十字医院外科走廊的病床上,头上包扎着层层纱布,在后脑勺的位置,记者看到几块已经干涸的血迹。身量消瘦的他,用以输液的左手臂搁在棉被外。走廊间或有风,李妈妈窝在棉被内,为意外受伤的孩子暖脚。

  李志贤确实是飞来横祸。被围墙飞砖砸伤后脑的他,现在进食便会呕吐,医生诊断为脑震荡,缝合的伤口长达十几厘米。 “我看着心疼啊,都是血,但他对我说妈妈别哭,我还是幸运的,有些人一下子就被砸死了啊。”说到昨天下午1点半从芦山医院转到雅安红十字医院时的情形,李妈妈又红了眼圈。

  记者问李志贤 “痛吗”,他坚定地摇了摇头。但当记者提出希望他留给镜头一个微笑时,他却始终没有做出任何表情,只是用一双大眼睛与记者四目相视,其中读不出怨愤和恐惧。更难得的是,这个小男孩似乎在学会隐忍的同时,也已经学会了不用夸张的笑容矫饰自己真实的疼痛。

  在记者与李妈妈交谈时,一位捆扎着右手腕的老伯前来问候: “今天孩子还好吗?”李妈妈告诉记者,老伯也是从芦山医院转院而来,原先并不相识,而当老伯转身,记者在他的衬衣领上看到几团暗红色的血迹。

  “昨天收治了六七十个病人,现在外科还有30多个伤员,其他都已经连夜送到成都去了。 ”在得知芦山地震后,红十字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彭亚军第一时间去往芦山医院抢救伤患,下午5点返程时带回了几十个病人。

  彭亚军为记者翻看手机中被巨石挡路的飞仙关照片,在汶川地震中被要求留院待命的他,这次终于有机会亲赴前线。“第一批送到雅安的伤员中,有一个只有8岁,当时已经休克,心率一分钟达到160多次,脾破裂、肝脏和胰脏都有损伤,重症监护了几小时后就被转到华西医院。”说到这里,他脸色暗淡下来,语气叹惋地说,“芦山有两个伤员,我还来不及抢救,就这样走了。”

  相比之下,彭小雨认为自己幸运得太多。他甚至是自己打车去医院求诊,手部被诊断为骨折。 “手骨折了,腿还能动,不想麻烦人。”彭小雨语气干脆地回应记者。雅安市人民医院骨科还收治了从芦山自己开私家车求诊的伤员,肩膀被飞石砸伤。

  医院

  这一次我们心里有底

  4月20日晚间10点,白天闷热的成都突然换了天气,一阵阵带着寒意的冷风卷起华西医院急诊科门口空地上的各种物体。因为进出探病的亲属增多,塑料袋、饮料瓶在空中盘旋,没有人来得及清理,所有医生、护士以及安保人员的目光都聚集在院门之外--下一辆救护车什么时候会来?

  作为整个西南规模最大的医院,华西医院已成为地震灾区危重病人的收治集散地。“一天中,我们收治了133个伤员,源源不断从灾区医院送过来几十批,而下午送来的病情是越来越危重,手术完成了13台,骨折的病人最多,最严重的还是重症颅脑外伤。 ”华西医院党委书记敬静告诉记者。

  “经历过汶川地震,我们心里有底。 ”护理科主任说,医院现在已经有了一整套救治地震伤员的成熟模式,她指着空地上最显眼的庞然大物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伤员分类区,是在汶川地震中磨合出来的。 ”

  手指处,是一顶用红白蓝塑胶布简易搭建的矩形帐篷,却在晚间的冷风中纹丝不动。 “这相当于一个预检,在分类区,医生和护士先替伤员检查伤口,大致分类,再换掉污染衣物,送到不同的科室。 ”她对记者这样介绍。

  感染科主任冯萍则对记者解释,这套分类模式在汶川地震中效果不错,所以这次芦山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被复制。 “我们可以先对感染的性质分类,以防更大面积的交叉感染发生,感染病情一般是在2天后出现,目前还没有发现。 ”

  记者走进急诊室,注意到已经特设了地震及抢救病员分诊处、地震伤员入口通道等,而问讯处还设有社会志愿者登记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爱心人的名字和联系电话。

  昨天早上8点02分,当大地初次摇撼时,医院宣传部长廖志林正在组织培训,刹那间他还以为是“风吹玻璃”,在反应过来这次长达十几秒的动静是地震之后,他便依据汶川地震的经验判断“不低于6级”。

  “后来知道震级达到7级,我们组织了应急预案,十点开会确定了第一批救援队人员名单,十点十五分就发车去往芦山,当时走了8辆车29个人,接着是第二批救援队去了12个人,第三批再派了43人的医疗队。 ”廖志林边对记者表示这样的反应速度是得益于汶川的经验,边弯着腰摸上了空地上的一把小椅子。 “不好意思啊,实在太累了,站不动了。 ”他的笑意露出几丝羞赧。

(原标题:“日子照过嘛,地震影响啥子”)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
  • 体育中超-埃神3球恒大6-1狂胜 鲁能3-1
  • 娱乐曾志伟台湾开寿宴前妻大方现身
  • 财经地方密集拜会铁老大:盼加大铁路投资
  • 科技社交媒体成四川7级大地震网络生命线
  • 博客韩寒:救灾志愿者也需要反思 地震专题
  • 读书历史的荒谬:历代皇家贵妇裙下的面首们
  • 教育今年北京高考降低难度为学生减轻负担
  • 育儿5岁男童遭女幼师掌掴全身多处挫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