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调查三北防护林:种沙柳让农牧民看到效益

2013年05月02日00:24  央视

  今天我们来关注三北防护林。从1978年开始提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至今已经过去了35年。那么三北防护林的成效如何?一起来看一下记者的调查。 

  山西省永和县处在三北防护林中段,这里山高坡陡,很多地方的陡坡达到了七八十度,近乎直立,树苗只能靠人工背上山。加上这里土壤太薄,很多地方根本没法栽树。经过长期摸索,最终采取的办法就是垒石坑,长2米,宽1米5的石坑垒起来后,再把土填进去,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又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远远望去,一排排石坑自上而下呈品字形排开,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

  永和县民政局书记王爱民说:“实际上就是看咱对面的那个工程,它那个坡度非常非常陡了。咱们这一个苗子,当时带上土一棵苗子是30斤重,而且这没有路,如果工人背上30斤的土丘,还要爬这个山危险性很大。”

  在这些七八十度的陡坡上,空手爬山都很吃力,乡亲们却要把120斤重的树苗依靠双肩的力量背上陡峭的山崖,每一步都特别艰难。山西省永和县是三北防护林的攻坚区,这里的防护林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记者遇到村支书呼爱民的时候,他正在和村民们一起建红枣烘干窑。他告诉记者,烘干窑必须赶在红枣成熟前建好,去年就是因为雨水多,收回来的红枣没能及时烘干,每亩地收回来的300斤红枣中,有200多斤白白烂掉了。山西省永和县南店乡社里村村支书呼爱民说:“这种枣特别容易裂,这个裂了口,下了雨就容易裂口。你要是红了不及时烘干,一下雨就霉烂了,就一文不值了。”

  为了赶在红枣采收之前建成烘干窑,呼爱民把自己的姐姐、回家过暑假的外甥女儿都叫来帮工,村民们也自发前来帮忙,他们每天都会从早晨六点一直忙活到晚上七八点钟。呼爱民说,农民靠天吃饭,收成很难得到保证。2012年,他号召村民们共同集资30多万元钱建了这个红枣烘干窑。

  山西省永和县地处吕梁山脉南端,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呼爱民告诉我们,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始后,他们开始大面积种植松树、侧柏等生态林木,改善了环境。在最近十多年,环境改善之后,村民们承包了附近的荒山荒坡,种起了红枣、核桃等经济作物。

  现在社里村共有3000多亩枣树,每年每户的平均收入在3万左右,种枣最多的农户的收入能达到18万元。现在,永和县红枣面积达到25万亩,正常年景红枣产量达到4000多万斤。为了提高红枣的附加值,当地政府还引进了红枣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这让过去每斤一两元钱的原枣,经过加工后可以卖到20元钱。山西省永和县县长梁秀娟说:“三北工程的重点实施区,也是三北工程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截至2011年,我们全县的经济林的,产值已经达到了6500万元。农民在经济林的,人均达收入已近1000元。”

  记者在山西吉县东赵村见到窦正南时,他正在自己的百亩果园里忙活着。他是“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他已经在这座山上种树30年。除了这片上百亩的果园,窦正南还是一片9000多亩的生态林的拥有者。1982年,窦正南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到三北林工程,那时的窦正南还是精壮汉子,现在的他已经无复当年,他把自己的年华都献给这满山青翠。凭借着坚韧和勤劳,窦正南付出终于有了不菲的回报。

  三北防护林的数十年积累,让窦正南家一年林木收入就会达到几十万,窦正南会把每年的收入又都投入到植树造林中去,种树成了他的信仰,也成了他家族的传统。山西吉县东赵村村民窦正南说:“国家号召建立三北防护林,咱就在这里头,咱就去干这个事儿,先把这个事儿干好。所以这一点来说,咱就是把钱都花在,这个沟里坡里路上,心里是高兴的。”

  和窦正南一样,广大三北农民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当中获益。据了解,三北工程区内建造的经济林总面积达400多万公顷,森林资源的增长催生了以林为主的种养加工业、沙产业、苗木产业、森林旅游等的蓬勃兴起,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三北局洪家宜说:“在三北防护林的规划中没有提出明确的产业规划,但是我们在组织三北防护建设中是在引导这种产业的发展。最早提出的是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引导这种产业的发展使老百姓有所收益他才能有持续的力量。”

  二、

  无论种植红枣,还是发展榛子、苹果等经济林,都是把防风固沙与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但三北防护林大部分区域都地处荒漠,如何在治理荒漠的同时,也能带来收益呢?来看看三北防护林最著名的荒漠带毛乌素沙地的探索。 

  68岁的陈万军和一家人2011年搬进了这套新房子里,他再也不用担心风沙埋住房子不断搬家了。陈万军家所在的毛乌素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前些年,在广袤的西北大地,沙进人退的现象极为普遍。从小生活在沙窝窝里的陈万军,就因为风沙被迫搬过三次家。宁夏盐池县二道湖村村民陈万军说:“我这么大年龄,移过三处地方,第一次盖上没有五年,房子就给埋了。就是墙连房顶一样平了,最后就把墙推塌了,沙子压力好大的。推塌了你就再盖,又盖一次没用上十年,又叫沙子压倒了。”

  生活在毛乌素沙漠里乡亲们,几乎都有和陈万军有着一样的遭遇。宁夏盐池县狼洞沟村村民王志云说:“开春要刮几场风,沙子直接就上房顶了。刮风的时候你看这个台子,沙子就直接在房顶上刮,你直接顺着沙包就能上房,不需要梯子。”

  狂风裹胁着沙丘向村庄一步步逼近,百姓不得不一次次向风沙开战,房子倒了再盖,盖了又被风沙掩埋。1978年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开始启动,为了治住这些极易被风刮走的流沙,当地人想尽了各种办法。宁夏盐池县县委书记刘鹏云说:“我们的老百姓,在沙区整个草运不进去的情况下怎么办呢。直接用铲车,拖着后面的咱们的拖拉机,拉的一车一车草,跟火车一样朝沙区运草。然后老百姓一抱一抱地把草抱到地方上,抓一把 放下去,两个脚踩下去,再用铁锹这样插。是一锨一锨,一把一把,这么干出来的。”

  先用草方格把流沙固定住,再在每个方格里都种下一棵树,这是毛乌素沙漠一种常见的固定流沙的方式,用这种方法一步一步、一尺一尺毛乌素沙漠的沙荒被逼退,流沙基本被固定住,这片荒漠逐渐生出绿意。在贫瘠的毛乌素沙漠,在三北防护林区域内,随着沙漠植被一年年的不断恢复,沙蒿,柠条,沙柳也处处可见。沙柳是防风固沙的主要植物,这种植物有个特殊的生态习性,那就是,每隔三到五年需要平茬抚育,如果不割一茬的话,来年就会连根枯死。

  那仁达来是乌审旗乌审召镇的牧民,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沙地中给沙柳做平茬。他告诉记者,以前沙梁上的沙柳都是自生自灭,没有人要,而现在只要花些力气,把这些柳条割下来,就可以卖到附近的电厂。他不仅将自己家2000多亩沙地上柳条送过去,还承包了周围牧民沙地上的沙柳平茬,这样让有了不错的收入。

  如果天气好些,那仁达来每天都会送柳条到附近的生物质电厂,数着自己辛苦劳动换来的钱,那仁达来心里感到特别踏实。在乌审旗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里,那仁达来送过来的柳条被切割成碎屑,成为发电原料。内蒙古乌审旗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总经理陈玉川说:“我们要花钱买的,老百姓他把林地里的剩余物,企业在生物质原料收购过程中,绝大多数和千家万户农牧民打交道的。我们企业所购买燃料的费用,也正好就是千家万户农牧民的收入。”

  陈玉川介绍说,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从2008年底开始生产,电厂大量收购柳条做燃料,当地逐渐形成一条种植、管护、平茬、储运和加工一体的产业链。仅电厂收购原料一项,会给当地农牧民带来7000多万的收入,惠及7000多农户。

  陈玉川说:“目前我们这么一个企业,所要覆盖的需要多少万亩。大数得需要300万亩左右的林地,来支持我们这么一个企业所需要的燃料,我们这么一个企业的发展,就会带动300万亩林地的持续发展。”

  陈玉川说,沙漠也是一种资源。这座建在沙漠中的生物质电厂,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效益,农牧民种植沙柳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以前没有人愿意要的光秃秃的明沙地,现在都被种上了沙柳和牧草。内蒙古自治区乌审召乌审召镇农牧民乌云达来说:“概念就不一样了,以前国家给你说,你今年必须弄个50亩。必须种50亩,任务,他们还完成不了,现在你自觉每年种四五百亩。”

  乌云达来是毛乌素沙漠上土生土长的牧民,他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明沙山,现在大家都抢着种上了沙柳,在种了沙柳的沙地上,因为沙柳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还可以在沙山上种牧草,现在牧草的长势也越来越好了。

  奥特根老人今年60岁了,他们一家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和沙山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在他家承包着4000多亩的沙山。他告诉我们,多年前为了防风固沙,在沙梁上种了不少沙柳,现在这些沙柳能直接卖到电厂赚钱了。奥特根老人说,以前不种沙柳,风沙刮得厉害,牧草成活不了,一年到头,几千亩地最多只能养50-60只羊。现在种了沙柳,牧草的面积也扩大了,牧草长势也特别的好,现在养200只羊完全没有问题,现在他们家每年都能收入8万多元。日子虽然过得红红火火,但奥特根老人还是把种树治沙当做自己该干的事。内蒙古自治区乌审召乌审召镇农牧民奥特根说:“为什么愿意种树,种树,治沙,好看。反正我们老了,给娃娃留下点草地也好看。”

  三、

  我们看到,种牧草和种沙柳让地处沙漠腹地的农牧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建在荒漠中的电厂也获得了真真切切的经济效益。如何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参与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当中,让三北防护林基业常青?受到经济杠杆调节,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乐于参与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他们也确确实实获得了经济效益,这就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有了更为持续的发展动力。

  这是内蒙古蒙草抗旱公司在西北的一个基地。公司董事长王召明告诉记者,这里原来就是一片荒山,作为绿化园林企业,把苗圃设立在这里,本身也是对生态的一种保护。蒙草抗旱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召明说:“三北防护林建设,应该和经济建设联系在一起。跟农民的果园结合在一起,合适种植果园的地方建成果园,跟企业的苗圃结合在一起,或者即是防护林又是企业的苗圃所在地。”

  王召明说,无论从环境角度,还是从公司发展角度,发挥企业的科技力量,企业的引领作用,还有企业的资金效应。让企业积极参与到三北防护林建设当中,才能让企业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充满动力。

  王召明说:“建生态苗圃建临场,满足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需要,同时这个企业在这个地方能自我运营。赚钱这是好事,有了经济效益我们可持续,没有经济效益一味的投入,是没有可持续的。”

  三北防护林经过35年的建设,在黑龙江到新疆万里风沙线上,修建起遮挡风沙的绿色屏障的同时,也把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造一片林子,富一方百姓。三北局洪家宜说:“那么改善生态是三北防护林的立足之本,那么在此前提之下,肯定的我们以取得更多的改革民生问题。我们优先改善那些对老百姓影响最大的地区的生态,就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这些地区。”

  经过多年努力,工程区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13.9亿立方米,净增6.7亿立方米。营造的各种经济林400万公顷,建成了黄土高原为主的优质苹果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和新疆的香梨、宁夏的枸杞、河北板栗等产业带。三北地区的年产干鲜果品36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仅苹果产量就达1600万吨,占到了全国产量的60%。

  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认为,在接下来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不仅要巩固现有成果,扩大防护面积,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培育植被的自我更新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唐守正说:“这个森林的问题它说是一个生态系统,很多以前的标准都是我把树种活了 ,这就叫做成功了。但是从生态系统来讲 ,把树种活了并不代表生态系统建立起来了,为什么关键的一点它要有自我更新的能力。针对一个生态系统,它必须有大有小,就像人一样 得有小孩还有老人。”

  唐守正也同时提醒,三北地区环境依然脆弱,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更要适度。唐守正说:“是三北防护林建设起来以后,怎么样有效的科学的利用土地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现在非常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说防护林建设起来了,提高了保护这个地方的农地或者是牧地,但是不要过度的开发这个地区,过度开发当地的资源是支持不了的。”

  四、

  三北防护林工程走过了35年历程,有成绩有波折,而其中的经验和探索尤其值得我们总结。在建设初期,主要采用国家投入植树种草的方式,区域内农牧民和企业积极性不高,三北防护林的防沙效果也多次出现反复;而现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则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拉动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自愿参与植树种草,最近10年间森林覆盖率的提高量和活立木蓄积的增长量都大大超过之前25年的总和。去年国务院召开三北防护林工作会议,国务院领导强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而从更大范围来讲,建设美丽中国,同样要靠这些规律,不能光靠口号。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中纪委正研究抽查干部财产申报方案
  • 体育亚冠-恒大获小组第1 舜天出局 视频
  • 娱乐台女星诞孔子后人 曾因吸毒遭勒戒
  • 财经社保基金被曝开宾馆发廊 称不算违规
  • 科技新浪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
  • 博客朱令律师:“凶手牙膏下毒”说法荒唐
  • 读书爱情江湖蚀骨痴缠:豪门绝恋
  • 教育盘点褪色金饭碗:清华毕业生开出租
  • 育儿英国性侵儿童逃犯曾在京当外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