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记者走进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孔子学院的一间教室。汉语教师沈新敏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微笑着说:“学生们要参加汉语等级考试,我正在带他们复习生字。”沈老师在写字板上写下“中巴友谊地久天长”几个大字,立马就有学生读了出来,字正腔圆。
在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学生们大都有中文名字。一位叫阿曼的巴基斯坦小伙子学汉语不到一年,已经达到三级水平。他告诉本报记者,中文学得好,既是因为巴中友谊,也是因为对中国文化具有浓厚兴趣。“我喜欢中国的歌曲、美食和武术,周末还报了中国书法的选修课,将来希望当一名汉语老师”。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道建博士对记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汉语教学,让巴基斯坦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希望藉此促进中巴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巴基斯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只是中巴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张英保向记者介绍说,最近几年,中巴之间的文化交流取得了不少成果。近一年来,中巴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欢乐春节”、“脉动中国”国庆图片展、“斯潘蒂克峰”中巴联合登山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近的一次活动,是5月4日由中国驻巴大使馆文化处和巴中友协共同举办的“巴中友谊摩托车拉力传播”,60名巴基斯坦摩托车手,身穿印有“巴中友谊万岁”字样的“中国红”文化衫,车上载着两国国旗,从文化古都拉合尔出发,沿着崎岖的乡村公路,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行程400多千米,抵达伊斯兰堡。车手们每到一处,都会介绍巴中友谊,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中巴两国青年交流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馆文化处工作人员蔡明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中巴百人青年团的互访已成为两国友好交流的品牌项目。截至目前,双方已经开展了12批百名青年代表团的访问,其中巴方向中方派遣7批,中方向巴方派遣5批,1200名青年参加。2012年,访巴的中国百人青年团有了自己的团歌,名为《青春的约定》:“相会的眼神,传递着重聚的喜悦;相伴的歌声,激荡着团结的力量……”
张英保表示,去年10月,两国签署了2013—2015年文化合作协定的执行计划,涉及文化艺术、教育与科研、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和青年等多个项目。
巴中友协主席哈比布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化在巴基斯坦广受欢迎,中巴文化交流卓有成效,究其原因,一是巴中传统友谊,二是中国与日俱增的经济实力带来的吸引力,三是随着中国在巴企业数量增多和中国设备的不断引进,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发展前途更好。
中巴文化交流对于拉近两国人民的心灵、增进传统友谊,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巴中友协荣誉主席伊夫蒂哈的女儿不久前创作了一首歌颂巴中友谊的英文诗歌《啊,中华大地!》,其中写道:“亘古不变的是我们的团结与友谊,有谁能对我们说东道西?随着时光流逝而愈发亲密,就像喀喇昆仑山脉永远屹立……”
(本报伊斯兰堡5月14日电)
(原标题:中巴友谊 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