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她们为同城大学生女同搭建交流平台;
2009年,她们创建大学生女同组织女友组;
2010年,她们组织大学生女同上街宣传粉碎恐同;
2012年,她们组成三人调研小组,历时5个月完成8名“青年女同性恋身份认同”调研……
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
而她们,正是青年女同。
1
“喜欢女生之后,就觉得要为这个群体做些事情”
●圆圆,24岁,研究生,女友组发起人
●梦想:毕业后最想做的事是搞学术,读博士,推动同性恋者的权利
齐耳短发,黑框眼镜,格子衬衫是她的标志。“其实我喜欢男生,也喜欢女生,在女同中这叫酷儿(queen),”圆圆扶了扶眼镜轻声细语说着,自从大二那年一个亮丽身影走进她的生命,她意识到自己性取向发生改变。当她跟身边朋友分享喜悦时,换来的却是“将来你怎么办?”的担忧。
只是喜欢一个人而已,却要遭受着众人“问题”的目光。这让圆圆觉得很不公平,“喜欢女生之后,我就觉得要为这个群体做些事情,”2008年她加入广州同城社区,提出成立一个NGO,用更正式的方式为女同发声,2009年9月,女友组就这样成立了。
去年研究生课程一门《跨文化交际学》中,听老师介绍了“身份”这个概念,圆圆在课上战战兢兢提出想做女同性恋者的身份研究。“你做这个项目,可以帮助到很多同性恋者,”忆起老师当时这席话,圆圆至今还是很感动。恰逢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正在招调研项目,获得2000元调研资金。
圆圆坦言在研二那年曾向父母出柜,一句“这是变态的!”回应如带冰的冷水泼在她心坎,父母更多的是担心她出社会工作会受歧视,“即使可以接受别人是同性恋,也很难接受自己女儿是。”
未来,圆圆和女友有个幸福计划,就是推进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假如不行,就去阿根廷登记结婚。
2
“希望多赚钱投入女同公益行动”
●小惠,23岁,设计师,女友组核心成员,负责网页维护活动沟通外联
●梦想:设计工作稳定,筹到钱将来可以专心为女友组做事
小惠是女友组里为数不多的长发女生,大眼睛、娇小身材。
上周末一场女同活动,小惠邀请一名女同H R为大学生女同开一场讲座,“很多大学生女同也将面临毕业,面试衣着、办公室身份如何处于是等,都需要指导。”
小惠因喜欢这个有“家”感觉的组织加入女友组,她至今还清晰记得两年前第一次参与街头宣传活动的情景,2010年5月17日“国际不再恐同日”宣传活动,文静内向的她站在江南西地铁口许久,才迈出步子,给路人派去同恋性宣传单张,她发现很多上一辈的人对同性恋并不了解。2011年再次参加大型活动,小惠变大方了,大学城推着车子热情为路人送去宣传礼包,一天下来派了两百份。
小惠在外的辛苦,从不向家人言说,自从大学时带女朋友回过一次老家,母亲以“你开玩笑吧”否定了她的选择后,她再没跟父母提起过这些事。
3
“独立运作经费让人头疼”
●阿默,23岁,大三学生,在女友组担任财务管家
●梦想:希望女友组有固定活动场所,有个家的归属感
“有什么问题是你比较介意别人问的吗?”
“没有”。
“你觉得加入女友组后(生活)怎样?”
“很好啊”。
今年大三的阿默说话总是不假思索,快言快语,这个女友组管理成员年纪最小的女生,进女友组初衷只为“找个妹子好好过日子”。
阿默喜欢中性打扮,她认为这是表明自己身份的一种形式。但在校园,面对一些人异样的目光和小声指点,她会很不爽。
在女友组中,阿默是唯一一个成功跟家人出柜(出柜,向人表明自己同性恋身份)的女生,但阿默认为自己的经验不具有借鉴性,由于自己是单亲家庭,与母亲相依为命,所以母亲会作出妥协让步。
今年三月,女友组开始独立运作,经费是让她们发愁的问题,“很多组织都是靠个人小额捐赠在撑,”此前活动经费基本由同城社区支持,男同他们通过防艾项目申请拨款,北京的同语通过妇女权益的项目拿钱。三月女同调研分享会上,她们在中大旁临时买来箱子,现场发起筹款,筹到了第一笔钱,“480元!”
女友组独立运作没有资金支持,待人员架构组建完成,她与圆圆商量,考虑再申请项目资助。
女友组认为要为女同呼吁需要三步走,首先让女同被社会关注和理解,其次是提高女同可见度,最后才是推动政策。她们认为,近年来通过大学生一系列同志行动,第一点已经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起码社会态度宽容了,2010年,一些高校陆续开展“性/别”文化公选课。这就是好的开端,让亲人完全接纳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采写:南都记者 李春花 摄影:江淮晨报 杨锋 南都记者 黄集昊
(原标题:她们是女大学生 她们为女同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