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综述刘铁男案始末:自被举报后鲜少出现

2013年05月15日11:35  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潘琦

  犹如一出悬疑剧,在上演了5个多月之后,刘铁男案终于变得明朗。

  5月12日,包括新华社、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去年12月6日,《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在微博中向中纪委实名举报刘铁男涉嫌学历造假、巨额骗贷、对他人恐吓威胁等问题,并引发了广泛社会关注。

  不过,相关举报内容很快就被国家能源局否认,该局新闻办相关负责人称罗昌平“纯属污蔑造谣”。而此后刘铁男多次出现在媒体镜头之中,更引发多方猜想。

  不少人认为,作为近年媒体人网络实名举报的最高级别官员,刘铁男的落马无疑再一次彰显了中央的反腐决心。

  新华视点微博发表评论称,从实名举报至今,等待过程似有些漫长。近来,中纪委多次提倡实名举报,刘铁男终落马无疑传递了一种推进的正向信号。

  部级高官遭微博实名举报

  5月13日,法治周末记者登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依然能查到副主任刘铁男的个人简历:“汉族,籍贯山西祁县,1954年10月出生于北京,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经济学硕士。”

  而其学历,正是罗昌平实名举报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2年12月6日11时,罗昌平在自己实名认证的新浪微博上连发三篇微博,向中央纪委实名举报。

  举报称,刘铁男“官方简历称其经济学硕士、工学博士,能查到博士论文但无硕士信息,其在日本做经济参赞时获得了名古屋市立大学‘修士学位’,但这是荣誉证书而非学位证书”。

  除了学历问题,罗昌平还称,刘铁男与商人倪日涛“结成官商同盟”,其妻子和儿子在倪的公司持有股份,境外收购骗贷国内银行。

  同时,微博还贴出“刘铁男和其情人徐某”的合影照片,并称双方因利益关系反目后,女方多次受到死亡威胁。

  此外,相关微博还附有刘铁男的学位证书、相关银行账号、合同、护照复印件等证据材料,以及早在一年多前就由同事完成的调查报道——《中国式收购:一名部级高官与裙带商人的跨国骗贷》。

  该报道披露,中国商人倪日涛“善于在国有企业陷入困境时介入重组……在急风暴雨式的收购过程中,他于国企间的进退似乎总能游刃有余,一路绿灯。而位居审批链条上的官员或其家属,不时变身为倪氏公司的股东和高管”。

  这篇报道提及的官员名字中,虽然没有出现刘铁男,但提及了两名“变身为倪氏公司的股东和高管”的涉事者:郭静华和刘德成。报道暗示:“郭静华的丈夫、刘德成的父亲,正是在国家发改委担任要职。”而罗昌平直指上述两人分别为刘铁男的妻子和儿子。

  不经意间,罗昌平开创了微博实名举报现职部级高官的先例。

  就在罗昌平微博举报几个小时之后,刘铁男所供职的国家能源局作出回应,该局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称罗昌平所言“纯属污蔑造谣”,并表示“我们正在联系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正在报案、报警。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

  不过,针对罗昌平的举报,刘铁男本人并未公开作出正式回应。

  事件进展不透明引发猜测

  自此之后,罗昌平举报刘铁男事件就如同一部悬疑大片,在多个节点引发各种猜测和遐想。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就在罗昌平举报当天,国家能源局曾发出如下通报:刘铁男正随同国务院副总理、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出访俄罗斯,出席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九次会晤并签署相关合作文件。但是,这则新闻稿当天晚间从国家能源局官方网站撤下。

  而在接下来的5个月中,关于刘铁男的消息只在几次关于参与活动的报道中有所呈现。

  有记者搜索资料发现,自刘铁男被举报后,在国家能源局网站上的出现频率大为减少,只有今年1月7日其出席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的一条消息。而国家发改委网站领导“重要活动”一栏,关于刘铁男的活动信息,自去年11月1日后便再无更新。

  更有媒体统计,自2012年12月6日以来,除了前述随同王岐山的出访,刘铁男先后有4次公开见诸报道的活动:

  2012年12月17日,与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座谈;

  2012年12月18日,出席全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座谈会,部署煤电油气运衔接工作;

  2013年1月7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召开,刘铁男作题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做好2013年能源发展改革工作”的报告;

  2013年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国家发改委调研,刘铁男出席随后的座谈会,并出现在1月30日新闻联播相关报道的画面中。

  长时间的沉默,逐渐引起人们的猜测和遐想。一些见诸网络的情绪性表达包含着几点不容回避的疑问,如官方有没有对几项举报问题加以核实,即到底查不查的问题;又如刘铁男是不是不在反腐追查对象之列,即查谁不查谁、“区别性”反腐等问题。

  不过,就在刘铁男这最后一次现身当天,罗昌平再次在微博中表示,中央有关部门已就刘铁男一事立案调查。他同时称,近两个月来,他已尽到举报人义务,配合完成相应程序。

  而在此前的2012年12月31日,罗昌平也曾发微博就实名举报一事进行声明:“一是刘铁男先生及妻儿均在中国,已向上司提交‘说明材料’,但未回应本人及公众,建议全文公布‘说明材料’;二是能源局报警报案并无下文,本人等了20多天律师函无果……”

  3月10日,罗昌平重启话题,感叹“刘铁男40天没来‘微博打卡’了。国家能源局‘蛇吞’电监会,谁将新任?”8天之后,“刘铁男卸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消息见诸报端。

  5月7日,罗昌平再发微博:“实名举报刘铁男以来,至今尚未收到正式结论,但喜见:一是国家能源局合并电监会,精简了机构人员;二是刘卸任实权岗位,悬空挂职;三是发改委能源局今起大幅下放能源项目审批权限,符合条件的无需上报。根据举报以来的业界反馈,刘铁男任内长期压件不批,导致不少项目错过时机,上亿投资打了水漂”。

  5天之后,刘铁男落马的消息传出。

  传递出的重要信号

  作为十八大以来继李春城后落马的又一名部级官员,刘铁男被中纪委调查一事引发了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有媒体评论称,刘铁男落马进一步提振了反腐的权威,令民众更有信心。

  新华社官方微博“新华视点”在消息传出的当天更是为此事连发两篇微评(微博评论)。

  其中题为《实名举报让“蛀虫”无以遁形》的微评指出,从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实名举报至今,等待过程似有些漫长。近来,中纪委多次提倡实名举报,刘铁男终落马无疑传递了一种推进的正信号。恶有恶报,让贪腐蛀虫陷于人民监督的汪洋大海,它们必会无以遁形。

  另一篇微评则指出,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除因实名举报外,微博也功不可没。微博之所以能成反腐利器,在于公开,更在于真实。失去了真实,微博难免堕落为中伤谩骂的角斗场。不造谣体现的是底线,不传谣体现的是智慧。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两会后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刘铁男案是网络反腐与实名举报的标志性案件,此前曾被视为网络实名举报“从局级到部级”的转折点。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在内的各大官方网站,均相继推出网络监督专区,呼吁网民实名举报。这或是网络反腐已被政府纳入反腐体系的信号。

  中央纪委信访室电话网络举报处副处级纪律检查员、监察员郭洪亮表示,开通网络举报是拓宽信访举报渠道的重要举措。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焦洪昌也指出,借助网络反腐,有助于给举报提供更大的空间与便捷,从目前来看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

  而中央纪委信访室副主任张少龙近日在接受中国共产党网访谈时也表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监督日益成为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通过网络曝光,纪检监机关确实筛选出一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线索,也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

  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中央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共收到网络件30.1万件次,约占中央纪委监察部同期信访举报总量的12%,其中检举控告类网络件21.9万件次,网络举报已经成为继来信、来访、电话之后又一重要举报渠道。

  “微博监督和微博反腐揭开了一些问题甚至‘黑幕’的盖子,但它们又同时展现了一定的‘对抗性’。能在鼓励‘建设性’的同时包容这些‘对抗性’,这是中国社会和谐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升级的一个关键方向。”环球时报评论指出,罗昌平“战胜”刘铁男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这预示着,中国舆论场的“权力重心”在进一步向互联网偏移。

  而《新京报》评论则认为,“刘铁男被调查”对于“官民互动”的反腐模式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种良性互动传递出一种信号,对于治理腐败需听取更多民间声音。“纪检部门听取民意、尊重民意、响应民意,充分了解公众对于反腐问题的期待,这也让人相信,官民互动的反腐,未来大有可为。”

  值得反思的“漏洞”

  在热议刘铁男案所蕴含的反腐意义的同时,也有一些媒体开始反思在该案中出现的令人关注的一些细节——比如,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罗昌平举报伊始所抛出的“造谣论”。

  事实上,国家能源局的这一举动,一开始就遭到了有关专家的批评,认为相关部门处置不当。

  中央党校政法研究室副教授刘素华就表示,国家能源局在几个小时内就作出否认的回应,是否太仓促,因为首先要对举报人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这需要一个过程。另外,站出来回应的部门应是纪检监察部门或发改委、能源局的纪检部门。由新闻办公室发声明,可信度只能是大打折扣,新闻办公室并不具有就此类事情发言的职能。

  而对于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进一步以报警、报案的方式反制举报人,刘素华称从主体资格来说,不应由国家能源局报案,应该是由被举报人自己去报案。代表公权力的组织报案有用公权力对抗私权、滥用职权之嫌,这是不妥当的,因为举报者不是举报组织集体有问题,而是针对某个官员。

  “从被实名举报,到新闻办负责人否认严斥,再到今天证实接受调查,刘铁男的‘剧情’跌宕起伏。实名举报在先,组织调查在后,这再次说明,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是反腐制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人民日报》在微评中称: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怎会沦为“家奴”,为个人背书?

  《人民日报》微评还进一步指出,当“谣言”、“污蔑”变成事实,倒下的不仅是贪官,政府信誉也再次受损。不禁追问:调动公权为官员个人背书,是否应反思道歉?没有制度约束,权力只会自我膨胀;脱离民主监督,公权难免为私家驱使。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套上法制缰绳,才有清正清廉。

  《北京青年报》社评也指出,政府新闻发布机构沦为问题官员的“辟谣机”,对政府权威性、公信力的损害以及对公众情感、社会信任的戕害,绝不可等闲视之。

  社评建议,需要从改进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程序入手,规定凡涉及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负面传闻或事项,必须由上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出面发布消息,如果由本级政府新闻机构发布消息,必须获得上级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授权认可,以充分保证所发布消息的真实性、权威性。

  此外,还有媒体将焦点放在保护举报人安全的问题上。

  《长江日报》评论称,保护举报人安全,恢复人们对举报制度的信心,成为人们对反腐力度与制度推进的重大期盼。中央纪委信访室相关负责人张少龙不久前表示,今后将积极推动举报人保护制度的修订完善。“从本次罗昌平举报问题的处理方式来看,维护举报人权益,积极展开调查核实的做法已经融入到日常实践之中。”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郑州晚报》、《羊城晚报》、《第一财经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环球时报》、《河南商报》、《京华时报》、《晶报》、《长江日报》、《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台湾称菲方诚意不足 启动3项制裁
  • 体育亚冠-国安主场憾平10人首尔FC 视频
  • 娱乐皮特发表声明赞朱莉勇敢 皮妈感骄傲
  • 财经王老吉红罐之争今开庭 加多宝称无路可退
  • 科技传欧盟本周将发警告信:拟制裁华为中兴
  • 博客社监委发言人:没花红十字会一分钱
  • 读书新书记权斗官场红人:市委书记
  • 教育北京天价学区房37平350万 被称宇宙中心
  • 育儿小学校长与政府职员携6名幼女开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