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年轻人的早衰心态助推怀旧风潮

2013年05月29日16:00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2013年第19期 《南都周刊》2013年第19期

  胶片上的青春

  大银幕上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中国合伙人》,小荧屏上有《我是歌手》,都赚得盆满钵满。上映至今,《致青春》已收获近7亿票房(虽然只是导演的处女作),《中国合伙人》的票房则三天过亿,《我是歌手》也获得了3亿元的广告收入。电影是追忆青春的怀旧题材,《我是歌手》也是起用老歌手,唱老歌,缅怀音乐记忆的路数。情绪消费成为了文化消费的重要动力,怀旧成为了娱乐工业的重要商机,2013年的国内大众文化、青年文化里陡然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怀旧风。

  当然,年轻人历来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态,装大尾巴狼唏嘘感叹一番,并不稀奇,但如此全面、广泛的长吁短叹、念旧回忆,就不是年轻人的幼稚举动那么简单了。毕竟,中国内地的经济、社会经历了一段井喷式的空前高速发展时期,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在高速行进的社会列车上呆久了,不免要停下来看一看,回忆回忆过去,念念旧,缓解一下心理压力,正是这种社会心态的集中反映。

  在影视作品的序列里,我一直将《非诚勿扰2》中那段葛优教堂的忏悔看成怀旧型社会心态开始集中浮现的鲜明标志:一个在国外留学的中国人,来到了日本的小教堂,然后用中文向一个白皮肤的西方神父忏悔自己的经历,这个不无荒诞的场景,却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了主人公所代表的一代中国人所急需的心灵释放——钱有了,物质生活变好了,为什么心灵深处却快乐不起来?病急乱投医式的忏悔其实就是一次心灵的彻底倾诉,从少年时的经历讲起,一点一滴的回忆,甭管对方听不听得懂,关键是自己要讲出来。往事这东西,压在心里太久了,就是一块大石头,不放出来,身心俱疲,如何前行?

  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区分了反思型的怀旧和修复性的怀旧,从《非诚勿扰2》到《致青春》和《我是歌手》等国产影视作品,其间所负载的怀旧心态,更多的还是反思型的怀旧,主要涉及个人和文化回忆,并不论及社会、历史中的重大命题(我们能从《中国合伙人》中清晰地看出其“去政治化、去历史化”的怀旧叙述策略)。詹明信在其代表作《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里把怀旧作为“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一个普遍特征,“它不关心神圣的传统,不关心加强社会价值观,往往回避历史的精确性”。

  或许《致青春》后半段有些悲情,但前半段的怀旧情节却是笑点密布,《非诚勿扰》《中国合伙人》则从里到外都是喜剧趣味十足,《我是歌手》难免要煽煽眼泪,但归根结底还是一台心灵鸡汤式的合家欢娱乐节目。所以,当下国内大众文化中的这股怀旧潮,完全符合詹明信、古费们的判断——虚构深度、回避历史的精确性。

  网络时代的乡愁

  够了,大众们并不真想撕开自己的伤口考量历史的真相,真正的怀旧,不可能回避历史的重负,说穿了,受众们只是在当代视听传媒技术的配合、胁迫下,完成一次自欺欺人的怀旧式文化消费罢了。怀旧,在这里只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商机,一个沟通消费者情感共鸣的营销法宝,以及一次集体狂欢式的心理宣泄。

  此时的怀旧乃是新兴科技所造就的怀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从猿到人的核心关键元素,起根上说,劳动创造了人,而现代科技的发展,正是劳动近乎无止境式发展的结晶——劳动创造了人,科技则一次次形塑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交网络已经让怀旧变得轻而易举——数码化的“乡愁”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得以消解,而在“人肉搜索”司空见惯的今天,甭管是多早认识的朋友,没有通过互联网找不到的。网络是没有灵魂的,但人的灵魂塑造了网络——虚拟现实只是一个表象,归根结底,人们还是需要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于是,社交网络开始大行其道,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与现实身份的直接勾连几乎成为必备要素,所谓网络的“虚拟性”神话便被击得粉碎。

  我们在手机App上团购电影票,在视频网站上看电视,但从《致青春》到《我是歌手》,这些影视节目的内容本身,从某种程度上都是前网络时代的——或者说是对过于泛滥的网络文化的一次拨乱反正:对电影来说,现实已经太光怪陆离,躲到怀旧的时光里,才能重新找到“造梦”的感觉;对电视来说,过度包装已经审美疲劳,好好唱歌才是返璞归真。网络依赖症越来越泛滥的今天,能在影视节目中片刻逃离网络,对年轻观众们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休憩吧——当然,边看边刷微博也是普遍现象。

  席卷社会的暮气

  不言而喻的是,国内青年群体普遍呈现的“早衰”心态也不言而喻地助推了这波怀旧大潮,不久前《人民日报》刊发了《莫让青春染暮气》一文,批评80后精神上的“未老先衰”。文中说,怀旧本身也是一种压力释放的方式,通过乡愁式的怅惘能让心灵获得片刻安宁,但席卷全社会的暮气沉沉,也让全社会都显出了几分迟暮。

  如果说,80后已有暮气,那70后、60后呢?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写到:“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任公箴言!年轻人若普遍的怀旧,动辄“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则整个社会文化必趋于保守,不利于改革、创新——改革进入深水区,意味着高速发展30余年后,社会格局需要遭遇大规模的调整,原有的发展速度势必会稍嫌迟缓,高速发展了这么多年,真要缓一缓了,不过这一缓,难免给青年人的生活、工作、事业都带来一些客观阻滞,感觉没有以前那么意气风发,从“一切向前看”变成“动辄朝后看”,也符合逻辑。

  其实怀旧心态的泛滥不是内地社会独有的现象,两年前一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风靡港台两地,接连创下了两地的电影票房新纪录。本片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怀旧电影——回忆初恋的青葱时光,为的正是感怀当下的美好生活。正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所展现出来的美学面貌,怀旧,一定会被抹上一层非功利化的浪漫主义色彩,骨子里也透射出当代人对于物质主义的拒斥,世俗生活难免有功利的一面,不少人都在功名利禄的旋涡里苦苦挣扎,但怀旧时,涌上心头的早已不是鸡毛蒜皮的得失,满满的全是遗失的浪漫与美好——当我们完全落入当下的窠臼时,我们只能看到斤斤计较,但如果把目光投向过去的时光,我们陡然发现自己都在感恩(起码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大众怀旧中都是如此,甚至以“文革”为背景的《山楂树之恋》都呈现出类似于《那些年》的美学特质)。

  我们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因为我们这么早就开始面对生活的磨砺。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们这一代在1980年代、90年代上大学,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急剧变化,二十出头走出大学校门就要面对社会激烈竞争的人,正处于惑与不惑的徨彷期,那么怀怀旧,就当是给心灵充充电吧,“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拼搏豪情,房价再高也不能丢。

  记者_周鹏  实习记者_石悦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无疑是今年夏天最热门的电影。这部情节简单,讲述一群大学生悲欢往事的影片弥漫着浓郁的怀旧气息,与银幕上那些关于青春、友谊、爱情、理想、无奈的情节一同出现的,是黑暗中的观众席里不时传出的阵阵欢笑、唏嘘和抽泣声。

  环顾四周,会蓦然发现处处弥漫着浓郁的怀旧氛围。就业、买房、结婚、生子、升迁……在永不停歇的人生战场中,永远压力山大。而每个平日里忙忙碌碌的人心里,怀念往昔校园青涩而浪漫的时光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那段他们心中最闪亮的日子。

  于是,重现昨日的同学聚会成了令人期待的节日之一。

  同学当年

  4月末,武汉大学89级国际金融系的毕业生举办了一场精心安排的同学会。

  这是离别20年后第一次大规模同学聚会,52名昔日同窗从全国各地齐聚武汉。因为航班延误,一位女生在上海机场等待了十多个小时之久。

  作为这次聚会最热心的组织者,在上海一家金融机构任职的彭千说,“我们都人到中年、到了需要回忆来支撑的年纪,而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是那么的美好、恬静、淡雅”。

  1989年,当彭千跟同学们走进还被视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时,他们是朝气蓬勃的天之骄子。那时的大学校园就像一个理想国:红墙绿瓦,草木葱茏,处处是读书声与欢笑声,就业难、房价高还只是传说,“那是青春怒放的时代”,彭千的同学,在武汉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的施晓玲这样形容她的大学时代。

  那是一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空调的大学,校园内几乎还是影片《女大学生宿舍》的场景中。那时,参加舞会是最大众的浪漫行为,看露天电影是最普及的情侣活动。那时,摇滚乐刚传入校园,齐秦和童安格刚出道,金庸和古龙也刚开始流行,随身听还是贵重物品。班级晚会、寝室结对、集体远足、足球比赛、话剧排练、墙报和班刊,“那几年充满了没心没肺没头没脑的单纯快乐。”男同学高若鹏对那些年总是念念不忘。

  “我们这批人脑海里的大学时光就是一段美好的经历,哪怕是当年的荒唐和懵懂,现在想起来也都是美好的”,彭千开玩笑地说,那时的大学生“绝大多数的初恋都发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几乎都还是童男童女。”

  在多年之后的一次问卷调查中,这个系的同窗中有一半以上认为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五湖四海的友谊”,其次是“足球和恋爱”。而在回答“最大的遗憾”时,“没有好好谈恋爱”和“没有好好读书”则排在了第一、第二位。

  1993年7月,四年的大学结束了。彭千和一名同学在武昌火车站送走了最后一批同学。从此天各一方的未知前途,让依依不舍的离别充满伤感和泪水。

  而在此一年前的邓小平南巡,让中国的市场经济步入飞速发展,国内金融机构对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彭千和他的同学们基本上都找到了各自满意的工作——彭千进了深圳招商银行,他的同窗们几乎也都进了国内各大城市的金融机构。

  此后多年,彭千完成了结婚、买房、生子这些人生大事。2001年末,他从深圳搬到了上海,开始参与负责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管理工作。

  散落各地的同窗们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告别了梦幻般的大学校园,他们在混乱而又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挣扎前行,在各种折磨和艰辛中成长,饱尝人生冷暖。期间还有人英年早逝。

  曾担任班长的徐亦军说,毕业后的20年里,他未与任何同学有过联系,“我一直漂浮般前行,未曾浓烈地感受到大学同学友情的存在,未曾深思这种友谊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徐亦军现在同样也已成为一家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许多年中,这帮同学经历着种种顺境、困境,以及快乐和心碎。除了在同一个城市的同学们有时会小聚一番外,多数同学只能靠节日期间的电话、短信维系这时断时续的关系。而身处异地的同学,除了最初几年还保持书信往来外,许多人逐渐失去了联系。

  “匆匆赶路的人,走累了,需要停一停,喝点水,吃口东西,擦一擦汗,听一首歌,吹个口哨,看看天边的云彩”,女同学那小娜说,大家越来越期待一场别后的重聚。

  因为爱·情

  2012年4月初,共同的期待催生出一份活动方案。

  施晓玲是这份方案的起草者,这位积极又细心的女同学一早就想好了同学会的基调:“应该是纯粹的、平等的,有助于增进绝大部分同学间的交流,消除离别多年的距离感,打破拘谨”,她认为一场有意义的聚会不能仅仅是吃饭、唱歌这些内容,“我们希望有一个不一样的同学聚会。”

  她的方案充满了女生的温柔和细腻,活动内容包括“再上一次课,再开一次班会,再喝一次小酒,再登一次珞珈山,再游一次东湖,再看一次武汉,再来一场运动会”。

  一个月后,为了更顺畅地沟通同学会筹备事宜,彭千和同学们开通了“国金89微信群”。科技彻底改变了这群中年人的交流方式,一别音容两渺茫,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思念和揣测,瞬间被手机屏幕上随时出现的语音、图片、发言所取代。

  除了讨论期待已久的同学聚会外,他们每天还在群里“家长里短,谈经论道,打骂哭闹”,他们惊喜地发现:在互联网上,他们又天天呆在一起了。目前,已经有60名同学加入这个微信群。

  一位被催促着加入微信群的女同学说,70后多有不为新技术所动的姿态,从QQ到MSN到微博都不闻不问,“直到微信群出现之后,才发现一个美丽新世界”。她将这个微信群的建立评价为“有历史意义的一件事。”

  在2012年7、8月份欧洲杯激战正酣的某个晚上,同学聚会筹委会的近十名同学举行了第一次电话会议。这个筹委会由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四个片区的“片警”和几位总牵头人组成。

  这是一次令人激动而又“七嘴八舌、没有太多共识”的会议,但共同的期待依然让与会者确定了聚会时间、片区召集人、联系通知同学等事项。他们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同学聚会要以故地重游、回首往事、再叙友情为基调,避免攀比(位子、房子、车子、妻子、孩子等);避免过度吃喝伤身。

  2013年1月,筹委会的两位核心人员分别从天津、上海飞抵武汉,与当地同学一起实地考察了同学会的举办场地和入住酒店。考虑到时间、交通的因素,同学会的活动内容被精减为校区重访、主题班会和聚餐,而主题班会则是活动的重中之重。至此,武大国金89级的二十年聚会进入了最后准备期。

  微信里的提议层出不穷,最终他们确定将主题班会设为七个环节,包括老生报到、知识竞赛、岁月的蝴蝶、走过二十年以及《因为爱·情》等,大多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同学间的情谊与离别后的变化。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被视为班会总结与升华的《因为爱·情》。为了配合大多数人的时间,同学会的举办时间也被改为4月29日至5月1日。

  早前曾因工作关系接触过MV制作的彭千说,他“恬不知耻地”担任了《因为爱·情》的导演。“影像和音乐又恰恰是最能让人回忆、感怀的”,他认为录制MV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2013年3月19日,他们专门建立了一个《因为爱·情》微信群,22名加入的同学表示愿意参与录制。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们不希望MV仅仅局限于狭义的爱情,而应该包括更多同学之间的情感、共同的青春岁月”。于是,在最终定稿的《因为爱·情》中,有了“开口叫你一声兄弟”、“熄灯卧谈几多梦想和秘密”、“烛光映红为你披上嫁衣 一生有你”、“有时会忽然忘了,谁还等在原地”之类充满校园民谣气息的歌词。

  在确定的录制时间4月13日前,“唱吧”这款手机应用爆发式地在这群中年人中流行起来,每个人一有空就捧着手机苦练自己的演唱部分。

  录制当天,12名外地同学从各地赶赴上海与当地同学会合。这天,这群22人的MV主角忙乎一整天,完成了MV的拍摄录音工作。经过后期剪辑,这段MV被扩充为一个时长11分钟的动人视频,在拥抱、嬉笑、打闹和演唱中流露出久别同学间的款款深情。

  4月29日,阔别20余年的同学们再次相聚。在两天半的聚会上,这些一直期待重温青春年华的同窗,徜徉于武汉大学优美的东湖、磨山;在教室里举行二十年主题班会;在餐桌上嬉闹调笑,在KTV里放声歌唱。彭千说,在这个传递了浓浓情感、欢笑和泪水齐飞的同学会上,“很多同学连厕所都舍不得去上”。

  而《因为爱·情》这段视频在被放到网络上后不久便火热传播,甚至帮助一位失去联系多年的同学再次与大家取得了联系。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方要日更正官房长官相关言论
  • 体育欧冠官方颁奖:拜仁称霸克洛普最佳
  • 娱乐黄贯中轰黄家强 港媒曝因朱茵兄弟反目
  • 财经传房产税确定向增量开刀 杭州或纳入试点
  • 科技亚马逊Kindle入华落定:6月7日国内上市
  • 博客哪些国家给了中国差评 鲁迅是否偷看弟媳
  • 读书八角楼见证慰安妇屈辱史:旗袍(全)
  • 教育大学生拍奇葩毕业照纪念逝去青春(组图)
  • 育儿孕妇当街上演一分钟产女(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