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总理外交开局之旅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志杰 | 北京报道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问题早已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她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浪潮一脉相连;她的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程休戚相关;她的国际关系主张,与世界力量平衡息息相通。
中国的新总理李克强,将向世界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他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宣示的“九字经”---“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在国际关系中如何展现?这不仅令相关国家好奇,更喻示着未来,不能不为之瞩目。
2013年5月下旬,李克强开始就任总理后的“外交首旅”,出访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国。这一外交开局之旅,迎难而上、大开大合,期间发出的“强信号”凸显了一个大国的讲原则、重情谊、负责任、守信义:
首访印度,以“令人吃惊的迷人与随和”增强互信、直面中印僵局,消弭“中印对抗论”;次访巴基斯坦,加深兄弟情谊,获得特殊礼遇;再访瑞士,开启自贸区大门树立中欧国家信义标杆;压轴访问德国,立足大道大义,强力阻击贸易保护主义,警醒日本等国维护反法西斯战后国际秩序之重要。
第一次总是具有象征意义。与此前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的经营周边、进行大外交布局相呼应,李克强总理的外交开局之旅引发世界关注,成为中国全面战略外交新时代的观察窗口。
首访破局
如果说,由于历史原因,中印之间存在“信任赤字”的话,如今,李克强的访问,则对于这一赤字的化解铺开了道路
“天造地设,历史注定我们终将走在一起。”5月20日,印度《印度教徒报》、《觉醒日报》发表了中国总理李克强的署名文章---《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
同一天,在印度总统府前广场,出现一个被广为传播的场景:
“It will be a headline of your newspaper?”(这会成为你们报纸的头条吗?)听到人群中有人呼喊,正与印度总理辛格握手道别、刚欲离去的李克强停住了脚步,用英语幽默地对请求补拍镜头的印度记者说。
“Yes,Yes!”
听到肯定的回答,李克强开怀大笑,一边说:“Once again!”(再来一次),一边面向记者区再次与辛格握手。这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会意的笑声。
次日上午,李克强就中印关系发表演讲。这是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后在海外发表的首场演讲,备受外界关注。可是,演讲刚刚开始没多久,现场音响发出一阵“嘟嘟”声。面对这情形,李克强轻松笑言:“这是前奏,将表明我下面有郑重的表态。”台下听众笑了起来,为他的幽默报以热烈掌声。
《印度时报》随后的报道说:辛格5月19日将索尼娅。甘地母子等印度政要引荐给李克强,发现他“令人吃惊的迷人与随和”(be surprisingly engaging and easy to like)。印中关系整体上也许并不算特别顺畅,但印度领导层这次发现,他们“遇到了一个可以真正对话的中国领导人”。
迎难而上
李克强把出访首站选择为印度,就注定是一个艰难的旅程。其时,中印边境刚刚发生了二十多年来首次“帐篷对峙”。
“边境纠纷给李克强印度之行蒙上阴影。” 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20日的报道预测说。
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更为详细:
“因与中国的近期边界争端而心有余悸的印度政府官员欢迎了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到访,这是他3月上任以来的首次出访4月15日上午,一架无人机拍摄的照片使印度军方注意到,由大约50名中国士兵组成的一支分遣队已经在克什米尔东部的拉达克地区搭起帐篷,深入印度声称拥有主权的喜马拉雅地区约13英里(合21公里)。中国士兵打出了英文横幅,称他们所在的地方是中国领土。印度随即派出一队士兵,在距离中国士兵约300码(约合274米)的地方建立了营地。”
印度政府的一名高官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毫无疑问,它已经让我们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忧虑。”
《纽约时报》还刻意渲染印度社会中的情绪:“印度的官员和国防专家普遍持有一种观点,那就是此次侵犯是一个提醒,表明中国在最近数十年里已经变得比印度强大得多,而印度的高官们也默默地承认了这样的现实。”
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的重要心结。1962年的那场战争,使一些印度人对华心理脆弱而敏感。而且,中印同为发展中大国,人口均在10亿以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进步,被印度社会引为某种参照的同时,也让他们内心百味杂陈。
比如,2012年1月举行的印度科学大会上的报告说,中国科技水平远超印度10年,而且在过去几年两国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全球最大的科技和医学信息出版公司之一爱思唯尔公司的分析说,印度共有159个优势领域,而中国有885个。
当时,印度总理辛格参加了这一大会。印度《经济时报》发问:“相较于中国这个科学巨人,印度为什么追赶无望?”报道分析说,究其原因,印度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还不及中国的一半。中国计划于2020年前将GDP的3%用于科研,而印度却还依然“雄心勃勃”地称要在2017年前将科研投资从当前只占GDP0.9%的比例提升至2%。
在印度舆论中,“中国威胁论”也不鲜见,无论中国如何宣示对和平的向往与坚持,仍然常常被一些印度媒体视为假想敌。原因无他,中国体量巨大,而且就在身边。
中印这两位亚洲巨人,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好伙伴,如今却心有千千结。
与此同时,日、美等国的一些人,均期盼通过印度制约中国。
比如,在李克强访问印度之前的5月4日,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在印度声称:“日本在海上与中国相邻,印度在陆上与中国接壤。在过去超过1500年的历史中,我们和中国的关系就没有特别顺畅过。”此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呼吁与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组成“民主安全菱形”,与中国相抗衡。安倍还提出日本要推进“战略性外交”和“价值观外交”,进行“包围中国”式“首访”。
邓小平曾说过,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真正的亚太世界或者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但是,今日的现实正如《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21日的一篇分析文章所说:
“亚洲分歧”有可能成为实现“亚洲世纪”的绊脚石。美国是“亚洲世纪”能否得以实现的最大外部因素。“亚洲分歧”的背后往往有美国的影子。美国表面上提出“太平洋世纪”,内心却想确保21世纪仍然是“美国世纪”。至少,美国要从“亚洲世纪”中分一杯羹,为此实行面向亚洲的“战略再平衡”。
消弭“中印对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克强实现了“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
这次握手,加之以李克强现场“once again”的幽默,喻示着一个中国外交经典继承: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突破性访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人前往机场迎接。尼克松走下舷梯,主动伸出手来与周恩来握手。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
当年,尼克松与周恩来“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结束了中美长期对抗,改变了世界格局。今天,李克强总理“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塑造地区发展格局,同样具有全球战略意义。
在抵达印度新德里帕拉姆空军机场的书面讲话中,李克强“代表13亿中国人民,向12亿印度人民问好”。
而关于此访,李克强用一句话概括:“我此访印度,可以说是增加互信之旅、是深化合作之旅、是面向未来之旅。”
在印度,李克强会见了印度总理辛格、印度总统慕克吉、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印度副总统兼联邦院议长安萨里、人民院反对党领袖斯瓦拉杰等印度领导人,并访问了孟买,与印度工商界进行了交流。
作为首访的成果之一,中印《联合声明》包括35点,涵盖经贸、科技、人文、区域、防务等各个领域。比如:
“世界有足够空间供中印共同发展,世界也需要中印实现共同发展。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地区、全球和战略意义。双方视对方为互利伙伴,而非竞争对手。”
“双方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本国领土从事反对对方的活动。”
“双方认识到两国加强防务领域交流有利于建立互信。双方同意今年晚些时候举行新一轮联合训练。双方还决定加强两国陆、海、空军之间的交流。”
国之交在民相亲。考虑到两国民众信息不对称问题,《联合声明》还提出,加强两国新闻媒体交流与合作,举办“中印媒体高峰论坛”,于2014年完成《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编撰工作,同意启动中印经典作品互译工程。
与印度总理辛格的会谈之后的演讲中,李克强说,两人的会谈,直面了中印之间三大障碍---边界问题、贸易逆差问题、跨境河流问题:
“对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我们没有回避,一致同意继续推进边界问题谈判进程。双方共同认为,中印两个文明古国有足够的聪明智慧,找到彼此能够接受、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此之前,要完善处理边境事务的相关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妥善管控分歧,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这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方理解印方在跨境河流问题上的关切,一直从中印关系大局和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在汛期水文资料和应急事件处置方面向印方提供协助。我们愿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合作,并在跨境河流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印方加强沟通。针对印方关切的贸易逆差问题,中方愿看到更多有竞争优势的印度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为此提供便利。我们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动态的贸易平衡才是可持续的。中方支持本国企业加大对印投资,鼓励企业间扩大服务贸易,通过多种途径弥补两国间货物贸易不平衡的缺口。我们还共同探讨了地区安全问题。双方希望南亚地区和平安宁,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
显然,李克强首访关于增强战略互信、达成战略共识的预设目的达到了。他说:“我们之所以把相互关切的问题放到桌面上敞开来谈,说明双方都有真诚交往的意愿,有处理问题的智慧。”
如果说,由于历史原因,中印之间存在“信任赤字”的话,如今,李克强的访问,则对于这一赤字的化解铺开了道路。
“天空中的几朵云,遮不住中印友好的灿烂阳光。”5月21日,李克强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讲---政治互信是双方友好合作的前提,他引用了圣雄甘地的话:“中国和印度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同路人”。
在这次演讲中,李克强强调了中印合作的重要性:“没有中印的携手合作与共同发展,就没有亚洲之强、世界之大只要中国和印度发出共同的声音,世界就会倾听。”
同样引人瞩目的是,李克强与辛格在会谈后一致同意开展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大项目合作,共同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推动中印两个大市场紧密连接。
这使得“中印制造”潜力受到重视。
“中印合作最大的舞台在经济,最大的潜力在市场,最大的主角是企业。”5月21日,在孟买出席中印商务峰会晚餐会的李克强发表演讲说:“两国企业界责任重大,提升合作水平,钥匙掌握在你们手中。”“中印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化合作,共同发展,将使整个世界为之一振。”
据我国商务部数据,中印双边贸易额在2012年达到了660亿美元(约合4053亿元人民币),并将在2015年前实现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
直面中欧摩擦
走进欧洲,对作为总理的李克强的外交开局之旅而言,难言轻松。
有评论认为,中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矛盾与摩擦亦空前突出,这是当前中欧关系的总体特征。由于近年来欧盟微调其对华政策,使得矛盾与摩擦的一面凸显,中欧关系进入一个大的调适和转型期,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当下最为直接的摩擦就是欧盟对中国光伏、无线通信设备等产品进行“双反”调查。
法国《欧洲时报》援引《费加罗报》报道说,最近的贸易战围绕电信设备和太阳能电池板。而在欧盟对外贸易冲突中,与中国的争执最多,在总共31起争论和调查当中就占18次。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刊文进一步分析认为,随着光伏案和通信案的不断发酵,所涉及问题已不再是中欧之间相关产业间矛盾,而是已上升为一场涉及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多方博弈。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增长仍处衰退之中,欧盟为摆脱危机一再乞灵于贸易保护主义,包括针对中国的太阳能产品等滥用反倾销制裁。在此复杂敏感背景之下,李总理访欧可谓重任在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长陈向阳说。
“致力于平息中欧贸易战”,是各国媒体报道李克强访问欧洲尤其德国的一大观察点。
法新社报道说,德国总理默克尔26日在柏林首次接待中国总理李克强时强调,反对中欧未来打响贸易战。两国领导人一致支持通过对话来解决当前存在的分歧。在当晚两国共同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默克尔提到了欧盟和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和电信设备方面的争议,声明德国和中国都拒绝“保护主义”。
“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向国际社会发出了错误信号,不仅不利于中方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损害了欧洲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行不通,损人不利己,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李克强26日与默克尔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
一贯被视为含蓄的中国人,这次也让人领略了中国总理用词鲜明、态度坚决的一面。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为人处世方式之一的“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亦表露无遗。
“中德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就像长江、莱茵河一样,虽有曲折,但一直奔流向前。”李克强总理说。
注入新动力
不仅仅是消弭“对抗”、消除摩擦,更在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德国,李克强明确表达了此次亚欧之行访问德国这个唯一欧盟国家的目的:“中德关系稳定发展对两国、中欧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我此访的目的是推动中德关系进入快车道和提速期,为双方全面合作提供更多动力。”
注入新活力,体现在了李克强亚欧之行的全程。
来到“铁哥们”的巴基斯坦,李克强在参议院发表了《让全天候友谊结出新硕果》的演讲,敦促中巴两国进一步加强在商业、贸易、能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探索和制定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
巴基斯坦媒体盛赞李克强此访开创中巴战略合作新格局。《民族报》23日报道说,“李克强总理在巴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到访,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必将推动巴中关系取得新的更大发展。”《新闻报》24日的报道认为,此次访问促进全方位合作,开创了中巴战略合作新格局。
李克强总理此次到访正值巴基斯坦刚刚举行完国民议会选举之际。美联社的报道说,巴基斯坦候任总理谢里夫的主要任务是扭转步履蹒跚的经济形势,而巴中关系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巴电力合作是双方优先考虑的重点。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巴能源危机导致该国一天停电多达20多个小时,从而导致经济近乎停滞不前,电力短缺引发了暴力抗议,使重要工业部门陷于瘫痪,数以万计的人失业。
此次中巴签署了一系列经济、科技和能源协定书。中巴去年双边贸易达到120亿美元,计划在两三年内将这一数额提到150亿美元。
“这会给试图使经济摆脱危机的巴基斯坦带来好处。”法国《回声报》报道说。
注入的动力不单体现在可预期的投资、贸易、市场上数字的增长,还有可以产生诸多联想的固本强基工程。
5月27日,李克强在出席中德工商界午餐会发表演讲时说,“昨天我与默克尔总理共同宣布‘中德语言年’开幕,语言是不同国家和人民进行沟通的媒介,推进两国语言文化交流是中德友好的固本工程,将为两国培养更多的‘中国通’和‘德国通’,使两国人民更好实现心灵的沟通,相信中德将在相互尊重、更加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辉煌。”
“两国关系之间除了政治关系之外,民意基础也很重要。”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马振岗说,“语言年”主要从语言的角度,增进两国文化和人文的交流,为两国关系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
需要跨越
“大自然的天造地设,使中印两国人民各自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的两侧,但整个山脉是不能分开的。如果仅从自己的一侧就不能看到全貌。我们需要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需要站在更高层次上展望全局。”李克强说。
在李克强与辛格共同出席的记者会上,听到的是会谈“双方都很满意”,“我们一致认为,中印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两个邻国,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应把对方的发展视为己方的重大机遇。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印两国携手共同发展,是亚洲之幸、世界之福。”
对于访问结果,李克强总结说,中印还就发展两国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一系列新的务实合作成果:
一是启动了两个快速发展的邻邦全面合作的新议程。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在政治、经贸、人文和国际事务等诸多领域,搭建了未来合作的战略性框架,开启了中印关系上升的新起点。双方确认互为重要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共同发展需要签署一批全面合作的协议,这次有了一个好的开头。
二是明确了两个潜力最大市场对接互补的新途径。双方探讨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事项,确定要开展产业园区和铁路等方面的大项目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动态平衡和经贸合作规模持续扩大。
三是探索了两个新兴经济体互联互通的新方式。双方愿共同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加强边境贸易,推动形成更大的市场和发展合力。
四是拓展了两个古老民族人文交流的新领域。双方决定深化两国在文化、青年等领域的交流,确定2014年为“中印友好交流年”,增进相互了解与友好。今天我们播下友谊的种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结出硕果。
五是加强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
那么,就中国外交格局而言,李克强首访选择印度意味着什么呢?
“邻居不能选,但邻居最重要。”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认为,周边安全关系我国的核心利益,印度作为中国人口最多、地域第二大的邻国,之于中国的核心利益非常重要,首访选择印度,体现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国核心利益的重视。
“这同时也体现新一届领导集体发展对外关系的新理念。”姜景奎说。
其实,李克强访印的信号已经被美国媒体敏锐地捕捉到,《纽约时报》报道说:
“中国总理李克强继续在印度首都展开魅力攻势,他在一个有近500位商业领袖参加的集会上说,中国与印度必须开展商务往来。‘天空中的几朵云彩是遮不住中印两国友好的灿烂阳光的’”。“李克强还含蓄地提到,美国力图与印度加强关系,目的之一是遏制中国。他说,一个国家的‘朋友是可以选择的,但邻国是无法选择的。中国有句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
对李克强首访的高度评价是普遍的。比如,同样是《纽约时报》,在题为《中印总理就管控边界分歧达成共识》的报道中,援引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说,此访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实质性的和富有成效的访问”。他还特别强调,中印之间存在问题,但印方认为,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多于分歧。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认为,李克强总理是带着增强战略互信、增进两国深入了解和面向未来这三个目的访问印度的。这引起了辛格总理的共鸣。
体现“大外交”
就全局而言,李克强外交开局之旅,具有体现深远的中国“大外交”布局之意。
“中国国务院总理首访地大都选择邻邦,侧重地缘政治考量。李克强首次出访选择新兴经济体印度、中国传统外交盟友巴基斯坦、老牌工业强国德国和世界金融中心瑞士,既着眼于体现中国传统外交魅力,也有着指引未来中国外交发展方向的作用。”尚在李克强出访前的5月16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就发出了这样的报道分析。
国际舆论倾向于认为,中国新一届政府组建两个月便开始一系列高层出访,似乎表明“中国开始进入了全面战略外交的新时代”。
比如,香港《亚洲周刊》的评论说,“崛起的中国在国际上不能被动地无所作为,必须为国际社会作出贡献。李克强总理首次出访以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国为对象,包括了新兴大国、亚洲邻国、欧洲发达国家和欧洲大国,既重视睦邻外交,又欧亚并重,也有打造亚洲新秩序的目的,可见中国在外交上已展开全方位行动。”
“外交逐渐向道义、利益与力量兼备的均衡性结构转型,经营周边、平衡东西是这一方略的具体体现。”针对习近平、李克强出访体现出的中国外交布局,香港《明报》分析说。
随同出访的外交部部长王毅,对李克强总理此次亚欧之行作了系列评述:
首先,为什么是印度?王毅说,放眼全球,很难再找到像中印这样具备如此多共同点的两个大国,中印是一对天然的战略伙伴。这一战略意涵过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李克强总理由此切入,给了我们一个看待中印关系的更客观的战略视角。李总理此访的另一个着眼点就是寻求和扩大中印的战略共识,要使共识始终成为两国关系的主导面。其中,中印共同倡导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共识受到各界关注。这一构想的推进将中国的向西开放与印度的东向战略结合起来,把东亚和南亚这两个世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连接在一起。
李克强总理这次对印度的访问,充分展现了中国新一届政府对于深化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决心、信心和诚心,李总理开放、自信、坦诚、务实的风范在印度赢得了民心,树立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下一步中印关系的全面发展铺平了道路,明确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其次,为什么是巴基斯坦?王毅说,要特别注意:李克强总理在此次访问中多次引用了巴方的一句欢迎标语---“善邻是福”。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如何处理好与邻国关系历来是中国政府花费精力最多、备受社会公众关注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中国始终致力于与所有邻国和睦相处,精诚合作,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巴友好历经考验,堪称典范。与此同时,李克强此次访问,启动纵贯巴基斯坦全境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利在中巴、惠及南亚,并将对整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经济融合产生深远影响。
再次,选择欧洲也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王毅说,李克强总理首次出访就包括欧洲,表明欧洲在中国对外战略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新一届政府对发展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世界需要一个团结、繁荣、强大的欧洲。
而在欧洲中选择瑞士和德国同样具有象征意义:瑞士是中欧关系的重要开拓者。在发展对华关系上,瑞士常常走在欧洲的前列,创造了许多“第一”。比如瑞士是西方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欧洲大陆国家。此次瑞士又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这不仅将进一步深化中瑞经贸合作,也将对促进中欧经济合作产生重要示范作用。而德国是中欧关系的重要领跑者。德国是李克强总理此次亚欧之行访问的唯一欧盟国家。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在欧盟及全球都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德关系在中欧关系中的“领跑者”作用经由此次访问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