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6月17日电(记者 周竟) 两人在打工城市一起生活,却互不问对方家庭情况,互不干涉经济,而且两人中至少有一方已有家室,妻子或者丈夫一般远在千里之外,不过他们努力不让家里的“那位”知道这个情况,定期问候并且寄钱回家。这是中国农民工群体中越来越多见的“临时夫妻”的复杂生活图景。
走出家门到大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是中国两亿多农民工的选择。但由于户籍、高房价等原因,很多外出的农民工无法拖家带口,不得不和配偶两地分居。但独自打工又很孤独,为了寻求心理生理上的安慰,他们与别人组建“临时家庭”。
这种特殊的“婚外情”在中国农民工集聚的省份如浙江、上海等地已很普遍,并形成群居效应,冲击着传统农村婚姻生态。
浙江省杭州市的乔司镇是有名的服装生产基地,也是很典型的农民工集聚地。在这里,“临时夫妻”是公开的秘密,记者走在街上打听,很快就在一间出租房找到了一对“样本”——张伟(化名)和陈丽(化名)。
张伟今年30岁,老家在安徽。2007年,张伟来到乔司某服装加工厂做小工,妻子在老家照顾孩子和父母。为了多赚点钱,张伟每年只在过年回家几天,平时每周给妻子和孩子打一个电话。
“电话里,老婆不说关心我,而是常常向我要钱,感觉不到夫妻温暖。”张伟说,在一年多时间里,他努力坚守着婚姻的忠诚,直到遇到陈丽。
陈丽比张伟小两岁,丈夫在安徽老家务农,已有两个孩子。2008年,她也来到乔司服装工厂做熨烫女工。他们在同一条流水线上工作,时间一长,相互产生了好感。一年后,张伟向陈丽表明了想要跟她组成“临时夫妻”的心意。
“一开始,我很为难,一面是家里的丈夫和孩子,一面是阿伟对自己的照顾。”陈丽说,一个月后,她答应了张伟,理由是,丈夫曾经也背叛过他,再加上周围小姐妹不少都组成了“临时夫妻”,过得很幸福,她因此减少了负罪感。
“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总归有个照应。”张伟在旁边补充道。张伟还坦诚,这中间性需要也起了作用。
在中国传统中,婚姻一向是保守的,尤其在农村,婚外情被人耻笑。一家定位为农民工服务的招聘网站2012年发布的《新生代打工者婚恋交友、两性观念调查报告》显示,打工者普遍觉得“空虚寂寞冷”。这份超过1.8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在已婚夫妇中有62%的人处于异地状态中,其中25%的受访者称夫妻双方半年才能见一次,一年到头也很难见到的达13%。当无法面对面时,怎样和爱人沟通?36%受访者选择打电话,24%选择手机上网聊天,近3成受访者表示很少沟通。
在专家看来,“临时夫妻”出现的原因是更开放的社会环境里人们正常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反映,同时,陌生的环境使得原有的在熟人社会里的道德约束失效。
没有统计数据表明,这种特殊的“临时家庭”数量到底有多少,但随着这个现象的浮出水面,很多人意识到它将对中国传统农村婚姻生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刘丽就直言,这一现象直接造成农村夫妻婚外恋增多,离婚率升高,尤其对留守妇女和儿童造成很大伤害,影响农村的和谐与稳定,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刘丽认为消除“临时夫妻”现象的关键是尽量让夫妇在同一地生活,减少两地分居。她建议,政府能够在住房上对农民工有更多优惠的政策。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表示,社会和企业在这方面也能提供帮助。“比如社会多为他们提供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填补他们的精神空虚;企业提供探亲休假,让夫妇多一些团聚的机会。”
(原标题:中国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冲击传统农村婚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