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裔遇上招生“潜规则”

2013年06月24日16:54  《环球》杂志

  美国亚裔遇上招生“潜规则”

  1997年美国私立高校招生时,亚裔学生需要SAT成绩在1600分以上才能拥有入学机会,而白人和黑人分别需要1460分和1150分。如果SAT成绩相同,白人学生被录取的几率要比亚裔学生高出3倍。

  《环球》杂志记者/孙浩(发自华盛顿)

  去年开春时,一个名叫林书豪的华裔小子在NBA掀起了一股旋风,当时,“林疯狂”这个专有词汇频频出现在美国各大报纸上和电视主播的口中。人称“囧叔”的脱口秀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就曾在《每日秀》节目中和黑人搭档一起“吐槽”林书豪。

  黑人搭档说,林书豪可是在2月份这个美国“黑人历史月”抢足了黑人的风头,居然在篮球这个黑人雄霸的地界里表现得如此出色。

  “囧叔”假意为林辩解说,这位篮球新星可是才学兼备,人家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GPA(美国大学平均分数计算方式)综合成绩拿到3.1分。

  “3.1分,这在亚裔学生里不就等于不及格吗?”黑人搭档紧跟着调侃了一句,暗指亚裔学生整天埋头于书本,在学习上比其他族裔成绩优秀。

  亚裔学生在功课上总拿高分,擅长数理化,会拉小提琴,其实只是美国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中的一面。另一面,他们则认为亚裔学生在体育、交际等方面有短板,没有“全面发展”。

  事实上,这种刻板印象中的负面看法,常常影响着美国一些精英大学的招生。在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一些亚裔学生,在迈入美国高校之际,依然要遭遇某种以肤色为标准的“潜规则”。

  不公平的待遇

  高中时期,林书豪是母校篮球队队长,曾带领校队拿下学区冠军,并刷新校队的胜利场次纪录,同时,他的学业也不错。这些,可以说是林书豪进入精英大学的重要筹码,但他却被自己心仪的斯坦福大学拒之门外。虽然他最终进入哈佛大学,但却没有拿到体育奖学金。

  林书豪的高中校队教练曾说,倘若林是非洲面孔,他的诸多待遇或许会不同。

  如果说林书豪的经历还属个案,那么华裔青年李简的遭遇则更能反映普通亚裔学子的尴尬。

  和林书豪一样,李简也生于1988年。他在湖南出生,4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生活在新泽西州。他是高中同年级排名前1%的顶尖学生,在“美国高考”SAT中拿下满分2400分,数学、物理、化学的单科成绩也近乎满分。不过,申请高校时他被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拒绝。

  虽然后来被耶鲁大学录取,但李简还是选择为自己讨个说法。他向美国教育部投诉,认为自己的亚裔身份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拒收自己的原因,要求该校检讨在招生工作中对亚裔学生的不公平待遇。

  《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主流媒体均对这一事件给予了报道。李简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诉诸法律并非为了个人得失,而是希望引发社会思考,“这事关规则本身”。

  面对李简的声讨,普林斯顿大学校方给出的说法是,招生过程中绝不存在种族歧视,当年入学的亚裔学生占全体新生的14%,校方根据每个学生诸多方面的表现做出取舍,力求选拔出“优秀且多样”的学生群体。不过,校方拒绝公布亚裔学生申请成功的比例。

  常春藤盟校中亚裔比例偏低

  李简事件之后,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托马斯·埃斯彭沙德发表了一份学术研究报告,题为《不再隔离,也未平等:精英高校招生及校园生活中的种族与阶级研究》。

  报告中写道,1997年美国私立高校招生时,亚裔学生需要SAT成绩在1600分以上才能拥有入学机会,而白人和黑人分别需要1460分和1150分。如果SAT成绩相同,白人学生被录取的几率要比亚裔学生高出3倍。

  埃斯彭沙德表示,自己不想武断地使用“歧视”这样的字眼或下这样的结论。不过他也指出,亚裔学生普遍认为他们在进入精英大学时比其他族群面临更高的门槛。“李简的投诉更加深了他们的这一印象,自己必须比别人更加优秀才行。”

  其实,早在上世纪20年代,鉴于同样以聪明闻名的犹太裔学生学习成绩太过优异,哈佛等精英大学曾暗中对这一群体实行所谓的“配额制”——通过引入“性格”“领导力”等较为模糊的评判标准,将犹太裔学生的入学比例调低。

  “在二十世纪20年代,人们会问,有这么多犹太裔学生的哈佛大学还是哈佛大学吗?如今,也有人会问,耶鲁大学58%的学生是白人,18%的学生是亚裔,如果两个数字颠倒,会让人觉得是一场灾难吗?”2012年年底,美国西北大学副教授、亚裔研究项目主任陈雯玲曾在《纽约时报》上如此撰文。

  陈雯玲分析说,亚裔族群目前占美国总人口的5.6%,在常春藤盟校中所占比例为12%~18%,乍看之下亚裔学生所占的比例似乎不低,但如果按照成绩、荣誉和课外活动表现等客观的录取标准来衡量,亚裔学生所占比例就偏低了。

  《美国保守派》月刊发行人罗伊·昂茨曾发表文章指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亚裔学生在常春藤盟校中的比例一度稳步提升,但在过去十余年,鉴于亚裔族群规模有了明显扩大,亚裔学生的学业表现不断提升,他们在常春藤盟校中的比例实际上已见顶甚至下降。他认为,若从考试成绩等客观标准来看,亚裔学生在优等生中占比可达28%,显然远远高于他们在精英大学中的入学比例。

  昂茨还给出对比——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名校中,由于实行种族中立的招生政策,亚裔学生所占比例已升至40%,这符合亚裔族群的增长势头和亚裔优秀学生的比例。

  固有优势不比白人,加分优惠不及黑人

  近期热播的美剧《纸牌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白宫办公厅主任为了帮助儿子上大学,亲赴斯坦福大学求见招生办官员。见她并未说动校方录取孩子,想要同她做利益交换的主人公、民主党资深议员就要求妻子手下的斯坦福大学优秀毕业生动用私人交情帮忙“游说”。最终,那个孩子如愿进入这所名校。

  其实,私立精英高校对捐助者和校友子女——主要是白人——的“特殊照顾”,在美国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但对于一个移民社会来说,这也存在巨大的争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过后,美国为保护少数族裔机会均等,逐渐将教育资源的天平有所倾斜,实行所谓的“积极举措”或“积极干预”。简而言之,就是在教育方面给少数族裔优惠政策,使得少数族裔身份成为隐形的“加分”项目。

  然而,这一政策也受到不少白人群体尤其是中低收入白人群体的质疑,声称自己受到“逆向歧视”的个案屡见不鲜。比如,白人女孩阿比盖尔·菲舍尔状告得州大学的案子就已一路打到最高法院。菲舍尔于2008年申请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时被拒。她认为自己身为白人,入学的机会竟被成绩不如自己的黑人学生抢走,于是要求重新审视以种族为考量因素的招生政策。

  其实,菲舍尔案例中所涉及的对黑人或拉美裔等少数族裔的教育优惠,并不为亚裔享有。在美国,亚裔学生不是被“特殊照顾”的对象。一方面是白人的固有优势,一方面是其他少数族裔的“加分”优势,双重夹击之下,“亚裔劣势”由此形成。

  亚裔学生及其家庭应如何面对这一现实?

  教育咨询机构“常春藤教练”说,与其在调查表格上故意不选“亚裔”一项,亚裔学生们还不如认真培养自己的“另类优势”——塑造更具个性化、与其他亚裔有明显差异的履历和形象。“你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从那些人为设定的刻板印象中区别开来。具体来说,别只会做‘数学学霸’,别只会‘拉小提琴’,做点你们班上其他亚裔学生都不做的事。”

  中国的贫穷和富裕都会成为歧视、排斥的理由

  有时候,他们对中国学生的富裕嗤之以鼻,觉得中国人招摇炫耀,有时候,他们甚至认为是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市场和就业机会,并借此煽动歧视、排外等情绪。

  何佳明

  近年来,中国学生的留学热依旧在日益升温。出国留学固然可以带来很多收获,然而,有一个问题经常被忽视,这就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经常会遇到各种歧视和排斥。这些歧视和排斥,让中国学生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也或多或少地给他们的留学生涯蒙上了阴影。

  他们为何会受到歧视和排斥?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对国家和种族的偏见

  在与中国接触的早期,西方国家就对当时贫穷衰败的中国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们一直对中国和中国人存在着一种轻视甚至蔑视的心理。

  如今,尽管一些西方人也认识到,古老的中华文明已再一次建立起自己的民族自信,但在总体上,发达国家的刻板成见仍难以消除,仍认为中国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过去的那些轻视甚至蔑视依然存在。

  对国家的偏见也会体现在种族问题上。

  比如,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学校里有很多美国本土学生,也可以看到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同学。当各种不同肤色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时,就有人开始进行“比较”了,虽然他们未必会主动表示出来。

  但有一些现象非常明显地反映了种族歧视: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生比较受外国男生欢迎,但中国男生很少得到美国或者欧洲国家女生的青睐,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种问题,美欧国家的女生认为中国男生普遍不够高大,不够强壮……再比如,开学的时候,大家做自我介绍,中国学生站起来发言,由于身高有差距,他们常常会被外国同学嘲讽为低年级学生进错了班级。

  原因二:对中国崛起的不适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到震惊甚至不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面临着诸多的经济和社会难题,中国经济则在全球一枝独秀。现在,虽然中国的GDP还不及美国,但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超过美国,发电量也已超过美国;现在,虽然中国的人均GDP全球排名还比较靠后,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化,自然也会让起西方对中国的心态发生深刻的变化。

  早前,中国学生到美国等国留学,有时候还能受到当地人的优待,这是因为那时候一些西方人对贫弱的中国有同情心,与中国人相处时在一些问题上并不计较,希望为弱势的中国提供帮助。但现在,中国逐渐强大之后,一些西方人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敏感情绪,即使是一些小事也会引起他们的不愉快。

  比如,现在能出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大多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在美国校园里,他们也会穿名牌,在生活中,他们也可以开好车,在高档餐厅请客吃饭。但曾经的“穷光蛋”如今变得富裕,反倒令一些人焦虑了。

  有时候,他们对中国学生的富裕嗤之以鼻,觉得中国人招摇炫耀,有时候,他们甚至认为是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市场和就业机会,并借此煽动歧视、排外等情绪。

  原因三:对中国文化的不认同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祖辈流传下来的各种思想、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中国人崇尚儒家思想,觉得谦虚是美德,中庸是王道;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多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鼓励自我展示、自我推销。

  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在西方留学的中国学生难以得到认同。

  比如,在美国的课堂上,很多时候老师会要求同学们一起讨论某个特定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创意自信大方地表达出来。在这点上,中国学生往往比较低调、含蓄。但他们的谦虚、内敛未必会被西方文化理解、认同,通常的情况是,这很容易导致自己吃亏——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可能连中国学生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能认为中国学生很无知并产生歧视心理,于是,自然也不会给中国学生很高的分数。

  原因四:留学生的素质和心理问题

  很多年前,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写过一本书,叫做《丑陋的中国人》。柏杨先生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总体素质不高,在国外给别人留下的最普遍印象就是脏乱吵。

  多年以后,中国人的整体形象已经有所提升,但《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所描写的种种陋习,却并未绝迹,践行者就包括部分中国留学生。

  目前,留学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出国读中学的中国学生数量每年都在迅速增长。这些小留学生,很多在国内就是小霸王或小公主,从小就被父母宠坏了,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出国后,没有了父母的监管,他们更加为所欲为,甚至把自己在家里的那套东西搬进了美国的校园或者寄宿家庭。

  不洗碗,不冲马桶,乱扔衣服,晚上别人休息的时候还打游戏或大声聊天,等等,这些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成为对方歧视中国人的理由。

  在国外,很多中国学生都会有一种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

  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或是被人欺负时,很多中国学生会选择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或是通过网络来发泄,而不敢在现实生活中与对方正面较量。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很可笑的行为,这只会让歧视和欺辱变本加厉。

  (作者系新东方留学规划师)

  来源:2013年7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西“房媳”家族至少15人担任公职
  • 体育联合会杯-托雷斯破门西班牙3-0胜
  • 娱乐蒋雯丽被曝姐弟恋 与小16岁男星玩地下情
  • 财经李克强上任百日:打破惯性未救银行钱荒
  • 科技中移动类Skype应用Jego暂停内幕
  • 博客美国引渡斯诺登需经过五个关键步骤
  • 读书西方最推崇的领袖传记:毛泽东传
  • 教育重庆理科状元曾三考北大失败 高考状元
  • 育儿男童因父亲心情不好被罚赤身暴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