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暑期实践走进救助站 与流浪儿童做心理游戏

2013年07月11日18:59  中国江苏网

  南师大暑期实践走进救助站与流浪儿童做心理游戏南师大暑期实践走进救助站与流浪儿童做心理游戏

  中国江苏网7月11日讯(通讯员 赵筱雅 记者王静)今天记者从南京师范大学获悉,近日,该校心理学院的暑期实践小组走进了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趣味游戏与专业心理测量的结合,让救助站的孩子们感到了久违的快乐与温暖。

  走进救助管理站呵护蒲公英的梦

  “流浪儿童就像蒲公英一样,是脆弱的,居无定所的,飘来飘去的,他们需要人们的呵护。”实践小组的组长张悦同学告诉记者,之所以将“呵护蒲公英的梦”定为主题也是响应当今社会“中国梦”的主题,流浪儿童也有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梦。

  记者通过张同学了解到,目前中国流浪未成年人大约有100万至150万,冬季和夏季是救助站收留流浪儿童的高峰期,除了自己投奔救助站和好心市民送到救助站的,大部分孩子主要还是由警察送到救助站。“流浪儿童到了救助站后生活还是不错的,作息规律,伙食也很好,也有不少活动的房间供他们看书、画画、手工等。”张同学告诉记者。

  专业心理测量多数孩子心理状况不佳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小组的六名同学在救助站里与孩子们玩起了趣味游戏,并一对一进行了心理量表测量的专业测试。

  “我们心理专业利用学习过的心理测量表,比如SCL-90、儿童孤独量表、抑郁自评量表,通过算分得出他们的心理状况。”组员之一的顾同学向记者展示了心理测试表的结果,SCL90量表结果显示,流浪儿童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因子均有表现出轻微或中度水平,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这两项上,有的孩子在几项上均达到了轻微或中度水平。在儿童孤独量表方面,接受测试的几名流浪未成年人均达到了孤独水平,其中有三人达到了重度孤独。

  “玩游戏的时候觉得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活泼可爱,但一看到专业数据分析的结果,才知道这些孩子承受了巨大压力,以前受过的伤害也不可能那么快就恢复,越想越是心疼。”组员芮同学向记者坦言。

  “死都不想回家”一个十岁的孩子的心声

  在采访中,张同学告诉记者,有个叫付明(化名)的孩子给他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小明是山东人,10岁却很瘦小,7岁时自己离家出走,一个人去过浙江、上海、南京的许多地方,靠捡瓶子、乞讨维生。”张同学介绍,小明是在南京的肯德基睡了几天后被好心人发现,通过市民联系警察才送到了这里的救助站。

  “做游戏的时候我问他想不想回家,他竟然说死都不想回家,一副和爸妈有大仇的样子,他说只想自己一个人流浪。”张同学向记者坦言,这么小的孩子也许是在社会上久了,形形色色的人都接触过,有着一般同龄儿童少有的老成。“前些天活动的时候他还在,最近才被家里人接回山东去,希望他回家后能幸福快乐吧。”

  (原标题:南师大暑期实践走进救助站 与流浪儿童做心理游戏)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内蒙古落马统战部长多名旧部下受贿被查
  • 体育足协杯恒大7-1 国安5-1 鲁能泰达出局
  • 娱乐赵本山将密会冯小刚 确获邀语言类总导演
  • 财经我国拟2600亿建世界最长海底隧道
  • 科技联想超惠普成全球最大PC厂商
  • 博客李承鹏:中国官场史是部循环播放的滥剧
  • 读书面子工程:胡宗南攻占延安后如何造假
  • 教育大学生作弊小抄塞内衣答案写腿上(图)
  • 育儿姐弟疑捉迷藏躲进木箱窒息身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