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均期望寿命23年增长9岁

2013年07月12日00:00  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 北京市卫生局刚刚颁布的《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白皮书》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1.35岁,比1989年的72.61岁增长了近9岁。本市居民期望寿命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85岁,与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相当。

  《白皮书》显示,去年年底,本市常住人口为2069.3万人,户籍人口为1297.5万人,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1.35岁,其中,男性79.35岁,女性83.42岁,女性高于男性4.07岁。

  根据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提供的卫生数据,可以查询到北京市最早对于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统计为1979年女性人均期望寿命为72.26岁,男性为69.51岁,与现在的水平比较低了10岁左右。进入2000年后,男性与女性人均期望寿命均有了明显的提升,男性为75.81岁,女性为79.15岁。与2008年相比,近五年男性、女性人口平均期望寿命都上升了1岁左右。而与1989年的数据相比,23年来,北京市全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72.61岁增长到81.35岁,增长了近9岁。

  对此数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分析,北京市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上升速度较快,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85岁,与北京市作为我国发达城市、医疗卫生条件处于顶尖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作为影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重要因素,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近年来也有较快速度的下降,同样显示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母婴初级保健工作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均期望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市卫生局表示,将进一步推进北京市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争取到2018年达到《健康北京人——十年行动规划》提出的比2009年人均期望寿命80.47岁增长1岁的目标。制图/沙楠

  名词解释

  人均期望寿命,是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是世界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不同于人的实际寿命,而是根据现阶段的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计算出的,指现阶段出生的人口平均能够活到的年龄。

  寿命期内建筑不得随意拆除

  本市明确绿色建筑十项重点任务

  本报讯(记者 樊江云)昨天,《北京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明确了本市在推进绿色建筑方面的十项重点任务。

(原标题:北京人均期望寿命 23年“长”9岁)

(编辑:SN056)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毛泽东“两个务必”意义深远
  • 体育卡马乔就解约金问题正式将足协告上FIFA
  • 娱乐春晚班底曝光 冯小刚赵本山任正副导演
  • 财经发改委证实再造10个区域性城市群
  • 科技诺基亚发布4100万像素摄像头手机
  • 博客李承鹏:中国官场史是部循环播放的滥剧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海归硕士应聘小学教师 因学历不符被拒
  • 育儿四川孕妇与侄女吃肯德基后双双中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