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清晨,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黄沙村迎来了久违的晴天,在临时安置点黄沙小学,村委会主任阮新育扛起一袋大米,走向了教学楼二楼,那里安置着两位受灾的老人,一位是63岁的低保户罗良才,一位是85岁的五保户罗送。
阮新育一边背着米袋,一边欣慰地说,“水淹到脖子的时候”,两位老人是他“翻山蹚水”一晚上背出来的。
如今,灾后复产工作迫在眉睫,少数村小组的出入道路仍未通,阮新育继续扮演着“物资运输员”的角色。
●南方日报记者 张昕
深夜“抢人” 水淹到脖子,先救老人
回想起救灾的第一个晚上,阮新育的神情中仍透露出一些紧张,他告诉记者,在通讯信号中断前得知各村水情告急后,唯一想到的就是赶紧进村转移人。
“水淹到了脖子,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先救老人。”阮新育说,16日晚8时30分左右,各村小组道路均为洪水淹没,基本上都无法进入,但考虑到有两位老人的情况特殊,随即带着两名村民冒雨蹚水赶到了老人所在的珊瑚村小组。
赶到第一位受困低保户罗良才老人家时,阮新育发现,因山体滑坡产生的泥石流已冲毁了老人房屋的4道墙,所幸人无恙,但由于老人身体残疾无法自行转移,只能原地等待救援。
“幸好有人跟我一起去,要不然其他村民的转移就会耽误了。”说起第一次进村救人的情景,阮新育至今有些后怕,因为急着要背受困老人离村,他无暇顾及其他待转移的村民,只能让同行的两位村民帮忙,而其中的一位自身还有些残疾。
雨势渐大,当阮新育将罗良才背回黄沙小学安置点,准备再次返回珊瑚村小组时,村口道路已经被彻底淹毁,但他知道,村内还有一位耳聋的五保户老人罗送正急需救援。
“我看见他连续两次想进村去,但水太深了,试了几次都不行。”一名小卖店店主告诉记者,在几位村民的帮助下,当晚10时左右,阮新育开始尝试通过绕路翻山的方式进入村落。
“我到的时候,老人的房子已经淹到半墙高了,幸好他爬到了柜子上。”由于翻山进村耽误了时间,阮新育一路提心吊胆。直至17日凌晨1时许,当他背着老人翻山而出时,在村口等待的村民们才把悬着的心放下了。
弥补内疚 灾后当起“运输员”
“两个老人是救出来了,但我心里多少还是不舒服,救完老人,其他村民全都是自救。”虽然涉险救出了两位受困老人,阮新育在言语中一直透露着愧疚和自责。
由于洪水冲毁了绝大多数通信基站,在高潭镇受灾最严重的16日和17日,全镇只有一部固定电话可以使用,他没有往家中打过一个电话,也许是因为对家人感到愧疚,在洪水结束后,只要完成当日的工作,阮新育总要坚持回家看一看家人。
从17日上午7时开始,为了弥补未能参与救援其他村民的歉疚,阮新育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来回在镇上与村里跑了20多趟,将政府和社会各界送达灾区的救援物资运送到黄沙小学安置点,而他自己却一天只吃两个面包。
“谢谢所有帮助我们村民救援的人,更谢谢村民们互相帮助自救,全都安全转移到了安置点。”阮新育说,眼下最让他感到欣慰的就是70多位村民都安然无恙,而如今“运输员”的角色也更让自己感到安心。
其实,在黄沙安置点的采访过程中,一些被成功转移的村民告诉记者,早在阮新育第一次进村救出罗良才老人时,他和同行的两位村民,仅凭3人之力就转移出了珊瑚村30多位村民,“一边要背老人,一边还要救其他人,他真的尽力了……”
“能够在群众需要的时候做些事情,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这种欣慰感是做其他事情所没有的。”阮新育说,在转移和安置村民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村民不愿离开等情况,而灾后更是面临着生产自救等一系列困难。
“现在开展生产自救,关键是路要通,路通了什么都好办。”阮新育告诉记者,洪水目前虽已退去,但从黄沙村通往3个村小组的道路仍未通,这几个村小组日常的物资还要靠村民徒步运送,而他也希望早日抢通道路,让自己这个“运输员”当得更顺畅。
■对话
首先救助最有需要的人
南方日报:救灾工作开始后,你觉得最难的环节是什么?
阮新育:8月16日和17日是洪水最猛的时候,当时所有的村干部都到了抢险最前线去转移受困居民,大家一起渡过了难关,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救人,救助那些最有需要的人,比如那两位我背出来的老人。
现在灾后重建,我们的工作主要是统计和核查受灾群众,给困难群众发放物资,我觉得这个阶段最难的环节在抢修道路和相关通信设备,还有发放物资上,毕竟,救灾物资有限,我们在发放物资时要做到公正、公平,同样,首先要照顾到那些最需要救助的老弱人群。
南方日报:面对灾情,为什么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两位老人?
阮新育:当时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下意识想到了最需要帮助的人,这可能也跟我平时工作有关,毕竟平时对各村的情况有了解,知道谁最需要帮助,谁的情况可能最危险。
其实,要是换成其他村干部,我想他们也会跟我一样这么做,你想想,一个五保户老人,80多岁了,没有儿女,肯定没人照顾,而且耳朵也听不大清楚了,要救当然是先救这样的。
可能你们不知道,16日当天跟我一起进珊瑚村救人的村民代表罗阳贵,他自己就是个残疾人,虽然腿脚不是很方便,但还是冲在了第一线,所以,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村干部就更加义不容辞了。
■记者手记
洪灾中,他们挺起不屈脊梁
面对被毁的家园,他们不等不靠,意志坚强;面对受灾的群众,他们视同亲人,关怀备至。
今年“尤特”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天气,让身处台风登陆地带的黄沙村遭遇特大暴雨,洪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令人备受鼓舞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各级基层党组织成了群众的主心骨,他们到抗洪一线,亮明身份,抢险救灾,把抗洪抢险第一线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阵地。
险情下,是无数个像阮新育一样的基层干部,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他们的脊梁,为受灾群众撑起了一片不倒天。
突遇灾情,方显英雄本色;重建家园,更见时代先锋。
洪灾过后,面对满目疮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又顾不得抗洪抢险中连续作战的疲劳,再度全力以赴投入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战斗中,他们正用实际行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灾区带来了晴天,谱写了一曲曲密切联系群众的时代篇章。
(原标题:翻山蹚水一晚 背出两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