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农民工

2013年08月29日14:20  金羊网-羊城晚报

  热点快评

  □杨朝清

  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个年头,第一代农民工也到了知天命之年。由于收入低、故土难离等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在城市颐养天年,而是会选择叶落归根,回到农村。据估算,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近2.3亿人,其中50岁以上、面临养老困境的农民工已高达3600万。(8月28日《法制日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民工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城市。在城市和乡村游走了数十年之后,不管第一代农民工是否愿意,岁月都将他们无情地推向了返乡之路。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边缘群体,农民工养老处于一种尴尬的境遇——城市无法为农民工养老,乡村难以承载农民工养老。

  结束多年的漂泊生活,身心俱疲、力不从心的农民工回到了熟悉而陌生的乡村。不论是返乡后重操旧业,还是利用打工期间的积蓄养老,抑或是依靠子女实行家庭养老,第一代农民工的养老图景,充满了无奈与悲苦的色彩。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传统的观念里,居家养老模式成为第一代农民工没有选择的选择。然而,伴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子女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迅速转变为“空巢老人”,既要在家里从事农业劳动,又要承担起照顾孙辈的“隔代寄养”任务,劳力又劳心,养老又从何谈起?

  从概念上看,养老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经济支持,即满足老人基本的物质需要;二是生活照料,即为老人提供日常的关照和护理;三是精神慰藉,即给予老人经常性的情感互动和心理关怀。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返乡农民工的“老无所依”,作为一个新出现的社会现象乃至社会问题,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并及早去做那些该做、能做的事情。

  在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农民工往往成为一个孤立的节点。在城市务工期间,用工单位未必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由于经济压力和思想观念的问题,农民工也不可能去购买商业保险。没有退休工资、没有养老保障的农民工,养老问题只能依靠自己和家庭。可是,这种单一的养老模式,往往独木难支,满足不了他们基本的养老需求。

  对于返乡农民工来说,“老有所乐”尚且不论,“老有所养”才是当务之急。首先,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其中。其次,要借助市场力量,加快推进养老社会化,改变单一的养老模式。此外,要扩大公众参与,鼓励和动员民间组织、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参与其中。只有多方合力,农民工养老困境才有破解的希望。

  杨朝清

  (原标题:第一代农民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北京警方:薛蛮子涉多次嫖娼及聚众淫乱
  • 体育欧冠-AC米兰4-1晋级 李娜晋级美网32强
  • 娱乐李天一被供先性交 李称睡着否认性侵
  • 财经外资药售价远高国外:成本几十元卖5500元
  • 科技导航App免费时代:百度搅局 高德跟进
  • 博客方滨兴:卸任北邮校长时的离别感言
  • 读书专机机长揭秘:毛主席最后一次神秘飞行
  • 教育“95后”大学新生最担心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