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4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当地时间9月4号,“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 成功完成第三航段的首次载人下潜,并在海底进行了底栖生物、海山岩石等采集工作,预计本月20号“蛟龙号”将返回国内。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领导小组副组长、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介绍说; 今天当地时间早上7点作业“蛟龙号”搭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成功开展了第二次下潜,下潜深度为2900米左右,位置在采薇海山的山腰。
金建才:我们第三航段在海山区的环境复杂程度要高于第二航段海盆区,尽管下潜深度不如第二航段的5000多米深,但是作业环境是高于海盆区的作业环境。这个区域主要是大小不同的海山,好像陆地上的山有高有低,我们现在去的海山区它顶部距离海平面可能是1000多米,但是山脚可能距海平面是达到5000多米。富钴结壳存在的地理也不一样,多金属是存在于海盆,就是海底平原,分布在表面,富钴结核在海山的顶部边缘,所以蛟龙号作业的深度可能不在海盆去相对那么稳定。
蛟龙号当地时间9月3日,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薇海山区,完成首次工程性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4578米。连续两天的下潜作业,证明目前“蛟龙”状态良好。金建才透露,蛟龙号将在第三航段计划继续采用 “4+1”次下潜作业模式,即4次预定下潜和1次机动下潜,作业时间计划在10天左右。
金建才:我们准备在12日完成第三航段的全部下潜作业,12日开始返航,计划20日左右,返回江阴国际码头。
(原标题:“蛟龙”号完成第三航段首次载人下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