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杂志:中国红利托起世界经济

2013年09月09日10:49  瞭望
瞭望杂志2013年第36期封面 瞭望杂志2013年第36期封面

  习近平讲话引领世界经济新潮流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深刻调整与地区热点复杂演变这一“历史性时刻”,习主席阐明“中国主张”,宣介“中国前景”,讲述“中国机遇”,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

  文/陈向阳

  以增长和就业为主题的二十国集团(G20)第八次峰会于9月5~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适值世界经济与国际安全面临新的复杂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赴会,阐明“稳增长”、“调结构”的中国经济真相,为新兴经济体呐喊加油,为世界经济健康复苏输送“正能量”,赢得了全球经济治理博弈的战略主动权。

  综观全球,此次峰会时机特殊,背景复杂。就在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之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力量对比“新升老降”的大势,似乎给人以出现暂时性“逆转”之象。西方发达国家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其病态经济持续输血、转嫁危机显效,竭力抢占新科技与产业革命制高点,加快自身改革并加强彼此间的大联合。美国领衔力推“跨两洋”经贸大战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性、制度性颓势有所改观。反观新兴经济体,不少受到美联储即将“退出”量宽的严重拖累,加之经济改革滞后与经济结构单一,以致资本外流、本币贬值、金融市场震荡、增长明显减速、通胀上升。有些新兴国家近年来高歌猛进的势头不再,而一些发达国家则触底反弹、卷土重来,国际战略格局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老升新降”,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两大“集群”的消长博弈进入新阶段。

  具体而言,当前新兴经济体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两大挑战:一是受美国退出量宽预期与推进“跨两洋”经贸战略等冲击,增长放缓,压力增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大幅调整全球经济预测,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转移”,不再将新兴经济体视为全球经济的活力引擎,而是预计“动力将主要来自发达经济体”。实际上,欧洲经济社会矛盾的长期化会是一种定局。美国依赖过度宽松的货币投放和房地产支撑的复苏,仍有不确定性。二是围绕叙利亚“化武”疑云,美欧片面认定叙政府“有罪”,企图绕过安理会武力干涉叙内战,再度挑战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准则,同时还将引发国际能源市场与世界经济复苏新的动荡。

  正是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习主席在G20峰会上发表《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阐明“中国主张”,宣介“中国前景”,讲述“中国机遇”,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揭示并引领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发展潮流。

  首先,讲话指明了实现世界经济健康增长的“三个关键”与“三点要求”,强调应努力塑造“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坚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发展创新”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要求,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各国要通过积极的结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与增强经济竞争力;“增长联动”是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要求,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利益融合”是世界经济“平衡增长”的需要。各国要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场。

  其次,讲话提出了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三大主张”与“三条路径”,强调G20各成员应“建设更加紧密的经济伙伴关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一是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各主要经济体要首先办好自己的事,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要用社会政策“托底”经济政策;二是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不搞排他性贸易标准、规则、体系,避免造成全球市场分割和贸易体系分化。正当美国在WTO之外另起炉灶、推行“跨两洋”经贸战略并拉帮结派之际,这些主张可谓颇有深意;三是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使之更加公平公正。抓紧落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制定反映各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权重的新份额公式,加强国际金融市场监管,改革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组成。

  再次,讲话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外界对中国经济放缓的误读判断,客观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经济稳健大势与改革前景。习主席强调“中国采取的经济政策既对中国经济负责,也对世界经济负责。”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地方政府债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可控,中国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速降下来一些,并正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研究。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各国创造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正面外溢效应。

  习主席还利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之际,唱响新兴大国联合自强主旋律,力促彼此经济合作与战略协调,以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与国际安全新挑战,共同破解新兴大国“成长烦恼”与“崛起瓶颈”。习主席强调,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金砖国家要凝聚共识,加强团结。他并提出了当前“三大任务”:一要共同应对好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外溢效应,发达国家要切实进行结构改革,把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步骤、方式;二要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好多边贸易体系;三要共同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加快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构建金砖国家金融安全网。

  习主席首次与会G20成效卓著。展望未来,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深刻调整与地区热点复杂演变,中国将统筹内外,适时加快改革,对外借重新兴大国与协调西方大国并举,确保国际战略博弈持续主动权。□(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

  中国利好世界经济发展

  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还是爆发后,中国始终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复苏的重要引擎

  文/胡江云

  国际金融危机过去近5年了,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缓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表现出新型发展态势,在经济增长、区域发展、跨境投资、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国际规则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红利托起世界经济

  首先,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还是爆发后,中国始终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复苏的重要引擎。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2003~2008年期间,中国年均增长率达到12.35%,远远超过同期美国1.42%的年均增长率,以及G20国家2.95%的年均增长率和世界3.25%的年均增长率;2008~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25%,同样远远超过同期美国1.04%的年均增长率,以及G20国家2.1%的年均增长率、世界2.03%的年均增长率。

  根据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不变汇率计算的GDP,2002~2012年期间,中国GDP从1.69万亿美元增加到4.57万亿美元,对G20国家的经济贡献率达到30.88%,超过美国同期21.78%的贡献率;同一期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3.13%,超过美国16.31%的贡献率。

  其次,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拉动了危机中心国家的出口,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997年到2001年的5年期间,中国进口规模从1424亿美元增加到2436亿美元,占世界进口份额从2.48%增加到3.76%,其中1998年进口下降到1402亿美元,此后恢复持续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到2012年的5年期间,中国进口规模从11326亿美元增加到18181亿美元,占世界进口份额从6.84%增加到9.79%。两次危机的5年期间,中国国内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进口虽受到短暂冲击,但很快恢复增长,增加了周边国家、危机中心国家的外部需求,拉动其国内增长。2008~2012年期间,中国自欧盟27国、东盟、美国、韩国、日本进口分别增加794亿美元、788亿美元、522亿美元、564亿美元、271亿美元,自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金砖4国进口增加到767亿美元。

  根据UNCTAD的统计数据,2003~2012年期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额从4127.6亿美元增加到1.82万亿美元,中国货物进口占G20国家的份额从8.44%上升到15.78%,而美国货物进口占G20国家的份额从26.63%下降到20.26%,中国对G20国家进口的贡献率达到21.19%,高于同期美国15.56%的贡献率。

  第三,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增长,跨境投资促进了当地国家发展,并带来了良好的综合效应。根据UNCTAD的统计数据,2003~2012年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金额从28.55亿美元增加到842.2亿美元,年均增长40.28%,远高于美国9.78%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跨境对外直接投资占G20国家的份额从0.82%增加到8.9%,并成为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国家。同一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从332.22亿美元增加到5090亿美元,占G20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的份额从0.47%增加到3.49%。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低于美国等,但是保持增长态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占G20国家的份额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加大了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其占G20的份额有所回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总额超过220亿美元,雇用外方员工达到88.8万人,其中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有10万人。2011年末,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存量达到3781.4亿美元,占比达到89%,提升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与所有的跨国投资行为一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当地产生了溢出效应,培训了当地员工和培养了一支技术熟练的队伍。中国对外投资历史较短,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造福当地社会和人民。

  第四,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20世纪末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东盟地区。根据UNCTAD的统计数据,2002~2012年期间,东盟对中国出口从218.7亿美元增加到1434.1亿美元,占东盟出口的份额从5.4%增加到11.43%;东盟自中国进口280.85亿美元增加到1801.28亿美元,占东盟进口的比重从7.68%增加到14.73%。中国加快了对周边国家投资的步伐,对亚洲周边国家的投资比重超过60%,直接改善当地的就业状况,提升生活水平。

  第五,中国重视民生,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为全球治理贫困提供了典范。根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13)》,中国在发展中地区起着带头作用,极端贫困率自1990年的60%下降到2005年的16%,2010年进一步降低到12%。

  第六,中国出口产品物美价廉,降低了进口国家的成本,增加了其社会福利水平。中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贸易国家,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中间产品等产品。2003~2012年期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从4382.28亿美元增加到2.05万亿美元,中国货物出口占G20国家的份额从9.48%提升到18.73%,而美国货物出口占G20国家的份额从15.67%下降到14.1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中国占G20国家出口份额开始超过美国,中国对G20国家出口的贡献率达到25.51%,高于同期美国13%的贡献率。

  参与全球治理倡导自由贸易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更加重视全球治理,积极参与相关规则的酝酿与制定等活动。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体系、双边经贸关系、区域合作等体系中,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尽力改善国际贸易环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国家采取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极大地恶化了贸易环境。长期以来,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例如,2013年中期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涉案金额达200多亿美元。

  中国一贯主张自由贸易,提倡贸易便利化,并与相关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早在2002年11月,中国就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1月,中国与东盟顺利实施“早期收获计划”;2004年1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协议》,并于2005年7月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区的《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投资协议》,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立。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签署了11个自由贸易协定,分别是亚太贸易协定、中国内地-香港、中国内地-澳门、中国-东盟、中国-巴基斯坦、中国-智利、中国-新西兰、中国-新加坡、中国-秘鲁、中国-哥斯达黎加、中国-冰岛等自由贸易协定。近期,中国特别关注亚洲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包括美国等倡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东盟倡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

  无论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还是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提倡投资便利化,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中国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各级政府特别重视投资的便利化,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努力创造最好的投资环境。无论是美国中国商会,还是欧盟中国商会,它们发现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成为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国家之一。许多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都获得了相对丰厚的收益,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母国的公司普遍经营困难,资金链出现断裂,中国本土的市场需求旺盛,涌现许许多多的商业机会。根据美国中国商会的白皮书(2013),2012年美国在华企业中盈利丰富的比重达到9%,有所盈利的比重为67%,预计2013年财务状况更好些。

  坚持改革开放稳定全球经济

  中国新一届政府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2013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减少行政审批,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达133项。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成为其重要内容。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中国始终创造良好的、稳定的金融环境。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实施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政策,极大地提振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危机中国家对内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发行货币,对外货币大幅贬值,一些发展中国家遭受冲击,因而采取了相应的贬值政策,避免本国经济冲击过大。中国继续实施人民币相对稳定的政策,并及时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甚至对危机中心国家给予适度的援助,多次参加G20峰会,进行高层互访,购买国外债券等,为缓解全球经济衰退、树立战胜金融危机信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无论是贸易、投资等传统议题,还是环境保护、气候等新兴热点议题,中国根据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竞争合作,形成多方受益的局面。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活动中,以及次区域的合作活动中,中国努力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公平竞争,提倡世界各国应平等共处,加强合作而不是零和博弈,形成多赢局面。□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丁书苗曾数次安排多名女性供刘志军嫖宿
  • 体育美网小威胜阿扎夺冠 摔跤重返奥运大家庭
  • 娱乐李晨热恋一年疑分手 曝张馨予劈腿霍建华
  • 财经中石油5人又被带走:副总孙龙德刚任董秘
  • 科技北京电信推iPhone以旧换新政策
  • 博客乔磊:姚明要卖的美国豪宅啥样(图)
  • 读书女权演义:中国古代的守宫砂与处女贞
  • 教育超级中学怪相:花钱垄断尖子生破坏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