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 抗旱减灾

2013年09月11日07:39  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柳德新

  今年6月底至8月中旬,全省上下众志成城伏旱魔,夺取了抗旱救灾的重大胜利,在超历史的旱情下并没有发生超历史的旱灾。

  “丰水湖南”为何干旱频繁?今年大旱暴露出哪些问题?大旱如何促大干?应该怎样积极应对谋划长远?

  9月10日,省防指副指挥长、省水利厅厅长詹晓安就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今后旱灾可能更多、更重

  “水多的地方少,水少的地方多;水多的时候少,水少的时候多;水多的办法多,水少的办法少;关注水多的人多,关注水少的人少”,这段听起来像“绕口令”的话,却的确是对我省基本水情和防汛抗旱现状的形象描述。

  詹晓安说,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我省洪旱灾害频发,应该更加重视防旱抗旱工作。

  我省降雨时空分布极为不均:4至9月降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而4至7月的降雨占到全年降雨量的50%。衡邵地区、洞庭湖纯湖区2个少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至1400毫米;湘东北等4个多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以上。

  因而,雨水集中期容易发生洪灾,少雨时节又极易发生旱灾。衡邵地区由于降雨少,且土质以红壤、紫色土为主,保水能力差,是全省有名的干旱走廊;湘西地区由于主要为岩溶地质,蓄水能力不强,半月无雨就受旱;洞庭湖区因降雨少、蒸发大,一旦四水和长江上游来水不足就可能干旱缺水。

  从气候变化趋势看,旱灾可能更趋严重。气象专家分析,2003年以来我国主雨带逐渐北移,北涝南旱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2003年以来,我省先后发生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6次全省性干旱,干旱频率明显加大。分析我省2003年以来的降雨情况,不仅年均降雨量呈减少趋势,而且暴雨强度和暴雨日数明显增加,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更加突出。詹晓安说,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旱灾可能会更多、更重,抗旱减灾任务更加艰巨。

   今年大旱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

  我省现有抗旱能力,还只能应对一般性干旱。一旦出现像今年这样的大旱、长旱,一些水源不充分甚至缺乏水源的地方、一些“天水田”、灌区尾端等就会发生人饮困难、作物受损。詹晓安说,今年大旱暴露出了不少薄弱环节。

  水利工程在抗旱中发挥了巨大效益,但抗大旱、抗长旱的能力不强,特别是工程调蓄能力不足,灌区工程保障能力不强,“五小”(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水利工程抗旱能力较弱,饮水安全保障能力不够。

  我省虽有各类水库14121座、塘坝166万处,但总库容仅605亿立方米,只占省内河川径流量的36%,大部分降雨和过境水量无法调蓄利用。衡邵丘陵地区和湘西北岩溶地区建库条件差,建成水库数量不足,大中型水库非常少,而这些地区又是易旱地区,工程分布不均匀加剧干旱发生。全省还有近1000万亩耕地缺乏基本灌溉条件,无力抗御旱灾。由于配套建设滞后、老化失修严重,灌区工程灌溉能力不断衰减,实际灌溉面积已由4686万亩减少到4001万亩,仅3398万亩灌溉面积旱涝保收。

  抗旱社会管理滞后,突出表现在用水效率不高、工程管理维护机制不健全、抗旱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等。省水利厅2012年统计,我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25.5%左右,远低于全国52%的平均水平,万元GDP用水量178.8立方米,是全国的1.38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2.9立方米,是全国的1.31倍。在旱情监测上,旱情监测预警能力及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难以及时、准确地对旱情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价和分析,中长期的预判、预警能力严重不足,影响抗旱救灾指挥决策。

  全面提高抗旱减灾综合能力

  如何着眼长远抗大旱?詹晓安认为,抗旱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尽快补齐抗旱“短板”,全面提高抗旱减灾综合能力。

  拓展抗旱思路。在抗旱领域上,要从以农业抗旱为主向全面抗旱转变。改变过去抗旱工作主要为农业抗旱服务的传统做法,将抗旱工作拓展到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实行全面抗旱,最大限度减轻干旱灾害损失和影响。在抗旱手段上,要从以工程抗旱为主向综合抗旱转变。改变过去抗旱工作主要依靠兴修工程增加蓄水、打井抽水保灌的传统方式,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工程等多种措施抗旱,提高抗旱管理水平和减灾成效。在抗旱理念上,要从应急管理为主向风险管理转变。改变过去旱灾来了才抗救的应急管理模式,大力推行提前防范、主动抗旱的风险管理模式,做到灾前科学预防、灾中高效抗救和灾后及时救济,积极主动地预防和降低灾害风险。

  强化需水管理。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管理,实行“以供定需”,即:以供水能力来确定产业布局、经济结构,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以水定布局、以水调结构、以水促发展,做到抗旱关口前移,降低旱灾风险。

  夯实工程基础。重点是建立4大体系:“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水源工程体系,“城乡统筹、保障有力”的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体系,“灌排自如、节水高效”的农业灌溉体系,“责任明晰、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如,将新建一批水源工程,加快莽山等13座大型和51座中型、63座小型水库工程建设,加强干旱死角地区骨干山塘和微型集雨工程建设,完善和优化工程布局,到2020年蓄、引、提供水能力达到600亿立方米以上,供水保障率达到85%以上。

  此外,在生态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应急能力等方面,也需要下大气力,形成抗旱减灾合力。

  (原标题:科学谋划 抗旱减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叙利亚同意交出化学武器换取西方不动武
  • 体育郑龙传射国足2-0 世预赛意大利2-1出线
  • 娱乐独家:张馨予自认坏女人 李晨:都是受害者
  • 财经女商人丁书苗从铁路捞百亿 刘志军不让动
  • 科技苹果明晨1时发布新iPhone 将全程直播
  • 博客女星赵薇:老妈倾倒众人的独家美食
  • 读书后宫之谜:秦始皇为何终生没有立皇后
  • 教育教师节家长送3000元礼品称怕老师记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