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恰34名柯尔克孜族孩子有个共同的"妈妈"

2013年10月08日10:17  天山网
乌恰34名柯尔克孜族孩子有个共同的"妈妈"

  胡姗姗与孩子们在一起

  天山网讯(通讯员刘维报道)塔西古丽·艾山与“妈妈”紧紧相拥在一起,热泪淋湿了她们的脸。塔西古丽·艾山就要到石河子上疆内初中班,临走那天“妈妈”感冒正在打吊片她不舍得离开,想看到“妈妈”康复了再走。此时,其他五个孩子也围了上来,她们齐声说:“‘妈妈’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学习,以最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

  这是不久前,塔西古丽·艾山等6个孩子上学前的一幕。

  孩子们口中的“妈妈”叫胡姗姗,她帮助这6个孩子上学已经有六年了,除了每年给孩子们提供学费以外,还解决书、本、文具和各种生活用品,一年前,孩子们从新疆乌恰县考入石河子疆内初中班。而自2003年来的十年间,胡姗姗资助的包括这6名孩子在内的柯尔克孜族孩子已达34人。

  9月20日,笔者在乌恰县红珊瑚美食城见到了胡姗姗,身为美食城的老板,她身上少了珠光宝气,多了一份朴素与干练。对于资助的这些孩子,胡姗姗并不想多说什么,十年来,她从没有接受过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在笔者再三恳请下,她才讲起默默帮助这些孩子的经历。

  出生成长在乌恰县的胡姗姗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父母先后从乌恰县调到克州工作,1985年,刚刚从喀什体校毕业年仅15岁的她,却义无反顾地留在了乌恰县,来到该县康苏镇小学当起了一名体育老师。

  受当时生活条件限制,极度缺乏营养,仅一年时间,胡姗姗就枯瘦如柴。父母实在心疼,把她调入克州农机劳动服务公司从事饮食工作,由此,她也和饮食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001年,胡姗姗又回到乌恰县,在离被誉为“中国西陲第一乡”的吉根乡25公里处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开起了一家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宾馆。

  繁忙的边贸、人来人往的口岸,使得宾馆生意异常好。2003年的一天,吉根乡的一个柯尔克孜族朋友要办婚宴,胡姗姗带着大师傅按时出发,却在半路上遇到一个柯尔克孜族小男孩。

  他叫买买提.依沙克,父亲去世早,母亲改嫁就不再管他,他一直跟着叔叔生活,孩子汉语水平很好,却因为家里贫穷早早辍了学。买买提.依沙克告诉胡姗姗,自己的汉语是跟着在这里南来北往做生意的商人们学的。胡姗姗被孩子渴求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顽强彻底感动了。不久,在胡姗姗的帮助下,小男孩又回到了学鞋如今的小买买提.依沙克已经考入和田师专成为一名大学生,他也成为胡姗姗资助的孩子中第一名大学生。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毛主席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胡姗姗,也引领着她的言行,她开始不断寻找那些失去关怀、缺少帮助的孩子。

  因为离吉根乡近,一有时间,她就来回往返,随着时间的累积,她已经在吉根乡小学资助了10名孩子,后来,学校陆陆续续送来了贫困学生名单,她资助的孩子也逐渐达到了34个。浓浓的母爱令胡姗姗把这些孩子全部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十年间,她更是先后出资10多万元,用于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在一本胡姗姗的笔记本上笔者看到:近十年来,每年“六.一”儿童节是她必去看望孩子的日子;每年的古尔邦节,是她把孩子们领回家过节的日子……

  这么多年来,最让胡姗姗高兴的就是看到孩子们的一份份成绩单,每当期中、期末考试,孩子们都会按时给她寄来成绩单,用优异的成绩向她汇报;每年,她还会收到孩子们寄来的四、五百封家书,这些也成了她内心最大的财富和所有力量的源泉。

  由于口岸下迁,胡姗姗的宾馆关门了,她又在乌恰县城重新成立了红珊瑚美食城,而为了让孩子们随时感受到自己就在身边,她特意把户口从克州迁到了吉根乡。女儿的这份爱心打动了父母,父亲2008年去世前,还拉着胡姗姗的手不断嘱咐她一定要把这件好事坚持做下去。

  如今,43岁的胡姗姗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其中一个孩子是1999年她收养的弃婴。十年来,她用伟大的母爱无私地关爱着孩子们,首次面对采访的胡珊珊却很平静地说:“我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成长起来的,现在我有能力,我要资助更多的孩子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乃至出国留学,只要她们需要。”

  (原标题:乌恰34名柯尔克孜族孩子有个共同的"妈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美德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体育里皮:恒大可立足意甲 继续履行合同 视频
  • 娱乐好声音李琦赢张恒远夺冠 阿妹激动相拥
  • 财经多部委将内部讨论养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
  • 科技移动引新版iPhone或推迟 销量要求千万
  • 博客柴静:2013年美国最受瞩目的庭审
  • 读书祸从口出:林彪说了什么引起毛泽东警惕
  • 教育高三另类冲刺标语:不是高富帅滚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