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罕见的大洪灾中,年近六旬的他是全村人的主心骨
老支书的七个不眠夜
10月9日晚10时许,郑建明拄着木棍在村委会避灾点清点救灾物资。自发前来帮助送救灾物资的网友“北方的狼or老狼说事”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
“这样的好支书,值得尊敬!”
“这里没有里子面子,这里有的是埋头苦干,坚持不懈!”
……
余姚低塘街道西郑巷村党总支书记郑建明,在强台风“菲特”来临之际,不顾腰伤未愈的情况,老支书与村干部、村民一起加固中江河堰,抢时间排涝。此事被传到网上后,赢得网友一片称赞,顶帖和评论的有上千人次。
昨天和前天,我们循着线索来到仍浸在水中的西郑巷村村委会,找到了郑建明,并实地采访了当地干部、群众。令我们动容的是,在这场百年罕见的大洪灾中,与余姚很多遭受洪灾的村、社区一样,西郑巷村遭遇的洪灾远远超过想像。与很多村的当家人一样,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当了15年村支书的郑建明,忍着伤痛,拄着拐杖豁了出去,度过了他58年人生岁月中最难以忘怀的七个不眠夜。
平常电视上扛沙包、堵缺口的抗灾场面,活生生在村里上演了
“江堤决口啦!”村巡查人员的一声警报,打破了西郑巷村往日的平静。
7日傍晚5时许,在强台风“菲特”带来的狂风暴雨的不断冲击下,地处低洼地段的西郑巷村东南方向的江堤,被撕开了一个四五米的口子。
就在当天上午,郑建明还与村干部、村民一起在加固中江河堰,抢时间排涝。然而,洪灾的严重性超乎预料!郑建明当即带领村干部、党员及街道40人组成的抢险队赶往决口现场。
决堤口江水汹涌而入,周边水深已经齐腰,要想将四五公里外取来的沙包运入,只能通过肩扛。此时,夜幕降临,雨水如注,抢险队员肩扛沙包,一个紧挨着一个,拼着命去堵堤坝。
患有严重哮喘又有腰椎病的郑建明,原先的分工是与几位年老村干部和两位女党员一起挖土、装袋,但看到运送力量跟不上,便奋不顾身地扛起了沙包。在一旁装填沙包的55岁女党员鲍如花想劝阻,郑建明却瞪眼大吼:“火烧屁股的时候了,还能再等吗?”鲍如花也忙扛起了一袋沙包,紧跟其后。
援军赶到!正在附近巡查的低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毛绍炯带着街道应急小队赶来了;看到这一副壮烈的抢险场面,原先围着“看热闹”的村民也看不下去了,纷纷加入抢险队伍。
晚上8时许,20根铜管打桩完成了,1500袋沙包也运到了江堤上,随着一袋袋沙包投入水中,湍急涌入的江水变缓了。一个小时后,决口的堤坝终于被堵上了。
目睹了这一场景的村民说,平常电视上扛沙包、堵缺口的抗灾场面,活生生在村里上演了。
“现在这么忙,我哪有时间休息啊”
8日凌晨3时许,持续的强降雨带来的洪水,漫过所有堤坝,从四面八方涌入西郑巷村。全村有800户受淹,水最深处超过1.5米。
老人、孕妇、孩子急需转移!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眼看着洪水一点点往上涨,村里却没有一条可用的船只,在村委会坐镇的郑建明眉头越锁越紧。
“老一辈的宁波人都知道1962年那次大洪灾,那时我只有6岁。”郑建明说,“但这次比那次的水位足足高了30厘米。”他不断接到求助电话,其中位于村南的张家路东1号一幢二层小楼,聚集了两三百名被困的贵州籍外来人员,里面有两名孕妇和不少小孩,处境十分危险。
没有船只,断电,连通信都不畅通,老支书急得团团转。
在百年一遇的洪灾面前,街道、邻近村送来了橡皮艇,船老大撑着渔船前来援助。
危急关头,党员干部站了出来。在村里开美发店的四川籍外来流动党员王小平,划着从家里带来的橡皮艇赶到村委会,加入到抗洪救灾队伍。很快村里又从周边借调了4条塑料小渔船和两只橡皮艇。半个小时后,王小平在水中推着橡皮艇将两位孕妇、8个小孩载回了村委会大楼。
“有了船只,受困群众就有救了。”这一天,一个接着一个的求助电话,让郑建明的手机几乎一刻也没停歇。直到傍晚6时许,村里需转移的人群全部安全转移到3个安置点,其中村委会大楼内就安置了近300名受灾群众。
直到这时,郑建明才想起自己已一天没有吃过东西。看到一天一夜未合眼的老支书一脸的憔悴,大家纷纷劝其休息一下,但郑建明说:“现在这么忙,我哪有时间休息啊。”
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能让受灾群众挨饿
西郑巷村是一个大村,除了2700名村民外,还有外来人口1500余人。大部分村庄成为汪洋后,全村受灾人员超过3000人。
“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让你们挨饿。”为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从9日开始,郑建明就组织党员干部将采购的和各地支援的食品分送到受灾村民家中。
一般输送食物和饮水的小船,转遍全村往返需要3个多小时。每当小船驶近一户人家:水位较浅的,抢险队员们就直接隔着门窗传递;水位深的,则让村民用绳子系着篮子,从船上装上食物后拉入家中。这种重复而又繁重的救援,一直持续到12日上午被困的村民全部可以涉水外出为止。
在与这次百年罕见的大洪灾作战中,郑建明庆幸,他并不孤单。36岁的贵州籍泥瓦匠陈海,开着三轮摩托车,这些日子天天在村委会“上班”,自发帮助干部到各个自然村送粮食送物资,每一趟,蹚着水走20多分钟。“郑书记和村干部们把群众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为危难中的村民做点事,这是荣耀!”陈海说。
在这场家园保卫战中,西郑巷人不是孤身奋战。从9日开始,来自宁波、杭州、上海和慈溪等地的外援物资源源不断送来。而几十人的街道干部队伍也一起帮助村里守卫着家园。
八天,七个夜晚,每天只睡几个小时,郑建明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从7日晚上吃上最后一餐从余姚城区采购来的盒饭后,接下来的几天,老支书与村干部们一起,都是以面包、饼干和方便面充饥,直到11日才吃上了快餐盒饭。
昨天是重阳节,中午,当我们再次联系郑建明时,他正带着党员干部前往村东积水仍未消退的村民家中,一一看望80岁以上的受灾老人。“现在村里已经有30台抽水机连轴作业,只要积水不退,群众有困难,我们就一刻也不能休息。”老支书的一番话,令我们动容。
本报记者 张伟方 王量迪 余姚记者站 谢敏军 张伟 通讯员 俞特科
请您推荐
“抗灾中的宁波最美”
本报讯 在抗洪救灾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我市涌现了一幕幕壮烈而又感人的画面和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本报即日起推出“抗灾中的宁波最美”特别报道,请您推荐我市抗洪救灾中涌现出的身边人物,可以是触动您内心的动人场面、温情一幕,也可以是让您为之感动的平民英雄或英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