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特殊 加上大台风碰到冷空气碰到高潮位
专家表示:“三碰”导致余姚大水
实习记者 劳骏晶 时报记者 沈谢芸
【专家访谈】
时报讯 余姚正从台风“菲特”带来的灾害中渐回常态,但各界对此次大水的思考并未停止。余姚市委书记毛宏芳提到,余姚的地理位置就如“锅底”,下游潮位高,积水出不去,上游还不断有水进来。不仅是独特地势,还有冷空气南下、时值天文大潮等种种原因,造成了这次余姚大水难退。
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水利方面的专家。浙江水文局总工程师丁伯良提到,正是“三碰”导致了此次余姚超过5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水灾。
“三碰”导致超标准洪涝
所谓“三碰”,即大台风碰到冷空气碰到高潮位。“‘菲特’台风不同于以往台风,它在福建登陆,而在浙北地区大面积降雨,这在历史上很罕见。造成全省单位面积平均降水量,即面雨量超过200毫米。雨不仅大,而且集中,甬江地区面雨量达到440毫米。”丁伯良说,自己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雨。
浙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黄昉则从天气原因解释了这次水灾。他表示,7月15日至10月15日是台汛期,而8月20日之后台风的特点就是雨大,并且越往后雨越大。其中的原因就是云团与北方冷空气相遇,使得降雨云积聚在浙江地区,形成大降雨。这次也是如此,在“菲特”台风即将登陆时,正值北方冷空气南下,台风与冷空气相撞,装满雨水的云层被冷空气堵在浙北地区,难以继续北移,才造成了余姚连续两天的大暴雨。
浙江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朱发军说:“我们看着云被阻挡在浙北地区,就是走不了,真是急死人啊。”
同时,10月初浙江正值天文大潮期,海平面高。再加上甬江流域的奉化江流域和余姚所在的姚江流域同时暴发大洪水,高水位持续不退,使得余姚经姚江向甬江泄洪不畅,导致了城区内涝迟迟不退。此外,宁波市区排水也需要通过甬江排入海中,这无疑加重了甬江排水泄洪的负担,使得余姚经姚江的排水更加不易。
此外,丁伯良说,台风的难预测也是余姚大水发生得让人措手不及的重要原因。本次“菲特”台风的运行路径非常多变,从最初的路径看,专家预测它将在日本登陆。但“菲特”随后又转向,专家预测的登陆地点从浙南逐渐向南。当“菲特”最终在福建登陆时,不少人都松了口气。大家都没有想到,“菲特”会在浙北造成如此之大的降雨。
城区建设加剧内涝
不少人都认为洪涝是一种灾害,其实不然。丁伯良解释了洪、涝的差别:“洪是指在其他地区降雨涌向本地的水,涝则是只降于本地并集聚在此的水。余姚大水灾害很大程度上属于内涝。而余姚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建设也是内涝难以外排的原因。”
余姚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高大的四明山,主要河流姚江汇入甬江出海。“菲特”来袭时,上游有大山,下游甬江和海平面的高水位导致排水口对余姚产生顶托,余姚形同锅底。水也正积锅底,形成内涝。
同时,朱发军解释说,余姚城区面积为262平方公里,多是水泥马路和钢筋混凝土建设,“混凝土的渗水能力很差。相同的降雨量,如果在非混凝土地区形成的积水为70%,那么在混凝土地区就有可能达到100%。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无疑也加剧了内涝。”
此外,不少蓄洪、减涝、内渗能力良好的农田转变成开发区,同样的大雨,更容易产生洪涝灾害。随着城市的扩张,朱发军猜测,发生超标准洪涝灾害的概率或将越来越大。为此,他也呼吁城市规划中应该注意到这一问题,不仅要完善地下排水管道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排水河道的保护,保证城区有路有河,才能减少发生城市内涝的威胁。
面临内涝灾害要给洪水出路
据了解,余姚城区的水位15日起已经退至安全水位,但抢险救援工作还在继续。针对本次灾害,相关水利专家也向市民提供了他们的思考。
朱发军提到,根据这次余姚大水的经验,面临重大内涝灾害时,最重要的是给洪水“出路”。造成余姚长时间内涝的原因之一是市内排水口门不足,这提醒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增加排水口门。
同时,所有抗洪设施都是根据相关标准建设的。余姚城区防洪设施的标准是50年一遇,但当地实际的洪涝灾害标准可能在百年一遇。对此,朱发军提出,在所有城防措施根据相关标准建设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超标准情况。应从工程上提供应对超标准洪涝灾害的临时措施,如加宽堤坝、加强排水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