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黄的土地上有一个深深的脚印,鞋底的纹路清晰可见。这是44年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在月球上的足迹。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干细胞和再生生物学实验室门口,挂着这张记录历史时刻的照片,进出的学生每天看到照片,就会想起阿姆斯特朗将自己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比作人类的一大步。同学们知道,每天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是为了能在自己的领域里走出推动人类发展的那一小步。
他们的领路人叫邓宏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两个月前,他带领的团队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走出的一小步,震惊了世界同行。
哺乳动物的细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发育阶段具有分化为各种类型组织和器官的“多潜能性”,而随着生长发育为成体细胞,这一特性会逐渐丧失。邓宏魁带领的团队用四个小分子化合物让成体细胞“返老还童”,复活“多潜能性”,这些细胞可继续分化为有具体功能的细胞或其他器官。这项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
这一小步有多神奇?邓宏魁团队在小鼠身上的实验结果如果能在人体成功实现,人类自身的成体细胞即可逆生长并分化为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异体器官捐献将不再需要,此外还可通过为人体植入相应细胞治疗糖尿病、心肌梗塞、白血病等疾病。几十年来,外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均存在伦理问题、破坏胚胎、基因突变等方面的风险,邓宏魁团队只用四个小分子化合物就获得“多潜能干细胞”,这种“化学重编程”方法更简单,更安全。
为了这一小步,邓宏魁的研究团队整整攻关了5年。当时,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恢复细胞“多潜能性”是国际生物学界的热门话题,不过,只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设想。邓宏魁相信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相信只要我国与国际同步开展研究,一定可以做出领先世界的成果。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邓宏魁把这项艰巨的“逆转发育时钟”的课题化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团队每走出一小步,他都会给予肯定和鼓励。
经常出差的邓宏魁每次从外地回京,都拎着行李箱直奔实验室。在他的带动之下,学生们也都惜时如金,实验做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可当他们离开实验室时,常常发现,邓宏魁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2010年,尝试了上万个小分子化合物之后,实验结果仍然不理想,有些同学灰心了。邓宏魁找学生谈心,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和其他优秀科学家的故事,为他们注入科研正能量。“成功和失败只有一步之遥”、“99摄氏度的水烧不开”,实验室里,同学们把邓宏魁常说的励志格言贴在最醒目的地方。
一小步,又一小步,梳理实验结果,更改小分子化合物剂量,调整实验时间,最终迎来了成功。如今,邓宏魁和他的团队依旧在积累着“一小步”,他们期待着用这一小步一小步,迎来人类攻克绝症的那一大步。
(原标题:一小步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