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调查:三中全会前舆情凸显民生期待

2013年11月05日04:30  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十月舆情调查 中青报十月舆情调查

  中青舆情监测室今日发布了第四期《中青月度舆情指数》。与以往3个月有明显差异的是,在10月被调查的20起重大公共舆情事件里,引起全民参与讨论的重大民生问题高达9件,占到近半数。

  本期舆情指数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5年反腐工作报告、北京市试水中高考英语改革方案、“云南昭通官员强奸幼女案”发回重审,分别位居综合满意度前3名。

  在榜单的末尾,舆情满意度低的3起事件分别是:人社部副部长希望参保者“自愿延长养老保险缴费”、贵阳800名大学生被令扮特警参与强拆、温岭杀医案引发各地医生默哀潮。这之中,依然有两起直接与重大民生问题相关。

  在被新华社形容为“将决定未来10年的中国经济政策”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民生问题网络舆情热度的高企,也表达了中国普通老百姓最痛感的“过日子”的焦虑。

  高得分下,民生期盼几何?

  以往舆情焦点前三名中常见的是,突发事件以及以个人为主角的热点个案。而本期,三名中前两名的“主角”,却都是庞大的群体。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10月22日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中,公布了5年来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这是时隔24年之后再次启动的“最高检反腐工作报告”,聚集了国内外媒体的视线。

  最高检发布,从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间,在近20万各级因收受贿赂或贪污挪用公款而受到调查的官员中,共有148931人被判有罪,占已审结案件的99.9%,仅0.1%的人被无罪开释。被调查者当中,部级及以上级别官员占32人。

  将反腐“进行到底”,依然是中国网友的最高期许。它在信息覆盖率上并不是表现最优秀的,但在应对能动度、答复识别率、舆情满意度方面却获得了高分。

  而舆情事件第二名的主角,是因改革集体紧张的中国家长和孩子。

  本月,北京市发布2014~2016年中高考英语改革方案,降低英语学科分值,提高了语文的分值。这一事件以“打响全国高考改革的第一枪”的意义,斩获热度第二名。

  它的信息覆盖率,与第5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近20年来首次大修”,第7名的“环保部发布2013年第三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第14名的“十一黄金周旅游乱象”等同列高位,超过90%。

  而舆情满意度靠后的三个民生话题,同样拥有很高的知晓率。第16名的“媒体质疑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农业部反驳”,第18名的“人社部望参保者自愿延长养老保险缴费”,第20名的“温岭杀医案”,在舆情统计中均显现出国人对切身福祉的焦虑。

  中青舆情监测室认为,在社会矛盾深化的今天,直接从个案联想到“这个社会怎么了”,已经成为一些网友的惯性思维。在10月,它具象化为“空气何时才能好”、“旅游何时才能不乱”、“食物何时才能安全”、“看病何时才能不贵”等疑问。

  好在,司法系统对这种焦虑之一——“谁来保护好我们的孩子”注入了一剂强有力的“解药”。

  强奸幼女的云南昭通官员一审获刑5年,原本是一起较负面的舆情事件。但引爆网络批评之后,它却突然“低开高走”。

  这一评价的转变是因为在10月14日,昭通市人民检察院以“量刑明显不当”为由向昭通中院提出抗诉,现已发回重审。这一决定,既吻合网友集体性的诉求方向,又始终踩在法律的准绳之内,没有轻易越过程序“随波逐流”。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周峰“对于未成年人的精神损害应该赔偿,但需要证据”的表态,也给网友留下了期待重审的空间。

  这一事件与热点事件里第八位的“四部委意见”相呼应。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意见》。意见中首次指出“嫖宿幼女罪与强奸罪不能以是否给钱区分”,顿时又激起网友一片叫好。

  民声里,可见民生。2013年以来,曝光的性侵害女童事件为害之烈、造成社会不安全感之强,从两事件都列入前十名这里,可见一斑。

  下次,“让舆情飞一会儿”?

  舆情榜单上的两起事件,都有颠覆性的“神转折”。

  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批捕的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曾因该报社头版的“请放人”声名大噪。旋即,他就在央视露脸悔罪,承认收受贿赂。此前,他曾在半年内连续发表18篇批评中联重科的报道。

  相比媒体从业者在调查问卷中对此事件的认同度偏低,更多的普通网民则对“打击污点记者”拍手称快,进而批评部分新闻从业者的道德失守。

  而比起陈永洲的“先扬后抑”,余姚乡镇干部的“先抑后扬”则让“民意的胜利”并不光彩。

  现阶段的网络舆情大环境下,为数甚众的网友对负面事件抱持着“宁可信其有”、“先扩散再看”的冲动。但在这两起事件中,骂完官员、警方后,不少人都陷入了“原来事情是这样”的新一轮错愕。

  当这名乡镇干部迅速被“摘帽”后,舆论才知道传言中的“皮鞋”实为“布鞋”,背人的村支书也出面澄清是玩笑误会。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统计2000条舆情信息显示,在35.1%的人仍在批评干部难任“人民公仆”时,有48.4%的网友失望地指责媒体发布新闻前未查证。

  在微博成为舆论监督主力源头的当下,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报告显示:55%中国网民表示互联网是他们最信任的信息来源。

  在当今中国网络舆论场中,“大V不足信,官方足堪疑”成为众多网民面对热点事件时的流行心态。普通人前所未有地自信,感觉到自己握有前所未有的发言权、监督权。

  但这次“不问事实,先亮观点”的舆情审判,却更搅浑了责难余姚灾情的舆情洪水。

  在多起“神转折”后,人们再次给“以后相信谁”打上了问号。“三思而后点鼠标”、“让舆情飞一会儿”,是一位意见领袖在问卷中给出的建议。

  “在各方压力下,真实究竟是什么?已经被谴责的声浪淹没。”一名受调查者如此表达自我警惕,“但真相未明时作出的处理结果,却往往已无法更改。”

  温岭杀医案为何惹众怒?

  “延长养老保险”的争议性话题,可以说是“动了大多数人的奶酪”,引发全国性争议不足为怪;而温岭一名医生之死,却同样引爆了全国性声讨,这是为什么?

  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关注温岭事件的6成意见领袖认为,“官方抢尸传言”是让矛盾升级的节点。

  现行医疗卫生体系下积攒的民生怨言、网络戾气,原非一家医院、一名医生能承受之重。温岭官方“事前预判不够,事中辟谣不力,事后片面维稳”之举,则是火上浇油。出动警力的做法被网络“直播”,更让官方陷入了“不去解决问题,而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道义低地。

  无论是医患之争,还是养老福利之争,十月舆情排行中的数道“伤痕”,背后都有社会改革转型期的深层鸿沟。

  因而网友对三中全会释放“改革红利”的期待,也就集中在这些领域。网友“mlicai”历数:“医疗、教育、养老、户籍……要‘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形成共富’,就要改革利益分配方式,特别是对上述领域进行重要改革。”

  10月30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正是用“守住底线的人格尊严”,回应着老百姓的期待。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尽量减少那些“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情”。网友“点赞”的同时呼吁,改革只有这样着眼于每个人的基础社会福利,民生担忧才能不化为网络戾气,人们才能活得“有温暖有尊严”。

  本报北京11月4日电

(原标题:三中全会前,十月舆情凸显民生期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网曝广东湛江官员带女下属开房(图)
  • 体育孙杨无证驾驶被杭州警方处行政拘留7天
  • 娱乐孙俪超宽松黑袍现身 双手遮肚疑似有孕
  • 财经人民日报谈医改:免费医疗不是最佳答案
  • 科技传工信部敲定4G发牌吉日:最早本月下旬
  • 博客马未都:孩子考第一每晚打一顿?
  • 读书严猛治国:雍正一朝为何无官不清
  • 教育一分钟儿童性教育片爆红 新浪教育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