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舆论期待经济利好 国内民众重视民生实惠
【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本周末,中国将描绘未来的经济蓝图”,路透社6日发出这篇专栏文章时,世界舆论场对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热度正迅速升温。期待中国“大手笔”改革的外媒还给将于9日开幕的会议找到一个“历史坐标”:它会像1978年那届三中全会一样成为中国经济的“分水岭”吗?相比于国际媒体期待中国传出经济、金融“利好”,国内民众的愿望则要“实际”得多。环球时报旗下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在全国7座城市进行的民调显示,六成多受访者“关注”这次会议,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五年的生活水平会随着改革的深入可能或一定会提高。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超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反腐机制改革”等,最受公众期待。在有的外媒乐观预言“中国将永远改变”的同时,有的也强调摆在中国面前的众多困难:经济发展面临瓶颈,贫富差距问题突出,利益集团势力强大……并因此断言改革远比过去“复杂而艰难”。而在熟悉中国几十年改革脉络的分析人士看来,这也正是中国改革不断深化向前的动力。《旧金山纪事报》援引专家的话称,三中全会的报告很重要,但它远不是今后数年中国改革的终点。
外媒和中国民众期待不同
“读完下面这个长句子你会不会昏昏欲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于本周六举行,会期4天。”美国“市场观察”网站6日提出这个问题。这篇题为“为什么本周末中国有可能永远改变”的报道随即强调,虽然听起来晦涩乏味,但这次被简称为“三中全会”的会议可能是数十年来中国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命运关系到美国企业的发展。而每次三中全会——特别是领导层换届之后的三中全会,都会启动带来政策变化的改革。法新社7日称,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加上候补委员共376人将参加为期4天的会议,三中全会往往会定下一届政府5年任期的经济工作调子。
路透社7日称,中国领导人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今后数年的改革议程,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30年后把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引上更具可持续的道路。历史上的三中全会往往是重大经济改革的跳板。新领导层往往头几个月先花时间来熟悉问题,达成共识,随后推出政策措施。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政策。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中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后中国开始真正全面融入世界经济。路透社另一篇专栏文章写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球经济和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要大于受到媒体和金融市场关注的美国预算之争、各国央行会议和选举,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必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政治超级大国。
此次三中全会有可能推动哪些改革?外媒对此猜测纷纷。韩国《亚洲经济》7日称,中国广袤的土地即将刮起改革暴风,习近平主席已经说明,本届三中全会将出台综合改革方案。未来值得关注的是政府职能转变、财政和税收改革、金融强国之梦、土地和户口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改革。路透社说,经济改革议题将主导这次闭门会议。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会议也会涉及一些社会和政治问题,但西方式政治改革不在议程之上。政府已承诺要让市场在资本价格、能源和土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要减少官僚主义。俄罗斯《消息报》援引专家的话称,继续反腐仍将是此次会议的一个重点。
相比外媒的大胆猜测,中国民众的期望更实际。环球舆情调查中心4日至7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长沙、沈阳等7座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调查为简单随机抽样,在95%的置信度下,允许抽样误差为2.8%。在1252份有效答卷中, 63.4%的受访者表示“关注”这次会议。
对于“您最期待本届三中全会出台哪些领域的改革措施”问题,79.1%的受访者选择了“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及率最高。受访公众期待的第二改革领域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54.7%的受访者给予期待。第三是“反腐机制改革”,提及率达51.9%。此外,有47.9%的受访者期待出台“经济领域改革”措施。期待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和“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的受访者分别为34.0%、32.7%。还有3.2%的受访者期待“计划生育改革”和“农村土地改革”等其他领域的改革措施;2.1%的受访者对此问题表示“不知道,说不清”。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徐勇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公众现在更关注和民生相关的内容,因为这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现在一个突出的矛盾是社会保障在不同阶层不平等,差距较大。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表示,很能理解民众的期望,改革目的本身就是要让最大多数民众分享成果,尽管这个目的需要分阶段才能实现。不过也应注意一点,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过高对国民素质是一种腐蚀,在目前发展水平下,不能对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期待过高,它只能是一种补充手段,最重要的还是一次分配。
改革面临的问题与阻力
在关注中国改革的同时,一些外媒也强调了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纽约时报》7日称,与快速增长相伴的是令人窒息的污染、让人担忧的地方债务、低效腐败的垄断、导致农村人口无法分享以城市为主的国家繁荣的户籍和土地政策。香港《南华早报》7日列举了中国今后5到10年发展的“主要障碍”:当前经济体系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严重污染问题,高能耗、造成环境恶化的工业和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收入差距过大,正引发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矛盾……显然,解决这些问题和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办法就是深化改革。
“中共领导人准备举行重要会议之际,一个问题若隐若现,那就是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英国《金融时报》6日称,中国整体上犹如正向60岁迈进,莎士比亚说,人生第五阶段就是“胖胖圆圆的肚子里塞满了阉鸡”。不幸的是,中国多数人还没来得及富裕。路透社称,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希望避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称去年中国人均GDP为6188美元,避免了中等收入陷阱的韩国为2.26万美元,中国香港是3.68万美元,新加坡为5.17万美元。
中国公众对改革力度和广度又有怎样的期待呢?环球舆情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40.2%的受访者希望全会出台“力度大、涉及面广的”改革措施。53.2%公众持求稳的改革心态,希望改革以稳为主或进行政策微调。具体来看, 27.0%的受访者希望出台的改革措施是“以稳为主、积极进取的”,还有26.2%的受访者希望改革措施“保证连续性,进行政策微调”。6.6%的受访者对这一问题表示“不知道,说不清”。
在被问及“改革的最大阻力在哪”时,“中央政令在地方执行不畅”的认同度最高,提及率达45.4%。30.5%的受访者选择“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8.5%的受访者选择“对改革出现问题影响全局的担心”,6.0%的受访者选择“各种民间舆论的影响”。此外,还有0.7%的受访者认为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其他”方面。剩余8.9%对此问题没有明确表态,选择“不知道,说不清”。
梅新育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央政府相对超脱,而地方政府受各种各样局部利益掣肘较多。而且中国国土广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平衡怎么把握本身就是个难题。梅新育强调,改革必须避免让社会陷入“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误区,把调整中要付出的代价说清楚是必要的,特别是掌握着话语权的阶层,不要自以为从自己利益出发的要求就是“人民的呼声”,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公利,要知道在自己之外还有“沉默的大多数”。
“三中全会远不是改革终点”
对于调查问到的“未来五年,个人的生活水平是否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提高”问题,受访者表达了较强信心,54.3%的受访者认为“可能会”, 26.5%受访者选择“一定会”,两者相加超过八成。11.2%的受访者没有信心,认为改革的深化“不会”提高个人未来五年的生活水平。8.4%的受访者对这一问题表示“说不清”。在被问及“改革的总体目标包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果具体改革措施损害了您的利益,您是否愿意承受”时,50.4%受访者给予了理解和支持,39.7%的受访者“不愿意”承受个人利益的损害,10.0%的受访者对这一问题说不清楚。
在一些分析看来,由于改革迈向深水区,牵扯的因素越来越多,尤其凸显改革决心的重要。德国《法兰克福汇报》7日称,中国正面临艰难的经济改革,预计将深入进行经济政策改革,这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华尔街日报》7日称,中国媒体表示,中国领导人深知,深化改革而不是维持现状才能确保党的领导稳定,并帮助解决政府当前面临的所有棘手问题。
《旧金山纪事报》6日援引关注中国改革的学者比尔·比绍夫的话称,预计三中全会将出台雄心勃勃的决定,但所有效果都显现还需要很长时间。另外,中国一些最重要的改革并不是直接由北京下令实施的,而是在地方实施并推广到全国的。因此虽然全会决定很重要,但远不是今后数年中国改革的终点。【 环球时报驻美国、韩国、德国特约记者 李勇 王刚 青木 ●本报记者 邱永峥 ●柳玉鹏 甄翔】
(原标题:三中全会远不是改革终点 中外对其期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