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搏动上海的心脏

2013年11月15日14:57  新民周刊

  轨交,搏动上海的心脏

  老北站建成后,上海的北上势头戛然而止,转而向西面去了,于是有了静安寺、卢家湾、虹桥、徐家汇的西区时代。假如不是老北站,或许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不是生活在静安寺附近的弄堂里,而是生活在宝山的洋房里了。

  记者|姜浩峰

  自1985年从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心怀作家梦的胡惊鸿,竟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0年代末,正逢上海建造了首条高架轨道交通线路——上海轨交3号线。恰此时,胡惊鸿的家搬到了天目东路上的一幢高层公寓里,从此,在自家北窗前,泡一盏龙井,胡惊鸿就可以悠闲地“猜火车”,一列列轨道列车从她眼前呼啸而过。到今年已经供职于上海铁路28年的胡惊鸿对记者说:“3号线的称呼不像上海地铁的其他十几条线那么单一,它还有个爱称叫作‘明珠线’。”

  铁路与胡惊鸿的缘分并不止于此。从她家的窗户探头往下看,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列列绿皮、红皮、蓝皮的铁路列车,还有一幢砖红色的英式建筑——那是2006年按老北站原貌80%比例原址复原的——上海铁路博物馆。而这里,也正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的终点。

  火车,给大地安上心脏

  其实,确切地说,中国真正最早的铁路是淞沪铁路的前身——吴淞铁路,1876年7月3日江湾段正式通车时,铁轨两旁围观群众“立如堵墙”。此后的100多年间,淞沪铁路见证了上海开埠后的荣辱兴衰,也经受了淞沪会战炮火的洗礼。

  当年上海开埠的时代,正值火车诞生、发展的岁月。《火车老站地图》一书的作者刘建春说:“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的永久性公用运输设施,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的铁路正式通车。1843年上海开埠。30年之后的1873年,英商向清政府报批吴淞铁路项目获得批准……”

  吴淞铁路,于1877年拆毁,之后由中国人重建的淞沪铁路与沪宁沪杭铁路接连。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宿命,在吴淞铁路拆毁整整120年后的1997年,淞沪铁路被永久性拆除,其当年的位置,就是如今轨交3号线的一段。

  另一位铁路作家苏华在《火车1435》一书中如此写道:“那些伟大的铁路,美丽的铁路,每一条都值得为它们写传。”在给记者的赠书扉页上,苏华写道:“给大地安上火车的心脏。” 1435(毫米),其实是火车的标准轨距,老的吴淞铁路是窄轨,而后来的淞沪铁路和如今的“明珠线”都采用的是这一标准。

  上海之为上海,在于她是世界的上海。回顾往昔,淞沪铁路的传奇,印证着上海的传奇,也记录着中国与世界初试接轨时期的甜蜜、欢欣与阵痛。

  只有拆了才能建起来

  上海开埠前,当年的县城仅有2平方公里,从城西头步行到城东头,乃至走到黄浦江边的滩涂上,花不了一小时。这样的城市规模,莫说铁路,也莫说后来的汽车,即使当时在上层流行的马车,都只是装点门面的工具,对于官商阶层来说,最佳的代步工具无非轿子,最佳的货运工具无非大车、马车。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不得不被逼开埠。那时,火车已经在英伦三岛诞生。上海正式开埠以后,原来每年300万吨的港口吞吐量很快超过了1000万吨;徘徊在3000万至5000万银两之间的年贸易量,很快超过了1亿两。同时,原先几乎是白纸一张的各类产业也迅速崛起。丝、茶、纺织、面粉、印刷、榨油和机器制造等行业竞逐风流。上海得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最开放的城市。

  刘建春对《新民周刊》说:“早在1863年,上海的英美侨商建议清政府在上海与苏州之间修筑一条铁路;第二年,英国人斯蒂芬森还天真地为清朝拟了一个《中国铁路计划》,想在中国建造四大干线,形成一个铁路网络,这一计划要比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到的铁路计划早半个世纪。但是,当时清政府正全力以赴地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根本无暇考虑这些劳什子建议。”

  1865年,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了一条约一公里长的小铁路,试跑一种小型火车。他的意图是通过这段“小样”铁路,使清政府能在看到实物后接受在中国建造铁路和行驶火车的要求。可惜,朝廷官员认为这种“怪物”使人害怕,下令限期拆除。杜兰德只好拆了铁路,并离开了中国。

  直到1873年,上海的吴淞铁路项目才获得清政府批准。刘建春说:“说是政府批准了英商怡和洋行的筑路请求,实则是,这一回上海的英国商人比杜兰德聪明了,他们知道,实事求是地申报修筑铁路的项目,是没有指望获得通过的,因此只能采用瞒天过海的办法。他们向清朝政府申报时,假托要在上海至吴淞之间建造一条寻常的马路。等铁路建成通车时,人们这才知道是一条窄轨的轻便铁路,用一台名叫‘天国’号的小火车牵引着车厢运送乘客和货物。”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从天后宫北(今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可通车未满一个月,就发生了几起事故。刘建春介绍说:“先是1876年7月18日吴淞铁路洋雇员在江湾督率工人用篱笆圈占乡民种水稻和蔬菜的土地,引起公愤,两名工人和洋人被打伤。当时正好电业公司有另一个洋雇员骑马经过,众人挡着他的路,这名洋雇员急了,用手枪打伤了一个乡民。再是通车满月的8月3日,火车在江湾镇北面试车时轧死一名行人,消息传出,乡民个个义愤填膺,卷起袖子准备和洋人大干一场,他们用带着乡下口音的上海话大声抗议,英国人虽然听不懂上海话,但他们看得懂那种激愤。当时上海的最高长官道台冯焌光立刻照会英领事,要求停驶火车。不巧的是,后来铁路上又发生运料火车与载客火车相撞的事故。”

  这一系列事故与事件,基本上宣布了吴淞铁路的短命——因为人们反对的声浪太高,清政府不得不在次年出银28.5万两将吴淞铁路赎回,并于1877年10月将铁路拆毁。中国的第一条商用铁路就这样消失了,而此时距离斯蒂芬森修成英国的第一条铁路已经过了整整半个世纪。

  时间又过了20年。

  1897年,政府大员盛宣怀重建该路,1898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公里,这一回,使用的是标准轨距1435毫米。也许是宿命,吴淞铁路只有拆了才能建起来。

  “在逐渐消除了对新事物的恐惧感之后,蒸汽动力那强有力的形象无法从人们心目中抹去。”刘建春说,“国人哪怕部分掌握新修铁路的支配权时,大规模修筑铁路也就不可避免了。铁路产生在一个波谲云诡的大时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阵紧似一阵,古老封建王朝大厦将倾,对中国人来说,铁路让他们既欣喜又疼痛。但是,钢轨总是每天在向前延伸。”

  上海最特别的轨交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的城市规划中,多了地铁一项。一份《上海地铁发展史概要》写道:“1956年8月,上海根据中央关于防止帝国主义突然袭击的指示,提出建造地下铁道。”当时上海建设地铁主要是出于战备考虑。可1958年就在上海开始地铁建设前期准备阶段时,当时的苏联专家提出——“上海处于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虽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做了不少地铁方面的尝试,可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0年代,上海地铁才正式启动。这其中有技术进步的原因,也不乏上海由工业城市再次华丽转型为工商业城市,乃至金融中心的因素。当2013年上海自贸区挂牌之际,上海的地铁运营里程已近500公里,后来居上,超过1856年拥有地铁的伦敦,和1868年建成高架城轨的纽约,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地铁发达城市。并且,这样的蛛网密布的地铁线路,仍处于成长期。2015年,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超过780公里。

  但是,无论如何,3号线——也就是明珠线,始终是上海最特别的轨道交通。

  胡惊鸿告诉《新民周刊》:“3号线是在原淞沪铁路和老沪杭铁路的地基上建造的。当时这两条铁路从城市的东北至西南穿过,道口众多,不仅严重影响市内交通,也给铁路运输带来制约。废弃作用不大的淞沪铁路,将沪杭铁路从远郊绕行,利用这两条位于城中心的铁路地基,建一条高架轨道交通,既取消了拦路的道口,又增加了一条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线路,也为铁路运输松绑。此举一经提出,便得到各方响应,铁路部门也积极支持。”

  3号线与其他地铁线路最大的区别是——90%是高架线路。胡惊鸿说:“大家起初称之为‘轻轨’。在研讨过程中,有专家经过一番考证提出轻轨与地铁的区别:不在于是建在地上还是地下,而在于运量。轻轨列车载重不超过4节车厢,像这条行驶6节车厢列车的轨道交通工具应该叫作地铁,按建成时序,列为地铁3号线。地铁,顾名思义,地下铁道。眼看着高架轨道,如何叫得出地铁两字?因此,‘轻轨’仍被众人顺口叫着。正式场合怎么办呢?叫地铁?叫轻轨?都不太合适。后来有人想出来一个看上去颇为严谨的称呼——上海轨道交通明珠线。”

  明珠线建成后,2006年又延伸到江杨北路站,就此,原吴淞铁路的旧址,例如江湾镇站、吴淞站等附近都有了明珠线的身影。

  铁路、轨道交通的走向,是能够决定城市的走向的,这也是如今许多城市的规划部门反复斟酌高铁车站位置的原因。通过对上海城市各条铁路线、老车站的寻访,刘建春认为,假如不是老北站在租界的“界路”(今天目东路)横亘着,租界工部局从本能上来说是向东北发展的,向吴淞口挺进,那里是西方人出海的码头。刘建春说:“19世纪的上海,一直是沿黄浦江北上,向虹口、闸北、江湾、吴淞纵向发展,从空中俯瞰,我们可以发现上海是纵向的狭长的。而20世纪的上海,特别是老北站建成后,上海的北上势头戛然而止,转而向西面去了,于是有了静安寺、卢家湾、虹桥、徐家汇的西区时代。假如不是老北站,或许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不是生活在静安寺附近的弄堂里,而是生活在宝山的洋房里了。”

  如今,从3号线水产路站或者淞滨路站下来,步行不远就是炮台湾湿地公园。171年前,清朝的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在这里与英国侵略者激战。当时,西炮台是吴淞口的主阵地,拥有175门大炮,东炮台只有20余门大炮,属辅助阵地。由于两江总督牛鉴临阵逃窜,致陈化成陷入孤军作战,使西炮台陷入敌手。吴淞失守,长江门户洞开,侵略军长驱直入,迫使清政府在南京签订不平等条约。

  170年前的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香港租借给英国,上海等五个口岸对外开放。

  2003年,随着客运码头从十六铺搬迁到吴淞,各种豪华邮轮成了此地的常客。在今天这个自主开放的中国,随着上海开埠而诞生的吴淞铁路以及后来的淞沪铁路,早已隐没在轨道交通明珠线里,它不仅能将乘客带到大清战败,被迫开放之地,也能将人们带到今日开放中国的魅丽港口。

  至于上海铁路的百年历史,则留在了胡惊鸿家楼下的上海铁路博物馆。1876年建成的吴淞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运营铁路。曾在吴淞铁路上运营的“先导号”蒸汽机车照片被翻拍放大,占据了博物馆的一面墙。在它前面,放置着剪成真人大小的站前挑夫和外国旅行者照片。它们记录了中国铁路起步初期的艰难与无奈。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部分城市尝试“大病提取”住房公积金
  • 体育国足预计首发:郜林搭武磊 孔卡告别中国
  • 娱乐刘德华否认太太怀孕四个月 称多谢关心
  • 财经专家:养老双轨制并轨职工或还是吃亏
  • 科技思科等公司因棱镜门在华遭抵制
  • 博客吴奇隆前妻马雅舒:我没多占他1分钱便宜
  • 读书"绝命书"曝光:怕死的江青为何自杀
  • 教育在港留学生生存现状调查 新浪教育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