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的五大亮点与三大关系
“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已被三十五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是明智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詹国枢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媒体纷纷解读。此次全会,新意不少,笔者以为,其最为突出者,有五大亮点,而要将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须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三大关系。
亮点1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
此次全会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会全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的提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
全面,而非局部,预示着改革将横向铺开,不再留下死角。发展和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领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既相互制约,亦相互促进。在某一特定时期,单一领域的改革或可立见成效,但为长远计,各个关联领域的整体推进、全面改革,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深化,而非浅进,预示着改革将纵深推进,不再遇难辄止。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刚开始,一般总是选择“应改”且“好改”的领域下手,剩下有些难啃的“骨头”,不妨向后搁置。正因此,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越容易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而所面临的利益博弈,也会越来越激烈。一味拖延,迟疑不决,只会丧失改革时机。也正因此,此番改革,可谓背水一战,不留退路。
全面深化,强调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说明十八大后开启的新一轮改革,已不再是单兵突进,也不再是倚轻倚重,而是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几乎所有关键领域的全面纵深展开。
亮点2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坊间即有议论和揣测,既然要全面推进改革,需不需要设立一个统领改革诸多事项、类似过去体改委那样的专门机构?
会议公报给了人们预期外的惊喜,不但成立专门机构,而且是级别非常高、超越国务院一般部门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公报明确指出,改革领导小组具有四项职能,即,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作为级别如此之高的中央改革领导小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则进一步将其职能由“搞设计”拓展到了“抓落实”,这样一种创新设计,在过去也是从未有过的。
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再一次表明本届党中央全力推进各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也表明此番改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领导小组成立后,可以改变原来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脱节的局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改革将统筹考虑,全面推进。
亮点3
市场经济“形成制度体系”
自1993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二十年间,此一体制已经在逐步推进中初具雏形,但是,何时才能形成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呢?
三中全会给出了明确时间表:2020年。
一年前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经济发展目标。
此次三中全会则明确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一制度体系目标。此一目标,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呼应,也与国务院今年3月末公布的政府职能转变时间表相吻合。
由此也为人们给出了一个全新概念,小康社会既有经济发展指标,也有制度建设指标,包括完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生态制度等,只有二者结合,小康社会的基础才更加扎实,更加牢靠。
可以想见,到2020年,小康社会与市场经济将双双携手,齐头并进,无疑,中国将实实在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亮点4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三十五年来中国的改革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场从“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迈进的伟大变革。市场化的取向是明确还是弱化,是加快还是减缓,往往成为人们衡量这场变革是前进还是后退的一个标尺。
让广大民众欣慰也让诸多学者惊喜的是,三中全会将中国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又往前推进了一步,甚至是一大步,这就是公报所表述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我们知道,过去对此一向的提法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此一提法,最先出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后来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均提到“进一步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只一词之改,大有深意存焉,它既表明了新一届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也预示着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政府职能将进一步在转变中提高服务功能,简政放权将成为下一轮政府改革的主旋律。
亮点5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三中全会召开前,人们对“土地改革”议论颇多,也抱有较大预期。全会公报发表,5000字中并未提及“土地改革”,但是,公报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此一提法,字面表述虽不一样,但实际也是“土地改革”的一部分,在观念和体制上已有很大突破。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在城市是国有土地,农村是集体所有制土地,二者处于相对隔绝的两个市场,农村土地不能进入市场直接交易。
正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以极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获得农村建设用地,转手后又用城市建设的市场价格售出。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热衷于“以地生财”、“以地套现”,使得农民被动上楼,被城镇化。
在现阶段,广大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土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将会改变农村建设用地和城市不能公平同权问题。这一问题导致不少地方在农村征地过程中损害农民应有的财产权利,这样的不良倾向,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其背后的含义十分明确,就是要改变集体土地先通过地方政府征地,然后进入市场的状态。
接下来的改革,很可能就是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这在短时间内虽不会完全实现,但收缩政府征地范围,最终将达到同地同权同价的目标。
从全国来看,安徽已经先行一步,在20个县进行改革试点,预计在2016年前,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可能出台全国统一的农村建设用地改革的方案,以实现土地流转,此项改革,很可能融入城镇化改革进程之中。
细读全会公报,亮点还有很多,如,首次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提出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首次提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但笔者以为,就全面深化改革而言,上述五大亮点,最为突出,亦最值得寄予厚望。
把握和处理好三大关系
三中全会闭幕以后,各地即要转入对于全会精神的学习、领会和落实,笔者以为,要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须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三大关系。
其一,务虚与务实。
仔细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公报,你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全会公报和随即公布的中央各项改革决定,在处理务虚和务实问题上,非常一致。公报和决议,均以务虚为主,主要提出大的方针战略,指出总的改革走向。对于在此走向前提下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法,一般并不涉及。
细心的读者发现,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中,同样没有提及户籍改革等城镇化相关的制度改革,也没有就人们关心的房价和股市问题发表具体意见,这是因为,作为一次全会,其使命更多是务虚,提出宏观原则,指出总的方向,而不会细微到出台具体政策。此番公报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暗示,房价股市之类具体事情,且让市场去解决吧。
其二,渐变与突变。
中国改革,多年来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之路。其基本方法是,凡是推出一项改革,大都有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考虑。
从横向看,先不全面推开,只在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待试点总结出经验教训后,再将经验尽可能放大、推广,而将教训尽可能减小、归零。
从纵向看,刚开始,推进的速度不是太猛,进展不会太快,先从表层进入,层层深入、递进,遇到难点和一时啃不下来的“硬 骨头”,则先放一边,另作它议。
如此“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已被三十五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是明智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明乎此,我们在把握改革的节奏上,就应该心中有数,注意把握度,既不要在横向上铺得太宽,十个指头摁蚂蚁,一时顾不过来,又不要在纵向上冲得太猛,一个心眼单兵突进,首尾难以兼顾。
其三,顶层与基层。
改革到底需不需要顶层设计?是从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三中全会前曾引起一番争论。
其实答案是明确的。任何改革,只要涉及全局性,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必须是有项层设计的。至于顶层设计的思路从何而来?无一例外,又都是从基层实践中来。
正因此,强调顶层设计,并不等于否定基层的改革实践,而且,只有符合基层改革实践、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顶层设计,也才是真正有全面指导意义的设计。否则,看上去再完美、再符合逻辑和理论,这样的顶层设计也是空中楼阁,中看而不中用。
同样道理,当中央有关改革的顶层设计出台后,接下来必须做而且更加重要的即是要有基层实践的配合与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有总体目标有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下一步具体怎么走?如何全面,怎样深化?最终还得以落实在基层为检验标准。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三十五个年头,一次又一次三中全会,一次次带给人民希望、信心和力量。人们有理由好奇且满怀感情地憧憬着,再过五年、十年,我们的祖国将是一番什么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