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呈现良好态势

2013年11月19日11:07  瞭望

  中国经济呈现良好态势

  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同一水平,说明7%~8%的增长区间已经不是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的偶然现象,而是具有阶段性的新特征

  文/张立群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0月份的经济数据。其中,代表月度经济核心指标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1个百分比。此外,从另一重要经济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看,10月份达到了51.4%,连续4个月回升,创18个月新高。

  多种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延续了前3季度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今年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为7.8%,较二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从2012年二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已经连续6个季度保持在7%~8%区间,预计四季度仍将保持在这一区间,因此到今年底,经济增长保持在这一区间的时间将达到7个季度。

  这说明,经济运行持续保持在7%~8%的区间,已经不是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的偶然现象,而是具有阶段性的新特征。

  实践表明,在这一区间内,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企业不仅没有出现大面积倒闭,而且效益还有逐步改善;财政收支困难虽有加大,但也积极推动了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了财政支出效果的改善;货币金融环境和资金链条总体稳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物价水平保持平稳。

  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加快推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企业发展环境改善、新型城镇化启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效果增强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之中。

  这说明,7%~8%的经济增长,从居民、企业、政府、社会等各个方面看是可以承受的,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有利,有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预计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会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会进一步增强;同时改革深化将使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得到消除,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将不断增强,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完善,微观放活的效果将日益明显;新型城镇化的启动将不断消除城镇化相对滞后的瓶颈制约,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市场需求支撑经济转稳

  今年一至三季度,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较上年同期7.4%的增长水平略有提高。尽管受出口“一日游”(热钱借贸易结汇渠道流入引起的现象)的扰动,增长数据波动很大,但剔除这一因素后,总体呈现趋稳态势。剔除“一日游”等扰动因素后,据估计一季度出口增长为6%,二季度为4%,三季度为6%,一至三季度平均增长5.3%,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这一情况说明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大。

  一至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消费增长的平稳,一是取决于就业形势和与之相关的居民收入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回落,但总体比较平缓,且没有低于7%,这决定了企业困难虽然不断加大,但没有出现大量破产倒闭,也决定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二是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带动了家具、家电、装修材料等消费品销售增长加快。三是汽车市场底部温和回升,汽车及相关产品销售增长加快,都对消费增长形成支持。这些因素预计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因此消费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可以持续。

  一至三季度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由落转稳,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略有下降,制造业投资增长逐步回升。制造业投资增长决定于制造业企业的订单水平,以及由其决定的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而决定制造业企业订单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消费、出口以及各类投资项目的材料、设备采购。由于消费增长比较平稳,出口增长波动和投资增长波动是引起制造业投资波动的主要因素。这也表明制造业投资具有从属性质,是滞后变量。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对投资增长则具有主导作用,可以视为投资增长率变化的先行指标。

  在投资组成部分的变化中,今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始终高位稳定,尽管最近有所降低,但幅度不大。房地产投资由于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及土地供应形势的影响,出现波动下滑趋势,但幅度也不大。受前期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资增长加快的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开始回稳;未来基础设施投资在政府支持下,预计仍将稳定在较高增长水平上,房地产投资尽管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在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以及棚户区改造相关住房投资的支持下,预计不会出现大的滑坡。综合这些情况,预计未来投资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长水平是有市场需求条件支持的,未来是可以持续的。

  宏观政策作用日益显著

  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由控通胀转向稳增长,这可以视为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一揽子”计划的撤出,转向稳定经济增长。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支出政策的调整以及相应的政府投资增速(主要表现在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投资)由低转高;以及货币政策由紧转松(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新增贷款额度由7.5万亿元扩大到8.1万亿元)。

  受政策效果影响,2012年投资增长由落转稳,支持经济增长率在四季度出现回升(由三季度的7.4%提高到7.9%)。但尚未形成促使经济在7%~8%区间平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2013年则是围绕7%~8%区间的经济增长,全面形成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时期,包括确立宏观调控目标(以保就业为底线,以控通胀为上限,将实际经济增长率目标大体把握在7.5%左右的一个范围内),形成兼顾需求侧和供给侧,立足当前,更惠长远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政策选项,提高定力,注重把握政策的稳定性,财政政策没有进一步扩张,政府投资项目的选择更为谨慎,更注重与转型升级活动紧密结合。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节能减排、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铁路网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有力地支持了经济转型升级活动;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这些领域的投资。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在稳定资金链条、稳定货币金融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快速累积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和重要经验。宏观经济政策对支持7%~8%区间的经济增长,开始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经济增长未来依然可期

  我国经济在经历改革开放初期阶段较大波动以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以上,其基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创业活力增强和生活水平提高从生产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

  而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高储蓄带来的资金优势,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结合形成的技术供给优势,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些基本条件目前仍然存在,没有本质的改变。

  从潜在经济增长率方面看,人口红利消失、制度决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是担心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的重要依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3亿人,在城镇就业(包括灵活就业)的为3.7亿人,农民工2.6亿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目前不存在劳动力资源不足。招工难、招工贵,主要是产业布局和城市承载能力问题使劳动力进城难,在城市留下来难上加难;此外也由于教育制度、择业偏好、产业升级等问题使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

  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正处于从简单引进到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的转换阶段,支持技术创新的制度在现实需要日益强劲的推动下,通过改革正在逐步孕育成长,制度决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逐步增强。这些尤其在东部地区和劳动技术密集的产业正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表明,我国正在逐步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此外我国高储蓄率的优势仍在保持,目前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00万亿元,个人存款规模突破45万亿元,都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支持经济建设的资金供给有保障。

  可见,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不会因为这些问题持续下降,目前仍处于7%~8%之间,而且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改革红利、新型城镇化红利越来越多地释放,预计未来还会有所提高。□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方连发3问驳安倍:开罗宣言算不算数?
  • 体育亚冠决赛纪录片:广州!冠军终归这里
  • 娱乐张震今日大婚 旧爱舒淇出席最受关注
  • 财经地方债藏匿手段:玩起“10个瓶子9个盖”
  • 科技苹果客服称iPhone待机爆炸或因电池老化
  • 博客马未都:二胎政策不如索性彻底放开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户口成大学生求职永远的痛 新浪教育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