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茶杯文具特产,大至名烟名酒名西服——关注会议礼品腐败
新华网武汉11月25日电(记者徐海波)临近年底,各种会议增多,开会发礼品似乎成为惯例。主办方积极购买,热情相送;与会者欣然接受,内心窃喜。小会送小礼品,例如茶杯、文具、特产;大会送大礼,如名牌服装、名酒名烟、电子产品。会议礼品越来越普遍,礼品规格越来越高。
这种极具隐蔽性的“会议腐败”,成为一些单位和个人的人情交往、公款送礼的途径和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
开会之前先拿礼品 ,少则数百动辄上千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为人大常委会委员每人配备一台平板电脑,取代纸质会议材料。这一自称节约环保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质疑,被指为“隐性福利”。
一只手签到,一只手拿会议礼品,这是不少会议的第一个程序。在去年中部某省召开的一个关于城镇化的工作会上,参加会议的都是各县县委书记和县长。三天的会议后,每人房间都放有一件某知名品牌衬衣和一条西裤。该品牌专卖店就设在宾馆一楼大厅,与会者可以更换尺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每到年底,许多部门都召开总结会议,一般都有一个不错的包,里面装有资料和茶杯、钢笔等礼品。好一点的用皮箱装着,有西服、茶叶甚至烟酒等礼品。如果是社会企业筹办的开幕式、研讨会等,会议礼品就更丰盛,动辄是上千元的电子产品、手机或者ipad等。
会议礼品中的采购猫腻不容小觑。记者以客户身份向北京优礼品公司咨询预订礼品业务,一位王姓业务员告诉记者,公司主供礼品有茶杯、服装、电子产品以及饰品等,既有单件,也有套装,可以自己提创意,“价格比市场上要贵一些,因为有设计、礼盒的费用。”记者咨询的一款陶瓷杯,市场售价60多元,订制价却高达125元。
这位业务员介绍,每到年底,生意最火爆,三五百人的会议很常见,而且礼物都会超额购买,多余的主办方自己留着。现在,订制礼品的政府部门比原来少了,但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还有很多。她给记者出示的样品里,就有东部某市财政局预制的U盘和某国有大型企业预制的青花瓷礼品盒。
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手段隐蔽查处困难
近年来会议浪费、会议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浪费,而且助长奢侈腐败之风,社会影响恶劣。今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报告时披露,一些部门在计划外召开会议,超标准、超范围支出会议费。其中,审计的45个中央部门本级2012年共举办会议8698个,实际支出6.98亿元,会议费用之滥可见一斑。
许多人对会议礼品已经习以为常且不以为然。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特约研究员唐坤说,现在,开会的重要环节已经不是“领材料”,而是“领礼品”。礼品还不能从简,分三六九等,领导级别越高,礼品越奢侈,会议越重大,礼品规格越高。
虽然去年出台的八项规定对会议标准有严格限制,不得大吃大喝,不得住豪华酒店,但是对会议礼品却没有明确规定。唐坤表示,会议礼品俨然成为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利用公款变相送礼的工具。
虽然会议礼品已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但近些年,纪检监察部门在这方面查获的案件并不多。专家认为,主要由于会议礼品腐败的手段隐蔽,数额相对较少,不易察觉。
国家行政学院许中正教授说,一些单位将礼品费用列为会议开支,藏匿在大量的会议费中,在财务报表上鱼目混珠,躲过审计部门的检查;还有的为礼品找到了资金来源,请企业赞助成为最常见的方式。
许中正表示,一些会议主办方事先通过领导的审批,履行相关“程序”,使会议礼品“合法化”,也增加了纪检部门监管的难度。此外,会议礼品成为一种福利待遇,为主办方赢得了“民心”,与会人员“得了便宜”,共同隐蔽这一事实,查证起来无从下手。
刹会议礼品之风须先补制度漏洞
正是由于“不足挂齿”“难以查处”,会议礼品腐败公然上演,一些地方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从几百元至几千元,发展到现在的上万元。
会议腐败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种种腐败的综合衍生体。许中正认为,以前对“会议礼品”的认识和监管力度不够,但这股风气不刹,势必造成财政资金浪费、滋生行贿受贿等诸多问题。
遏制会议礼品腐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会议进行整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所所长乔新生说,正本清源的做法就是要实现会议于繁就简、于多取少、于少取精,将变质变异的会议拉回原本的正道。
乔新生建议,首先要明确会议标准,包括会议的规模、内容、参加对象、时间及费用明细等,要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其次,明确经费使用情况,将会议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严格开支标准,坚决杜绝超支现象发生。同时,严格禁止向企业摊派,防止增加企业负担。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强监管,一旦发现违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处理。
今年9月,财政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印发了《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针对会议费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从预算审批、报销审核、公示报告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还有11项禁令,旨在狠刹奢侈办会风,遏止会议礼品等违规行为。
唐坤认为,这些措施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还需提高会议费透明度,主动引进外部监督,把会议费预决算、支出等情况详细公开,让社会公众知情与评议,做到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