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中国的“平凡”视角

2013年12月06日09:07  《环球》杂志

  审视中国的“平凡”视角

  王军

  三十余载光阴荏苒,拥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经历了一次巨大变迁,这是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时刻。

  “中国的叙事,在过去十年,已从宏大史诗转入微妙境界,已没有惊天动地的运动、非同寻常的领袖,可每一步变化几乎都是不可阻挡的。”2004年,专注于中国题材的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如是评论。

  何伟完成了《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的写作,这些讲述普通中国人故事的作品,成为美国的畅销书。而在过去,关于中国的记录,也只有“惊天动地的运动”或“非同寻常的领袖”,才会得到西方读者的关注。

  加拿大作家张彦(Ian Johnson)的《野草》、美国华裔作家张彤禾的《打工妹》、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的《老北京最后的日子》,也同样呈现了中国的“微妙境界”。这些著作观察中国的角度之变,既是中国的实情使然,也与中国崛起这一世界性的话题相关。

  相比之下,中国的写作者叙述中国的变迁,仍多是把目光传统式地锁定在“宏大史诗”的层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刘卫兵的新著《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展示了一位中国记者记录“微观中国”的努力。

  供职于新华通讯社的刘卫兵,是从事高层时政报道的摄影记者,有着最优越的条件讲述“宏大史诗”,可是,他偏以平民化的视角把镜头朝向“平凡生活”。2003年10月,他拍摄的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庆云阳为农民熊德明的丈夫追工钱的照片广为人知。“可是照片符合政治要求吗?发出后会不会出问题?”当时,拍下这一场景的刘卫兵心里掂量,“一切都在变,照片也该变变!”终于,《总理为农民追工钱》的文字特写和照片由新华社播发了。

  2012年秋天,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弯下腰为外宾捡眼镜,刘卫兵敏锐地用镜头捕捉到这一瞬间,画面里的习近平已没有以往领导人照片中的“高大形象”。近乎平民化的记录,让外界对这位即将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政治家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这30年》以散文的笔法呈现了一位出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后与改革开放相伴成长的中国记者亲历的历史。刘卫兵这一代中国人——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与参与者——对中国既往的蹉跎岁月仍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在书中不仅讲述了国家的种种变迁,也讲述了个人和家庭随着时代变革的变化。他记下了1996年年底,曾饱受物资短缺困扰的母亲,在逝世前一个月,拖着虚弱的身体,给他买来100斤大白菜的故事。“哭什么!”母亲临终前拼足了力气,对他大声说道。

  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刘卫兵采访了1988年北京最早举办却被中途叫停的一次选美比赛,拍摄了1992年北京最早的车身广告——“熊猫洗衣粉”悄悄“爬”上公交车身的情形,拍摄了1993年北京市告别粮票、放开粮油及其制品购销价格的场景。

  他如此叙述2005年连战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他专门讲到邓小平、蒋经国,赞扬了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他说,大陆这些年的经济成长,可以说样样都是名列前茅。演讲赢得了全场十多次掌声。我在镜头中发现,有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我们这30年》不乏对雾霾笼罩、交通堵塞、农民工权益、灾区救援等问题的思考。这位北京人对北京古城的保护格外关注。1999年,刘卫兵用镜头留下了一代文豪曹雪芹的故居被拆除前的影像。“每天上下班,我总要走过一段拆了半截的胡同。”他在书中写道,“望着墙上新贴上的各种拆迁标语,心里有种特别的滋味。想想前人走过的路,我们以后的路依然漫长。”

  2013年年末,值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之际,外文出版社同时出版《我们这30年》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这部从“平凡”视角观察中国不平凡变迁的纪实之作,以中国记者的笔触,对中国的趋势娓娓道来——每一步变化几乎都是不可阻挡的。信哉此言。

  来源:2013年12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曼德拉病逝享年95岁 生平 生前影像
  • 体育英超-曼联遭绝杀负 阿森纳2-0 切尔西4-3
  • 娱乐《私人订制》未过审查 或将调整范伟台词
  • 财经任志强:限价式调控还会让房价暴涨
  • 科技中移动成首批4G牌照最大赢家 调查
  • 博客上海严重雾霾(图) 老外撞大妈拍照者致歉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禁说汉语食堂大妈拼音报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