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布局下的改革新使命

2013年12月09日09:38  瞭望

  大布局下的改革新使命

  “五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是全会的最大亮点,是党中央的一个大布局、大战略

  文/胡鞍钢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为世界所公认,但也一直受到国内外各种质疑。某些西方媒体和学者将中国的经济改革故意丑化歪曲为“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等。

  国内也有一股否定改革的奇怪说法,如“改革停滞论”、“改革倒退论”、“改革逆转论”、“中国非市场经济论”、“国进民退论”等。这些论点是有意无意地将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扩大化,以片面性替代全面性,以一点论替代两点论,以支流替代主流,进而否定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改革开放。

  此次全会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正如全会所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对中国改革的重要经验总结

  全会对35年来的改革开放重要经验作了归纳和总结。这包括主要四条:

  一是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即“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事实上,对中国改革开放而言,确定什么样的政治方向,走什么道路是最根本的。诚如毛泽东所言,“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可以丢掉。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

  只有政治方向选择正确,道路走对了,我们才能够取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避免颠覆性的错误,也避免发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式的恶性结果。

  二是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显然,这条思想路线也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先是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后就是江泽民、胡锦涛提出的“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就比较成功,也能够不断成功、持续成功。即使出现问题,能够避免重大错误,也能及时调整小错误。

  三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个指导思想核心的观点,为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原则,可以说全会决定的落脚点还是以人为本,特别是谈到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十年前的改革也决定以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这一次是尤为凸显,更加强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相对十年前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促进经济更有效率、效益,同时我们也要促进社会公平。

  四是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即“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总目标将指导我们相当长的时间

  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它的提法是完善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把制度作为一个基本目标;同时,它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国家的现代化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另外一种是制度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基本的条件。

  这两个建设的构成,实际上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关系如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又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两维的现代化,一维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有形的现代化;另一维作为无形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是典型的国家公共产品,因为它给我们提供的产品,就像空气一样,你可能看不见它,摸不着它,但是你随时需要它。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会不仅提出了国家现代化,即我们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提出了国家制度现代化,这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重大创新,这使得我们对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有了新的认识。

  因此,全会提出的新的现代化的概念,是比较长远的,而且它特别提到了,这个现代化要使我们的改革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也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就使我们对以后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

  党中央除了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特别提出了2020年的目标。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应当说,这个设想实际上是邓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南方谈话时提出的,他当时的设想是30年。

  这反映了什么呢?这反映了我们所说的国家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确实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试错的过程,确实需要经历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发展阶段,从低级到中级,再到比较高级,最后到高级,在演替的过程之中不断创新、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从而一步一步走到2020年的这一目标。

  “五位一体”的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是“全面”。何谓“全面”?“全面”就体现在全会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这就包括经济制度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制度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制度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社会制度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体制改革。所谓制度建设,就是“立”,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各项制度;所谓体制改革,就是“破”,就是不断破除各类体制中的弊端。

  无论是“五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还是中央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都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

  “五位一体”的制度设计,应该说是全会的最大亮点。这就与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关系。客观地说,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为实现“五位一体”这样一个大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体制保障和机制保障。

  这就是党中央的一个大布局、大战略。何为战略?毛泽东曾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如何把握中国现代化全局规律性的东西呢?我们党的认识也是不断丰富、不断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这里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进入21世纪以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位一体”大布局:即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四位一体”大布局,还包括了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更加完整地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此外,除了“五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以外,此次三中全会还首次涉及到了军队体制改革,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当然,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时候,实际上提到过军队体制改革,但是是由中央军委研究讨论来决定,并没有放到整个中央的决定之中。

  为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这次中央全会作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安排,即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可以回顾一下过去35年的改革进程。80年代初,由于我们要搞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就成立了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一般都是由国务院总理来亲自领导。到了90年代,就变为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相当于一个部级单位了。进入21世纪以后,就将国家发展和计划委员会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

  而这一次改革不再仅仅停留在经济体制改革,因此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党中央亲自来统筹、设计,在全国、全党、各地中推进改革。应当说,这样的一个制度安排,在体制上有助于保证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推进。

  经改重头戏的亮点和创新点

  “五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提出了各自的目标,而经济体制改革仍是重头戏。

  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节里,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作了一个很重要的界定。众所周知,从90年代以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以及十八大,都提出了要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综合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创新点。在这次全会中,它被界定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是对这样一个创新的制度给予首肯,而且还会进一步推动。

  全会还特别谈到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1949年的《共同纲领》,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就提出过五种经济成分,当然后来搞了计划经济,又搞了国家国有化,就变成两种经济成分了,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到了文革时期,基本上就是两种比较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际上显示了它自身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多样化。随着政策的演变,逐渐形成和发展为典型的混合经济,其中包括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这里包括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港澳投资企业、外资投资企业等,其中外资投资企业又分为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控股企业等,所以说它越来越混合化了。

  90年代后期,全世界失业人口是1亿人,现在达到2亿人。恰恰中国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超过1.2亿人,如果不是中国创造大量就业的话,今天世界就不是2亿失业人口,而是3亿。

  目前,吸纳3亿多城镇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的实际上是私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没有什么个体工商户,更谈不上私营企业,当时全民所有制企业、机构、单位占到70%以上,城镇集体占到不足30%。中国作为“东方巨人”,不仅要有两条腿,还要有更好的混合经济,这样才能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既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理性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其次,此次全会决定中有一个地方作了很重要的修改。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曾这么规定: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什么是基础性作用?当时,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有一个解释,“我们现在刚刚搞市场经济,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够。”而这次全会提的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原因何在?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20年,我们称之为“制度创新时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有95%的商品和服务完全由市场竞争供求关系决定。这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将推动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庞大和统一的全国性市场。

  决定中特别强调了被我称之为是“消费者主权论”的提法。以往我们搞计划经济也好,或是向市场经济转型也好,基本上是生产者主权论,消费者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上帝。这次全会决定中特别提到,要让消费者自由选择、自由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怎样进一步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然,我们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不等于承认市场是万能的。在这届全会的决定中,不仅提到了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也提到了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这一“看得见的手”。这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要使得这个“看得见的手”为人民服务,成为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的“服务之手”。

  比如,如果能给企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就能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如果能够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就等于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及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当下许多城市被雾霾笼罩、环境污染现象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地方拼命去吸引那些污染大的企业就有问题。因此,就需要“看得见的手”来提供一些指导,使得企业能够既实现自己的企业目标,也不违背当地的社会目标。

  在这个决定中,特别谈到了要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也谈到了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这体现了中国的改革本身的一个性质,那就是自我改革、自我创新、自我完善。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宣布说要改我自己,即使美国也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主张政府要当“看得见的手”,要通过不断的改革,“看得见的预算”、“看得见的绩效”,使它真正成为公共服务之手。□(本文摘自作者近期对三中全会解读的内容)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金正恩姑父张成泽被解职开除出党
  • 体育CBA广东不敌新疆 英超阿森纳1-1埃弗顿
  • 娱乐李某案同案律师:在车上已发生性行为
  • 财经央企中铝去年巨亏82亿职工兼职开黑车
  • 科技阿里巴巴22亿元投资海尔拓展物流
  • 博客重判强奸遏制官员淫邪 年关至8招防贼术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教育部拟定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