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头村黄姓曾经“七子五登科”

2013年12月10日14:20  金羊网-羊城晚报

塱头村黄姓曾经“七子五登科”

塱头村黄姓曾经“七子五登科”

塱头村黄姓曾经“七子五登科”

  新百家姓十大户7

  黄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春暐 刘云

  通讯员 王建锾

  图/羊城晚报记者 何奔

  宗祠自述

  老广们的口语里,“王”和“黄”很难分辨。于是乎,后者就被称为“大肚黄”。丞相肚里能撑船,黄姓族人肚里可谓满腹经纶。我是花都区塱头村塱西社的黄氏祖祠,供奉的先祖“七子五登科”,至今依然是广州乃至广东的“高考神话”。

  严格来说,我在塱头村也不算很“标青”,在村子里大概有200多座明清年代的青砖建筑,我只算稍微个头大一点的。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清楚说出我的起建年份,人们记得最近的一件事,是我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进行过一次重建。

  我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3.5米,总进深48.7米,建筑占地682平方米。我的前后都是巨型石檐柱。前廊梁架木雕有戏曲人物,瑞兽、花鸟等纹饰,下面还有鳌鱼托脚、斗拱。次间上面有虾公梁、石狮、异型斗拱。

  后堂最有气势,有4根坤甸木金柱,悬挂“墩裕堂”木横匾。祠堂主要供奉黄氏十一世祖黄宗善,号乐轩,生七子,五人考取科举功名,其中三人考取进士。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七子五登科”。

  后来英才们都纷纷远出,祠堂也逐渐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和很多祠堂一样,我长期做村中学堂。一代代村人从稚童学语开始进来,长成有为青年外出,然后白发驼背回到故土。村人们很热忱地记得,这里曾经有学前班,一年级乃至中学,远方来的老师们教育他们学习各种中外知识。

  其实不用老人们耐心述说,这里建筑遗留的点点滴滴都能找到我的故事。用木板和砖块隔开的,那一定是孩子们的教师,墙上的“讲文明”标语,一定是老师们的涂抹。依稀的刮砸痕迹,记录了那个特定的伤痛时期。

  村中老人很有兴致地介绍,我的名字是“祖祠”而不是“宗祠”,这似乎意味着,我比其他“兄弟姐妹”的辈分更高。但某种程度这又成了一种遗憾,赚到钱的后进们都喜欢大修祠堂来光宗耀祖,但他们喜欢修的,却又往往是宗祠而非祖祠。我的庭院,如今长出荒草,我的墙壁,如今有很深的龟裂。

  “这个算是危房了吧”本地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这么说道,甚至善心的村人也提醒前来的记者,“外出说话,这里可能有些危险”,但我的整修,依然看不到日期。或许我的体积之大也是一个原因,我所处的花都区炭步镇经济条件不算宽裕,但文化部门预计,对我进行大修至少需要百万元以上,这对于村子和镇里来说,还真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预算。

  记者印象

  古村落的名头仍然不少

  祠堂早已卸下昔日风华

  黄氏祖祠所在的塱头村有着800多年历史。2008年,它已经是广东省首批认定的27个古村落之一;2010年,它又被评为“广州特色古村落”;2012年,它被评为“中国楹联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徜徉在村中,古风浓郁,到处都能看到这个村子昔日的辉煌。村中拥有近200座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也是广州惟一一个曾用城墙围着的村落。它更是迄今为止,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据了解,塱头古村分塱东、塱中和塱西三社,其中塱东社和塱中社相连,与塱西社以一条名叫“深潭”的小河涌相隔。村建筑坐北朝南,布局规整,而且规模宏大,建筑占地6万多平方米。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5座。

  走进古村落,几十间公祠书院首尾相接,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排排锅耳墙,这在古代是有功名的人家才可以修建的。

  祠堂中还有许多造型逼真、线条优美的石雕、木雕、砖雕及灰塑,雕刻不仅做工精细,且题材广泛,涉及梅竹雀鸟、鱼蟹丰收、蝶恋花、雀鹿图等;在图案之间还阳刻有多种文字形体的诗句,其中有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庐山谣》,刘禹锡的《陋室铭》等。这些精湛的雕刻点缀在古祠的梁架、廊檐、壁面、瓦脊上,虽已卸下昔日风华,但仍诉说着日渐深厚的积淀。

  单个来看各个古旧建筑,你也能轻易读出它经历的历史与沧桑。民居的滴水、屋脊广泛使用精妙绝伦的灰塑装饰,麒麟、喜鹊、双狮等图案争相斗艳。当地一名老人告诉记者,朗头村的建筑很有特色,其木门、墙壁、屋顶非常坚固,木门包有铁皮,门框边均用花岗石镶嵌,青砖墙内砌入整块石板,屋顶则半尺左右就有一根大圆木,防盗功能良好。

  正因为如此,花都区曾大手笔投入进行整体翻新。今年,塱头村更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但走在村中,也能读懂它的寂寞。村子里留下的几乎都是老人,老人们喜欢回忆,但却对改变现状感到无力。黄显标,人称标叔,生于塱头村,1955年入伍去了湖南,1956年在部队从事军医工作,1992年退伍回到了塱头村,从1999年开始至今,一直义务担当塱头村的讲解员。

  他的讲解中,无时不透露着自己希望村中所有古旧建筑都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但他也感叹,这个愿望与实际有着不少的距离。塱头村的土地规划也制约着村中的发展,有村人就向记者介绍,村中适合整体旅游开发,但由于附近的地都是农地,没有办法进行建设,无法吸引有实力的发展商和民间资本进入。

  同城同宗

  从化团星村黄姓祖祠

  建国后曾做过县政府

  黄氏宗祠:花都新华岐山村南社,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五年(1825)重修,建筑占地722平方米。附近还有道显黄公祠、仲宾黄公祠。

  黄氏大宗祠:花都区赤坭镇乌石村,始建年代不详,宣统二年(1910)重修,占地面积577平方米。

  黄氏大宗祠:花都区花山镇平东村南方社,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占地面积923平方米。

  子贤黄公祠:天河区黄村街黄村中心街19号,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

  镜波黄公祠:白云区松洲街槎龙村仁德里,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黄氏大宗祠:白云区石井街大朗村,始建于清初,占地面积502平方米。

  宣抚使祠:白云区石井街红星村亭岗街4号,黄姓族人的太公祠。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占地面积916平方米。

  乐清黄公祠:白云区石井街大朗村桑下里自然村黄姓太公祠,始建于清中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迁建,1991年旅居海外、港澳宗亲捐资重建,占地面积836平方米。

  西溪祖祠:从化市街口街团星村。是黄姓族人在从化最早的聚居村落,南宋开村,西溪祖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做过从化县政府。

  黄氏大宗祠:番禺钟村镇屏二村玉树大街26号对面,始建于宋朝,清同治丁卯年(1867)重修,建筑占地998平方米。

  黄氏大宗祠:番禺区化龙镇东南村南街前街7号,始建于宋代,建筑占地1131.6平方米。

  表海黄公祠:番禺区石楼镇菱塘东村祠道巷8号,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建筑占地1800平方米。

  黄氏大宗祠:番禺区石楼镇菱塘东村,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1999年重修,建筑占地2040平方米。

  黄氏大宗祠:增城市新塘镇白石村,是增城四大祠堂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建筑占地1980平方米。

  上期余音

  网友陆君云:

  少数民族里的杨姓也有历史

  唐代杨氏曾是白族第一大姓

  少数民族里的杨姓也有历史。

  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八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省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1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省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满族杨氏: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纳西族杨氏: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喜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

  苗族杨氏: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

  此外回族、侗族、朝鲜族、蒙古族中也有杨氏。

  下期预告

  吴

  下期推出吴姓宗祠,重点介绍荔湾区东沙街新爵村吴氏大宗祠。如您对本期内容感兴趣,或您对粤地黄姓宗祠有更多更新了解以及信息,可写信或邮件告诉我们。邮箱:yuedixunzong@126.com。

  李春暐、刘云、王建锾

  (原标题:塱头村黄姓曾经“七子五登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巴西:中国发射失败卫星或已坠回地球
  • 体育金球奖3人候选:C罗PK梅西 里贝里入围
  • 娱乐李亚鹏谈王菲:她不过问事业 我更有钱
  • 财经山东女汉子抗衡中石化:曾给总理写信
  • 科技12306将屏蔽网络抢票软件
  • 博客旅日华人:如果中日开战你站哪一边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高中老师编降龙十八掌称练成考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