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财政篱笆 防年底突击花钱
财政部近日发布数据,前11个月,中央财政收入57083亿元,同比增长6.5%,地方财政收入62567亿元,同比增长13.1%。财政部估计今年中央财政收入有望完成全年预算。而媒体则担心年终突击花钱现象重演,并据去年数据推算出今年12月的公共财政支出可能达24933亿元,将是前11个月月均10427亿元的2.39倍。
中央有关部门对可能出现的突击花钱倾向已有所警觉,并做出了提前布局。中纪委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洁自律。但仅靠“运动式”的道德整风、遏制吃喝送礼等现象,肯定只是治标而不治本。要彻底解决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还需预算体制的实质性改革,建立起更加严格的制度约束。
年终突击花钱现象有着复杂的成因。其实有相当一部分钱并不是在年终才“花”出去的,而是因为我国预算体制还是实行收付实现制,有的支出到年终时才据实结算,体现在年终账面上。这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花钱习惯也有关系,为避免超支各部门倾向于在前半年形势不明朗时比较谨慎,临近年终时则放开手脚。另外,从预算编制时起,就主要采取各预算部门自下而上提出请求、财政部门批复的方式,而预算部门为给自己留下更充裕的开支空间都倾向于多报需求,导致预算系统性地多出实际需要,给年终留下大笔余额。这和对预算结余的处理也有关系:如果预算年度结束后还有结余,有关部门需对结余形成原因做出说明,这些结余会经财政部门确认审批后,再与下一年度的开支统筹安排,如果结余过多还可能影响下一年预算,显然这会刺激政府部门尽量花掉拨给自己的钱。
因此,在预算管理体制上,我们必须有更长远的视野和更缜密的规划,因而有必要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进行积极探索。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包括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以及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等。当然,也可借鉴西方国家的新型财政管理模式,正式地在年度预算之外编制中期预算,比如让预算能够在一个为期3-5年的时间框架里滚动,这能让预算反映长期经济与财政趋势和周期性收支平衡目标,从而提升财政资源配置空间、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和政府工作效率。编制中期预算还有其他好处,如增强财政政策协调性,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失业率波动等带来的财政风险。
总之,年底突击花钱不一定是政府机构滥用财政资源,也不一定是滥发福利等,而是由我国预算制度的缺陷所决定的,因而需进一步扎牢财政体制篱笆。而且为缓解民众疑虑和增强政府公信力,同样需更好地保障民众对预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提高财政透明度,实现人大对各级政府预算的实质性审批和监督制度。同时还需从预算编制层面提升科学性,细化预算科目,实现预算管理的精细化。而对作为预算资金使用者的各级政府,要加快其职能转型,建立现代财政理念,始终把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护纳税人权益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