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2月20日讯(记者王静)今天起,浩渺的宇宙太空中又多了一颗以江苏人命名的小行星。今天下午,南京大学举行命名仪式,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99953)号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命名为“闵乃本星”。
国际编号为199953号的“闵乃本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4月18日发现,当时临时编号为2007HK28。此后,这颗新小行星陆续得到美国Panstarrs项目、洛威尔天文台、基特峯天文台、林肯实验室、卡特林那项目组等多个天文台站的观测证实,因而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以(199953)的国际永久编号。
据悉,闵乃本星沿着偏心率为0.092的近圆形轨道绕日运行,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56亿公里,到地球最近时只有1.74亿公里,最远时有5.39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3.66年,它在其轨道上平均每日以167.4万公里的速度(19.3公里/秒)绕日运行。
闵乃本教授是江苏如皋人,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7年获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南京大学教授,江苏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科技部“量子调控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创始人和首届系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科技部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晶体学会理事长,国家人工晶体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全国政协九、十、十一届常委,江苏省政协八、九届副主席,九三学社十、十一届中央副主席,江苏九三学社四、五届主委。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9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科学奖,2000年获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经典引文奖,2005年关于铁电薄膜及氧化物电极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关于介电体超晶格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年关于晶体生长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闵乃本提出“介电体超晶格”概念,并与团队将准晶结构引入介电体超晶格,建立了“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预言了准周期介电体超晶格可以同时实现多种波长的激光倍频和直接实现激光三倍频,随后用实验证实。闵乃本和他的合作者经深入研究,发现了介电体超晶格中准相位匹配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的增强效应;发现了微波与超晶格振动强烈耦合所引起的微波吸收新机制;揭示了超声波在介电体超晶格中的传播规律,研制成若干超声原型器件,填补了超声工程中体波器件从几百-几千兆周的空白频段。在经典晶体生长动力学方面,闵乃本将Frank螺位错机制与理论推广为更为普遍的缺陷机制与理论,这是经典晶体生长理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发展之一。经过20多年的努力使得介电体超晶格从冷门变成国际热门,催生了“畴工程学”新学科的诞生。
此前,经国际小行星中心与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的已有:南京大学星、南大仙林星、戴文赛星、曲钦岳星、苏定强星、方成星、孙义燧星、陆埮星、冯端星等九颗南京大学系小行星。
(原标题:太空新增小行星“闵乃本星” 以江苏科学家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