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面对“微生活”

2013年12月24日10:46  《环球》杂志

  面对“微生活”

  张颐武

  今天,中国的日常生活正在发生着重大改变,而这种改变是以两“微”为标志的,即微博和微信。

  新浪微博在2009年8月试运行上线。它借鉴了Twitter,但中文的140个字的容量远比西文的140个字符为多,虽然短小但却仍然能够传达相当丰富的信息,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

  微信从2011年上线以来,以无比迅捷的速度蔓延,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

  微博和微信构成了我们“微生活”的底色。可以说,“小时代,微生活”似乎是我们的某种标记。

  微博已许多次地发挥了它的社会功能。一方面作为个人的信息平台,它已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渠道。尤其是“80后”、“90后”开始越过传统媒体或新媒体的其他方式,依赖微博来接受信息,因此他们也深受微博中的报道和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微博也是每个人直击信息、进行报道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在具有媒体功能的同时,它还兼有社交网络的功能,它所具有的弥漫式的传播能力和短小精悍的特点都让人着迷。

  而微信的力量在于,其人际关系的紧密性比微博更强,除具有类似短信的相互交流功能外,它也有类似微博的传播信息的平台的作用,如“朋友圈”的传播。微信往往比微博更有效和有力,因为在微博里,大家都是弱联系,大V和普通人之间还是若即若离,但微信里则都是可靠的熟人之间的交流。

  热烈讨论的微信群与当年的QQ群极为相似,但当年QQ群里主要是年轻人,现在的微信群却是各种人的聚合。人们在各种不同的微信群中乐此不疲地发布信息,引起讨论。而微信的公共账号,更加定点化地将意见传播给你。

  可以说,微博是社交化的媒体,而微信是媒体化的社交。前者是向互联网上的公众发言,后者在短信式的交流之外,也利用朋友圈或微信群向自己的熟人发言,传播信息。两者都是媒体和社交的混合,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微博是基于弱联系的社会的媒体,微信是强联系的有媒体功能的社交。

  对于年轻人来说,微博和微信已经像手机号码或电邮地址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既是虚拟世界的新宠,又对现实世界发生着多方面的影响。它们带来了新的分享的可能,也带来了具有想像力的公共空间。

  但微博和微信也是双面刃。微博上每个人都是发布者,因此没有了传统媒体的“守门人”,且微博的门槛很低,只需要140个字就可以了。

  微博里有大量匿名人群,他们发布的信息往往和他们的身份一样无法证实。于是,从一开始,微博里的虚假信息就一直被人诟病。有时,一些人为了博取粉丝,或为了商业目的,或为了一些难以为外人明了的目标而制造虚假信息。有时,由于一些人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因此,对一些适合他们的趣味或想法的虚假信息缺少辨别能力,也会出现辟谣不如谣言走得远的情况。

  与此同时,微博短小精悍,因此往往强化论点而缺少论证,依靠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这就造成微博里骂声一片,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忽视或蔑视。这使整个虚拟社会中的言论趋于不同的极端,复杂的观点难以展开。于是,扣帽子多于作讨论,骂人多于说问题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

  微信则靠在熟人之间传播来增加它的可信度。在微博将我们接受信息的平台“微化”的同时,“微信”则将我们的人际关系“微化”。

  这些都是“微生活”。一方面,“微生活”改变了我们交流的方式以及接收信息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性,让我们更加依赖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另一方面,“微生活”通过“大数据”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关键的踪迹——这里留下的人们的兴趣、关切和习性,都会成为社会生活最为关键的信息资源。

  来源:2013年12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央巡视组在人民大学发现数个问题
  • 体育英超-神灯中框枪手平切尔西失榜首 视频
  • 娱乐王岳伦微博怒斥遭黑 节目组力赞王诗龄
  • 财经官员自曝双规央企高管时曾遭黑社会阻拦
  • 科技工信部:已约谈运营商整治垃圾短信
  • 博客错发准生证只能流产? 贺岁片等不到高潮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精英弃百万年薪回国遭解聘 海归屡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