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授:没想到中国管制比印度还松

2014年01月02日08:30  南方日报

  “中国人擅长制造,产品质量好。印度人擅长销售,沟通能力强。”印度BLOOM公司董事Sanjiv Kumar Gupta相信,中印两国若能很好地合作,“中国制造(加)印度销售,可以赢得世界。”这是一个印度商人的憧憬。2013年12月23日—30日,南方日报记者先后走访印度首都新德里和最大海港孟买,采访了多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在这些受访者眼中,尽管中印之间存在边界争议,但搁置争议、合作共赢已是广泛共识,日趋紧密的经贸合作和频繁的文化交流,正在消除双方认识上的误区。

  记者眼中的印度

  “跨越竞争搞合作”是主流观点

  无须回避的是,在部分印度民众眼中,中国是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但记者在走访中更发现,“中印互为竞争对手”并非印度人的主流观点。在更多人看来,中印关系的未来,更多是跨越竞争,合作为主。

  上世纪80年代末Sanjiv Kumar Gupta还是一名学生,但已经到过北京。“长城、天安门、烤鸭”——他至今仍印象深刻,“当年的中国并不像现在这样具有世界竞争力。”如今,作为印度知名纺织品贸易企业的负责人,Sanjiv Kumar Gupta与中国联系更加紧密,他每年都要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采购纺织品卖到世界各地,他的企业每年和中国企业的贸易总额近2亿美元,他们公司在合作中获得大约10%的净利润。

  孟买大学专门研究政治关系的Jose George教授的朋友们,也对中国超越印度的发展速度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印度1947年独立,新中国1949年成立,两者几乎在同一起跑线,印度当时的发展水平甚至比中国高,“但1990年后,中国的发展远超印度,到底是为什么?”

  与之相应的是,更多印度人看好中印关系的未来。

  作为专注于国际新闻报道的专业人士,印度教徒报国际部主任SANDEEP DIKSHIT对中印两国的发展做过一番研究。他认为,过去十年,印度速度比较慢,原因是印度16%是制造业,50%是服务业,34%是农业,发展很不平衡。而中国是制造业强国,正好和印度互补。

  “中印两国市场潜力很大,有超过25亿的消费者。”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的狄伯杰教授更多地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待中印关系,他乐观地表示,两国的经贸发展正处于印度独立以来最好的时期,10年前,双边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但在2011年已经跃升至740亿美元。

  “我相信中印的双边关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狄伯杰说,尼赫鲁的“亚洲复兴”梦想和中国领导人提到的“亚洲世纪”展望正在成真,但未来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印中能否友好合作,因为两国关系不仅将主导新的亚洲政治秩序,同时也将主导新的世界政治秩序。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

  关注“中国未来如何运用优势”

  记者发现,去过中国的印度人与没有去过中国的相比,两者关于中国的印象有很大区别。

  很多没有去过中国的印度民众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甚至对中国带着误解与偏见。

  SANDEEP DIKSHIT作为媒体工作者,经常接触到有关中国的信息,他对中国的印象是,中国的发展没有后盾,完全依靠自己,是令人骄傲的亚洲国家。“印度普通老百姓和学者对中国的印象整体较好,但在边界问题上,印度群众受西方媒体的影响比较大。”

  “其实,‘威胁论’一说是不准确的,中国的发展对维持亚洲地区的稳定起到很大作用。当然,中国未来如何运用发展的优势,也很重要。”SANDEEP DIKSHIT的同行、印度斯坦时报国际部主任乔杜里认为,在中印关系的发展上,媒体传播的信息很重要。

  “中国群众不够了解印度,印度群众也不了解中国。”乔杜里告诉记者,他们曾对报纸的读者进行调查发现,印度的受众对中国的关注度虽然排在第三,但仅为15%;排在第一的是美国,关注度是70%;第二是巴基斯坦,关注度是30%。

  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印两国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两国民间文化交流日趋紧密,这种偏见和误解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Jose George教授去过中国的上海、昆明、广州等城市,2011年,作为学术研究者,他在广州暨南大学调研了45天。

  谈及印度民众对中国的印象,Jose George坦言,在去中国之前,他一度认为中国政府管控力很强,大街上都是警察,作为外国人,他肯定会被管得很严,为了办理手机卡,他甚至准备了很多证件。“但我去办理电话卡时,老板只问要多少面值的,我选50元的,老板直接就把卡给我了。”他感叹,“没想到中国的管制比印度还松。”

  “观察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一个指标是男女平等和女人在大街上出现的频繁度。”Jose George还注意到,在中国街道上可以看到很多女性,且女孩子非常自由,“中国的男女平等已走在前面。”

  链接

  印度外语专业大学生

  学中文就业排名第一

  “中国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印度口碑很好,很多印度的同学都想来中国学医。”12月18日,正在暨南大学国际学院留学的印度学生伊斯特、萨提亚和于赛丽均告诉记者,在印度,学医很好就业,但公立学校招的学生非常少,私立学校学费又十分昂贵,因此,每年不少印度学生到中国留学。

  除了留学生外,两国的特殊关系,也吸引了不少印度学者前往中国。“在印度的大学里,从社会科学到政治学领域,很多老师都在研究中国。”印度社科院西部分院名誉院长Gautam S.Gawali告诉记者,印度社科院会按照计划提供经费,让学者到中国考察研究。

  随着中印两国经贸合作的日益深入和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加入到学习中文的行列。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印度14所中央级大学以及部分地方高校都开设了中文专业,中文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很好,在所有外语类专业排名第一。

  不过,狄伯杰指出,不管是学术交流还是学生之间的交往,尽管有了一定幅度提升,但交流依然不够,如每年公费到印度或去中国学习的学生,双方都各自只有25人。他希望两方政府开放国门给民间交流创造更多平台和机会。

  (曹菲、胡江澎、吴家纯对文章亦有贡献)

  综述

  消除疑虑 增进互信

  已经过去的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头十年,是亚洲崛起,走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一甲子。今天,中、日、韩、印、东盟等亚洲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合计达8万多亿美元,与美欧已相差不远。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政治、经济重心从西方转向东方。

  而在亚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的发展与互动极大地影响着亚洲的未来,两国间的关系也一直牵动着世界的目光。

  2013年,李克强总理上任后首次出访,第一站就是印度,充分体现出新一届中国政府对中印关系的高度重视;随后,印度总理辛格访问中国,实现了自1954年以来两国总理的首次年内互访。

  “世界期待亚洲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这离不开中印‘两匹大马’的带动;亚洲要成为世界的和平之锚,需要中印两个大国同心戮力。没有中印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和睦和谐与共同发展就不会有人们期待的亚洲世纪。”李克强总理如是说。

  “亚洲和世界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印中两国不是对手,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来定义两国未来,我们的成败将关系印中两国的未来,乃至本地区和世界的未来。”辛格在访华时如是说。

  政府高层间开始的频繁互动让两国媒体感慨“龙象携手,意义非凡”。然而,真正推动两国多层面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经济领域来看,中印两国人口加起来超过25亿,占全球人口近40%,但在2012年,双边贸易额不到700亿美元,这与两国的经济地位并不相称。中国企业在印度能设立真正实体企业开展生产投资的并不多。该如何在印度发展,成为困扰不少中国企业的难题。

  同处发展关键期,同样面临消灭贫困的重任,中印都需要稳定的环境。只有政府层面形成互动,经济领域密切合作,民间广泛融合交流,才能消除疑虑,增进互信,为两国的发展创造出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而这正是南方日报记者不远万里走访印度的目的。

  视点

  民间密切交流是两国关系基石

  印度中国研究所(ICS),是印度一所专门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权威学术机构,代表着印度中国学研究的一流水平。中国研究所主任Alka Acharya(下图)同时也是印度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是印度国内知名中印问题专家。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中印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Alka Acharya:在现在和将来的很长时间内,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是亚洲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虽然两国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尚待解决的边界问题等,但两国都清晰地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协商对话。总的来看,两国关系正朝着积极的方向迈进。

  南方日报:印度学界对待中国的态度如何?

  Alka Acharya:根据立场不同,不同的学者对中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对中国十分友好,认为中印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关键;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在许多方面的发展都快于印度,中印间有不小的差距,而这给印度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印度需要更为谨慎对待这个强大的邻居。但基本的共识是,双方需要搁置争端,进行充分的交流合作,也只有合作是解决争端的最终办法。

  南方日报:不少印度民众对中国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带有偏见,这是为什么?

  Alka Acharya:印度国内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不多,他们只能通过少数报纸上提供的信息去了解中国。而这些媒体中从事对中国报道的记者很少,很多时候是采用来自其他媒体的信息,这使得印度国内的民众很少能获得来自中国的真实信息。此外,出于印度民众的爱国心理以及对边界问题的重视,印度媒体经常会对一些关于边界问题报道进行夸大和炒作,这就使得当民众想要忘记曾有的不愉快时,时不时地会在媒体上获得关于中国的不好的信息。

  南方日报:您觉得如何才能让中印双方政府间的合作扎扎实实地落地?

  Alka Acharya: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的中印交往呈现出民间和官方不对称的状态,领导人之间的互动很频繁,两国学者间的交流也有不少,但两国人民间的直接交流却很少,这使得中印交往呈现出一个“倒三角型”的状态。真正健康和谐的两国交往应该把这个三角型摆正,领导人直接的互动是两国交流的一部分,但来自两国民间的直接密切交往才是两国关系健康良好发展的基石。

  在政策落实方面,印度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方观点不一使得进展非常缓慢。具体来说政府关于中国政策的制定会受到来自反对党、社会舆论、国家安全部门、学界、企业等各方意见的影响。现在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就使得政府在制定有关中国的政策时尤其谨慎。在未来,只有来自经济领域的企业的积极声音足够强大,能够产生决定性影响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才会更加高效。

  南方日报特派印度记者

  汤凯锋 李梦瑶

(原标题:实现亚洲世纪 难离中印和谐)

(编辑:SN069)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湖南政协原副主席因贿选事件被双开
  • 体育英超托雷斯破门切尔西3-0 阿森纳胜保第1
  • 娱乐对话郭德纲:我不欺负人 欺负我也不行
  • 财经专家: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或超20万亿
  • 科技中兴战略架构高管调整:力求年轻化
  • 博客北京雾霾元凶查明:尾气贡献不足4%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搞怪创意:用西瓜皮烧火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