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之后的中国外交新局面

2014年01月09日11:11  《环球》杂志

  十八大之后的中国外交新局面

  在国外,有不少人喜欢拿十九世纪末威廉德国的崛起及其对英国的挑战来类比未来的中美关系,认为中国崛起后一定会“秋后算账”,以武力挑战现有“守成大国”美国,甚至威胁亚太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内也有人以中国综合国力增长为依据,要求中国外交放弃“韬光养晦”理念,放大“有所作为”的空间。中国外交该怎么办?中国国际战略该何去何从?

  林利民

  十八大成功召开迄今已有一年时间。一年来,以中国的和平发展造福于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全新外交理念,指引着中国外交乘风破浪,不断开创出新局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核心国际理念

  一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战略必须秉持一定的外交理念。一国确立、秉持什么样的外交理念,不仅与其所处的国际战略环境及其对国际战略环境的认知有关,也与其国际战略目标追求、国际战略能力有关,而且与其历史文化传统、战略传统和民族特性有关。

  中共十八大召开之际,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外汇持有国。中国许多主要工农业产品,包括煤、钢、有色金属、粮食、肉类等的产量,都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不仅如此,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有舆论认为,今后10~20年,中国仍将保持6%~8%的年均高增速;大约在2020年前后,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将进一步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威望也将不断上扬。

  面对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前景,中国将秉持什么样的外交理念、奉行什么样的对外战略?这在当时成了国内外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

  在国外,有不少人喜欢拿十九世纪末威廉德国的崛起及其对英国的挑战来类比未来的中美关系,认为中国崛起后一定会“秋后算账”,以武力挑战现有“守成大国”美国,甚至威胁亚太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内也有人以中国综合国力增长为依据,要求中国外交放弃“韬光养晦”理念,放大“有所作为”的空间。

  中国外交该怎么办?中国国际战略该何去何从?

  在需要做出历史性抉择的关键时刻,中共十八大拨云见日,明确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和谐世界”理念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进了十八大报告,成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指导中国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

  全方位外交风生水起

  中共十八大不仅确立了“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以这些理念指导着中国的对外政策。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以及公共外交领域的工作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首先,中国周边外交打开了崭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历来倡导“周边是首要”,因而高度重视周边外交。但在“周边是首要”之前,还有一句“大国是关键”,即是说,周边外交重要,但一向排在大国外交之后。引人注意的是,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周边外交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首要”地位进一步突出。

  2013年10月,新一届中央领导更是专门举行了一次全国性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进一步突出了中国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此前后,中央领导人相继出访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周边国家,周边国家一些领导人也络绎不绝地到访中国。一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2013年10月22日,印度、俄罗斯、蒙古国等国领导人同一天抵达北京,到中国访问。

  其次,大国外交走上了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快车道。提出“新型大国关系”概念,是中国在外交理论和外交理念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这一概念酝酿于十八大之前,用于破解复杂的中美关系。2013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州举行“庄园会晤”,对中美之间化解分歧、增进理解与互信起到了关键作用,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新型大国关系”的轨道。一年来,中国还以创新性的外交理念积极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如中俄关系、中印关系、中英关系、中德关系等,大国外交由此全盘走活。

  第三,发展中国家外交继续向前推进。在中国外交布局中,发展中国家一向与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并重,故有“发展中国家是基础”之说。十八大召开一年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又有新的突破。一方面,中国以周边外交为“首要”,而周边国家绝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周边外交与发展中国家外交异曲而同工、交相辉映。另一方面,十八大召开一年来,中国尤其加大了对非洲、拉美以及对中东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力度,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中国领导人在一年里访问了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的数十个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也连续不断到访中国。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战略合作关系由此大踏步向前推进。

  第四,多边外交成效突出。十八大召开一年来,中国多边外交极为活跃。在联合国、APEC会议、中国-东盟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上合组织会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机制、伊核问题国际会议机制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等各种多边场合,中国领导人充分利用多边机制的舞台作用,展示了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不仅如此,中国领导人在多边外交中也特别注重借多边舞台推进国家间合作、加强各方相互理解。

  第五,公共外交得到格外重视。中国在公共外交领域并非新手。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与美国派往延安的“迪克西使团”的戴维斯、谢伟思等人的交谊就具有公共外交的特点。二战后,新中国为打破美国对华封锁和遏制而对日本及其他一些国家开展的民间外交,也具有公共外交的特点。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中鲜明突出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是第一次。这是一种创举,说明公共外交与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一道,成为中国外交的组成部分之一。

  首先要努力打造“和谐周边”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外交目标,与中国战略传统具有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和为贵”,强调“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以德服人”等。不仅如此,十八大倡导的“和谐世界”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也与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存、“地球村”等理念具有一致性。因此“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也与世界大潮具有一致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

  然而,当前世界并不完全和谐,亚洲也不完全和谐,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恃强凌弱理念和行为还大量存在,要实现“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待克服。

  首先,中国要对“和谐世界”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命力、感召力有战略自信,它代表人类发展的最终方向。其次,中国要带头践行。

  具体到中国外交而言,要实现“和谐世界”理念,首先要努力打造“和谐周边”“和谐亚太”。因为,周边外交同时也涵盖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以及多边外交和公共外交。这大概也是十八大报告格外重视周边外交、中央专门召开高层次周边外交工作会议的题中之义。如果中国能一步步推进“和谐周边”建设进程,则“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梦想的实现一定为期不远。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SN054)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今年起提高10%
  • 体育斯塔诺国安和平分手 CBA孙悦25+9北京胜
  • 娱乐曝郭德纲过春晚四审:低调送审节目视频
  • 财经健力宝原董事长假立功减刑出狱不知所踪
  • 科技CES2014开展:汽车互联网化启幕
  • 博客赵普:主持必须说普通话是否毁掉方言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二女生“衣架吊发”苦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