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改革红利初现

2014年01月09日16:25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影响中国

  年度政府创新奖

  获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提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上海自贸区:改革红利初现

  本刊记者/蔡如鹏  郁玫 (发自上海浦东)

  获奖理由★

  这是一个新的实验田,28.7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播下的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新希望;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顶层设计”,让日益停滞的改革找到新的抓手和原动力。它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也是对内开放的“试金石”, 它寄托了一个城市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梦想,也透露出一个国家更坦然面对世界竞争的信心和勇气。它的出现告诉外界,改革,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拼资源,比政策”,只有最大限度地释放制度红利,才是改革的真底色。

  简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2013年9月29日在上海挂牌成立。试验区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自9月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许多国内外企业纷纷赶往浦东跑马圈地。自贸区已经成为中国改革最令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3个月后,《中国新闻周刊》在自贸区行政办公大楼看到,每天早上有数百人涌入这里。他们的目的就是注册一家新公司,其中许多人给出的理由都是希望在自贸区“插一脚”。

  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艾宝俊称,在自贸区成立当天就有两家外资银行在区内设立了分支机构,现在这一数字已经上升至12家,最近入驻的银行包括汇丰和德意志银行。

  艾宝俊透露,有意入驻自贸区而前来他的办公室的人络绎不绝,截至11月底已有1434家企业在自贸区注册,此外还有6000家企业正在申请中。

  “我们正按照计划行事,迄今为止进展顺利。”艾宝俊说。

  释放改革红利

  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的上海自贸区,范围包括之前的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

  中国政府承诺要用2至3年时间,在这片面积与澳门相当的土地上,建成“法律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监管贸易高效”的具备国际水平的贸易自由区,并将通过金融创新,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

  “自贸区绝不仅是中国已有保税区的简单升级版,而是一个对国内外充分开放竞争下的特殊综合经济体。”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自贸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这样说。

  两个月之后,这些当初备受关注的设想开始成为现实。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介绍,“总体上看,目前自贸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

  根据自贸区管委会的统计资料,截至12月9日,自贸试验区共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业务近7万人次,其中企业完成核名程序超过5000户。工商部门已办结新设企业2194家,主要以贸易类和服务类企业为主,分别占比65%和27%。

  在目前新设企业中,内资企业比重较高,已新设2105家,内资注册资本累计456亿元,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近2200万元。外资新设企业89家,外资注册资本超过6.2亿美元,平均每家注册资本700万美元。

  简大年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许多跨国公司正在深入调研试验区的改革试点内容及市场机遇,预计随着各项制度创新的逐步落实和营商环境的进一步完善,试验区还将迎来外商投资的新一轮热潮。”

  以服务业为例, 简大年说,金融机构和服务业开放项目相继落户,目前已有48家金融机构获批金融牌照入驻试验区,包括9家中资银行在区内设立分行和12家外资银行在区内设立支行,此外还有243家金融信息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企业落户区内。

  经济指标也能看出改革带来的红利。1—11月份,自贸试验区投资企业完成经营总收入12750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商品销售额10970亿元,同比增长11.4%;航运物流服务收入905亿元,同比增长16.5%。完成工商税收459亿元,同比增长10.7%。自贸试验区四个特殊区域的工商税收和商品销售额在全国11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3.4%和51.6%。

  制度创新是改革之初自贸区设计的重中之重,很显然,在这一层面上,改革红利也凸现出来。以推动投资管理制度实施为例,通过落实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制定发布了2013版的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以及新的外商投资管理办法,将负面清单的外商特别管理措施写到小类,共190项(约17.8%的小类有特别管理措施),实现了越精细、越明确、释放空间越大、透明度越高的目的。

  自贸区内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均已改为备案管理。截至12月9日,在负面清单以外实行备案的新设项目占比为88.3%,已超过负面清单设计时备案项目占比85%的预测目标。

  溢出效应初现

  自贸区本身释放改革红利的同时,改革的溢出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因为自贸区内土地资源有限,紧邻的“森兰”片区被规划为配套的商务和住宅用地。目前,这一区域的住宅单价已经攀升到5万元以上,众多大房企纷纷在此布局。

  1200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为承接自贸区内的溢出效应做了大量的准备。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在全区会议上多次强调:要举全区之力服务好自贸区建设,适时把自贸区改革创新的举措推广到全区,不断发挥自贸区的溢出效应。

  据悉,在服务贸易方面,自贸区内外没有物理隔离,注册在自贸区内的企业,也可以在区外经营或开设子公司。这势必将为浦东发展服务经济带来新动力。

  这种溢出效应也包括上海与浦东本身的改革精神。上海自贸区落户浦东后,沈晓明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浦东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要借势上海自贸区“二次创业”。

  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有序推进,临近的浙江、江苏等地也采取积极举措,主动承接自贸区的“溢出效应”。比如,浙江嘉兴着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逐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也确保了嘉兴在分享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的过程中,能够有鲜明的优势和主导方向。

  全国范围内,自上海自贸区获批以来,天津、重庆、厦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舟山等地区也开始积极开展自贸区报批以及相关准备工作。据悉,第二批自贸区会签审核将于12月启动,明年5~6月份有望正式落地。

  改革的溢出效应还包括,在自贸区内创新实行的制度,为全国的改革提供了可复制与可推广的经验。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例,自贸区通过重点落实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登记制、年度报告公示制以及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备案制等管理措施,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面形成了整套可行的方案。

  目前商事登记制度试点已在全国推广,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全面推广以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实行企业年度报告制度和注册资本认缴制等为内容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陈波对自贸区做了深入研究。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与合理配置,而建立自贸区就是希望通过它来实现这一目标,由此来倒逼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改革。因此,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不止于上海,更不止于浦东。”

  他说,作为一种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不仅是实体的集聚,更是政策和改革的集聚,“它的溢出效应不是有多少税和产值,而是有多少改革政策的溢出效应。”

  各方面迹象表明,作为本届政府推进决心最大、实施基础最好的一个试验品,上海自贸区正开足马力,破冰前进。 ★

(编辑:SN054)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调查称“禁令年” 近8成公务员未收礼
  • 体育NBA-哈登38分火箭主场胜湖人 视频
  • 娱乐曝郭德纲过春晚四审:低调送审节目视频
  • 财经健力宝原董事长假立功减刑出狱不知所踪
  • 科技CES2014开展:汽车互联网化启幕
  • 博客赵普:主持必须说普通话是否毁掉方言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二女生“衣架吊发”苦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