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治理“城市病”,切实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搞清楚“要什么,舍什么”。——王安顺
导读:治理大城市病,着力点还要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重构上。北青报记者梳理了刚刚结束的16区县两会的情况,发现其中有12个区县主动调低了GDP增长指标,并着重调整了区域内产业的取舍。舍弃同质化,寻求差异化——“要什么,舍什么”的基层蓝图已经有一个轮廓。
16区县“两会”已接近尾声,盘点北京16区县政府工作报告,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各区县在制定经济指标中,均将2014年的GDP增速主动调低,这意味着政绩“唯GDP”的时代已过去,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成为共识。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分析认为,各区县主动调低GDP增速,是一个重要信号,标志着从以往追求经济速度向追求经济质量的转变。“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可以使我们更从容、有选择地发展,因此要适度发展经济,保证质量第一,速度第二。”
12区县GDP增速低于去年
此前的市委全会将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5%左右,略低于2013年。而去年9月份举行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也已经批准调整“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济增速指标,将原规划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8%”调整为7.5%左右。
在此基调下,北京各区县GDP增速也主动调低。其中,12个区县的2014年GDP增速低于去年,顺义和房山降幅最多,均调低2%;怀柔、通州、大兴和昌平等四区2014年GDP增速与去年持平。
东城、西城、朝阳均把2014年GDP增速定为7.5%,与市政府基调一致,海淀区略高,2014年GDP增速为8%。相比而言,郊区县GDP增速虽然放缓或持平,但发展前景依旧强劲,怀柔、通州、大兴、昌平四区,2014年GDP增速均在10%。
GDP降低为调结构留出空间
目前,GDP依然是市里对区县考核的指标之一,各区县主动调低GDP初衷何在?朝阳区区长吴桂英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放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希望能用一种理性和科学的发展来统筹GDP这样一个综合的指标。
调低GDP增速的背后,同时是区县对产业升级转型的重新思考和清醒定位。西城区区长王少峰指出,通过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加快业态升级改造,促进产业从规模数量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打造更加符合首都发展要求的经济和产业形态。
“北京市主动释放调低经济增速的导向性信号,将更多的资源转移到大气污染治理、交通拥堵改善、绿色空间营造、民生福祉提高等方面,适应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丰台区发改委副主任李华罡表示,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丰台也应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十二五”后半期转方式、调结构留下更多的空间。
产业结构调整应有取有舍
但不容忽视的是,产业结构调整越到后期难度愈大。李华罡坦言,原有低端或非重点产业逐渐退出,高端产业聚集和发挥作用尚需一定时间,在保持区域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产业结构调整彰显出紧迫性。
他认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明确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坚持“有进有退、有取有舍”,通过技术创新、升级改造等多种途径,减少低端产业对土地的占用、人口的吸引和能源资源的依赖,加大对重点主导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的培育力度。
以丰台区为例,逐步弱化一产的经济功能和二产的一般制造功能,鼓励生产制造环节有序外移,促进三产内部结构优化,积极培育科技、文化、商务等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原标题:12区县主动调低今年GDP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