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初春,习近平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第一站就是去河北正定任县委副书记。在这里,他认识了作家贾大山,二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3年后,习近平离开正定,但这份友情一直陪伴贾大山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98年,贾大山去世一周年时,习近平发表文章《忆大山》,历数了二人多年的情谊和对老友的怀念。
今年1月13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习近平主席这篇文章,贾大山这个名字再度引起人们关注。贾大山是一个怎样的人?为此,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赶赴河北正定,听贾大山之子贾永辉讲述了父亲的那段往事。
因作品而结缘
1942年,贾大山出生在河北正定,父母靠做点小生意维持家计。他在家中排行老九,上面有8个姐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父母自然对他疼爱有加。不过,贾大山从小就很懂事,知道家里生活的艰辛。他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上中学时就在校刊上发表过文章。1964年,贾大山中学毕业后,到西慈亭村插队务农。这个知识青年走进农村,体会到了农民生活的贫苦和艰难。他把这些生活体验都融入到创作中,说快板、编节目、出板报、写文章,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渐渐地,他发表的文章,引起正定县文化馆老馆长的注意。1971年,贾大山被调到文化馆做临时工,开始了戏曲小说的创作。贾永辉说,父亲那时候虽称不上专业作家,作品也不多,但有些文章已经受到不少关注。1978年,贾大山收获了文学创作上的重要奖项,其短篇小说《取经》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他又创作了《花市》、《梦庄纪事》等作品,也多次获奖,《花市》还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到上世纪80年代,贾大山在作家圈已小有名气,还一度与贾平凹齐名,并称为“二贾”。
贾永辉说,父亲能写出好作品,是因为他爱交朋友。这些朋友里,不光有文化圈的,还有不少普通老百姓。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父亲从他们那里讨生活,他们从父亲那里讨智慧”。所以,在贾大山许多小说里,尽是鲜活生动的市井百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接地气。
习近平与贾大山的缘分,也是从文学作品开始的。在赴正定任职前,习近平就曾读过贾大山的小说。在《忆大山》中习近平回忆:“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家里来了个“习叔叔”
或许是出于对贾大山作品的喜爱,习近平到正定县的第一个晚上,就去拜访了他。贾永辉说:“习近平找到我家时,父亲还在文化馆。他也没急着叫父亲回来,而是和工作人员又去了文化馆。”后来,贾永辉听父亲讲,当时他正在和时任河北省作协主席的李满天谈事,看见来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工作人员说这是新来的县委副书记。因为对官场不感兴趣,他也没觉得眼前的人是个“大人物”,打了招呼又继续跟李满天聊天,习近平就搬凳子在一旁坐下,听他们继续聊。而第一次见贾大山,习近平则印象深刻。他后来回忆二人刚见面时的情形——“大山同志一扭头,开玩笑说:‘来了个嘴上没毛的管我们。’” 那一年,习近平29岁,贾大山40岁。而对于这样的问候方式,习近平并没介意,两人很快就聊开了。《忆大山》中写道:“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他还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儿坐坐。’”
在贾永辉的记忆中,习近平就是那个常来家里和父亲聊天的“习叔叔”。“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习叔叔第一次正式来家里做客。他穿着件齐腰短绿袄,一条洗退色的绿军裤,文质彬彬的,说话总是慢条斯理的。父亲让我叫了句‘习叔叔好’,我就出门玩儿去了。”随后的日子,贾大山与习近平越走越近,贾永辉也总能见到这个习叔叔。贾永辉回忆:“通常,习叔叔和父亲一起盘腿坐在火炕上,就着两杯小酒,一聊就是半宿。到了饭点,母亲还会炒盘鸡蛋或做两个小菜,一家人就和习叔叔一起随便吃两口,饭桌上大家话不多。我那会儿知道这是县委副书记,后来还升了县委书记,但在我眼里他就是个普通的叔叔。我和他相处不多,但也从没拘谨过。”
在《忆大山》中,习近平也写下了两人熟识的过程:“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文章中还有一个细节:“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 贾永辉说,父亲也好几次提起这些往事,每次说的时候都是乐呵呵的。
“现在像这样的领导很少了”
习近平视贾大山为知己,不仅在于对其文学造诣的赏识,更多是对其为人处世的钦佩。习近平在《忆大山》中写道:“他那超常的记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直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982年冬,贾大山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的反复劝说下,出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当时,贾大山不是党员,为了方便工作,习近平和县委特地给文化局破例开了绿灯:不设党组,人事任免可以在局长办公会上议决。这在当时的县级政府部门里算得上是“特区”了。贾大山虽不太愿意为官,但既然当了这个局长,也绝不能含糊。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正定的文化事业“辛劳奔走”,这都被当时的正定当家人习近平记在心里,《忆大山》中写道:“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 贾大山的同事对记者回忆说,在任期间,他非常重视当地古文物的保护、维修、发掘等工作,一旦确认某个文化项目需要款项,便会竭尽全力去跑款项,不达目的绝不休息。正定当地的钟楼、凌霄塔、大悲阁等古迹的修缮工程,都是贾大山去北京跑来的。
他的努力还得到了习近平的支持。这位县委书记曾亲自出马,帮助县文化局申请维修款项。习近平在工作上也把贾大山当作榜样:“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贾大山不仅勤政、为官也很清廉。他这个文化局长干了9年,口碑一直很好:文化局里没有一笔吃喝账,经他手的文物修缮工程也从不铺张。习近平在《忆大山》中,也用“清正廉洁、勤政敬业”形容贾大山。在正定,习近平同样很节俭,下乡考察,在食堂吃饭,每顿都会付粮票,从不白吃白喝。当时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曾这样回忆习近平在正定的生活:他的床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旧木板,铺上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他出行也是轻车简从,只要不出城关,就骑自行车。记者问贾永辉有没有见过习近平的补丁褥子,他想了一会儿说:“我没去过习近平当时的办公室,他在机关院里的生活我也不了解。但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那时候他来我家从不坐车,连骑自行车都少,通常都是步行,而且总是一个人来,没什么部下跟着。”贾永辉还告诉记者,父亲也跟他说过好几次,“现在像这样的领导很少了!”
生活中,两人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正定,贾大山是出了名的孝子。临终前,他躺在病床上,还惦念着母亲的生日,要妻子回家陪母亲玩麻将:“娘生日哩,你回去吧,让娘开开心。娘要有这个意思,你就玩会儿,没这个意思,你再回来。”在儿子眼中,贾大山是个严父。贾永辉说:“父亲通常很严肃,讲话的时候很少笑。对我和弟弟也很严厉,我们都有点怕他。父亲很注重我们的思想教育,要我们走正道,老实做人。”习近平同样重视孝道,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的母亲齐心已近90岁高龄。习近平常常在饭后,拉着母亲的手陪她散步、聊天。在今年新年,习近平主席向全国人民致新年贺词的画面中,人们也看到了他办公室中摆放着陪母亲散步的合影。
最后一张合影
1985年,习近平调离正定,前往福建厦门任副市长。临走时,他也没忘和老友再见一面。贾永辉听父亲回忆,习近平当时走得很匆忙。午夜时分,他已经上床休息,听到敲门声起床开门,县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对他说,书记想见你。他就跟着去了县委一家招待所,习近平正坐在屋子里等着他:“我马上就要走了。”他才知道习近平要调走了。两人依依不舍聊了起来,到了夜里两三点他才回家。随后,习近平乘坐后半宿的火车离开正定。在《忆大山》中,习近平也记录了两人分别时的情景:“记得1985年5月我即将调离正定去南方工作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贾永辉说:“第二天,父亲才告诉我们习叔叔去南方工作的事。那时,全家人一起吃午饭,在饭桌上,父亲很平淡地说习近平已经调离正定。那时父亲还是很严肃,看不出情绪上的变化。”
习近平离开正定后,给贾大山去过几封信。每年春节,他也会收到习近平的贺卡,有好几次还接到习近平拜年的电话,“在电话里,父亲都会平静地问候,淡淡几句话。挂了电话后,父亲会跟我们说一句‘是近平的电话’”。习近平也曾邀请贾大山到他现在工作的地方走走看看,但他总说工作忙,不愿意添麻烦。其实,贾大山一直关注着这位好友,经常向习近平周围的同志探询他的动向。两人虽然接触联系少了,但友情并未随时间逝去而淡漠。
习近平称正定为“第二故乡”,调离后,他曾5次回到这里。1997年2月9日,习近平再次回到正定,抽空赶往医院看望大山。“我又一次回到正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看望大山。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此时我心中已有一种预感——恐怕大山的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至此,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这时的大山,却显得非常平静,倒是先安慰起我来。”临别时,习近平还提出要与久卧病床的大山合影,这张照片便成了习近平与贾大山最后的一张合影。
就在习近平离开正定11天后,他接到了好友贾大山去世的消息。噩耗传来,习近平沉浸在悲痛中,但远隔千里,他只能托人送去花圈表示沉痛悼念。“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
17年后,贾大山忌日临近,《忆大山》一文的责任编辑康志刚将这篇文章重新发表在博客上,随后被《光明日报》转载。习近平与贾大山之间的这份情谊才得以被更多的人知晓。而习近平对老友的怀念,至今能从他的文字中感悟至深:“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样匆忙,走得是那样悄无声息,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来源:环球人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