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第一人民医院还有11名伤员未脱离生命危险

2014年03月07日10:58  云南信息报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正在救治伤员。 本报记者 郭秋月 摄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正在救治伤员。 本报记者 郭秋月 摄

  昨天上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对“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的伤员救治情况作了第二次情况通报。苏平副院长介绍称,该院共救治71人,其中到院时已确认临床死亡人员1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3人,4人接受了救治后于当晚自行离开了医院,尚有52人住院救治。目前有11名伤员因多个部位受伤、多脏器受损仍处于危重状态,还没脱离生命危险,其余伤员病情平稳。

  另外,部分伤员恢复情况良好,一周后将有康复的伤者陆续出院。

  600多人赶回医院参与救治

  据了解,3月1日21时30分,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到院前急救电话,10分钟后第一批伤员送达。“300多名值班人员接到电话后马上赶到了现场,医院随即启动了急救应急预案,各科室的600多人又赶回了医院参与救治。其中一些医护人员通过媒体知道此事后就主动赶了回来。”随后医院迅速成立了抢救领导小组和救治专家组,市卫生局局长许勇刚也到场组织抢救。

  当晚,医院同时开放了12间手术室,急诊手术开展了30余台次,清创缝合100余部位,各科室还成立了“一对一”的诊疗小组连夜救治。“后期我们又做了十几台手术。”

  一周后将有康复伤者陆续出院

  昨天上午,据苏副院长介绍,国家卫计委派出的医疗专家组已经分批到院,9名专家中有两名是心理学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又对伤者做了进一步的诊治。”

  目前,部分伤员恢复情况良好,苏副院长说,一周后,将有康复的伤者陆续出院。

  特写一

  骨科主任5天没有回过家:因“有些病人病情不稳定”

  值班室电话就一句话:赶紧来医院> 昨天上午,走进会议室的骨科主任段洪脸上挂着隐藏不住的疲惫,他说自己从3月1日晚10时多到院后,至今没回过一次家。“出门时电脑还开着呢,我老婆下班回去应该关了吧。”5天没归家,段洪说这不仅因为他有做主任的义务和责任,也因为牵挂病人,“有几个病人情况还不太稳定,可能随时有变化”。

  据段洪回忆,3月1日晚10时他正在家里用电脑整理课件,来自医院值班室的短促的电话让他连电脑都来不及关就赶回了医院,“值班室只说了一句,‘赶紧来医院!’”

  10时多,刚进医院大门的他就被眼前的一幕震住了!“血,全是血,哪里都有血。”他抿了抿嘴说,当时的心情无法用准确的词语形容,“不是医院,是战场吧。当时顾不上恐惧,后来觉得恐怖分子简直不能用残忍两个字来形容!真的难以想象!”

  他被同事感动,也被伤者所感动

  在5天没日没夜的抢救和救治工作中,段洪也不断被身边的人感动着。他说事情发生的当晚,骨科24名医生赶来了20名,30多名护士中有18名及时到场,大家合作参与抢救,当晚做了12台手术,由于手术间不够,其中9台是在科室的清创间完成的。“一个同事当晚正在照顾生重病的小孩,知道这个事情后只能让两岁的孩子待在家里,自己奔到医院来,一句怨言都没有。”

  除同事外,那些救人的伤者也不断感动着段洪。“一个72岁、来自西安旅行团的老人为保护身边的伙伴跟恐怖分子搏斗。”段洪说这位老人年轻时当过兵,“恐怖分子要刺他的同伴,他张嘴咬住了刀,还把刀夺过来跟他们拼命,舌头都受伤了。”目前,这位老人的伤情还不太稳定,他的颅骨骨折了、一部分左耳也被削掉。另一名伤者的经历也让段洪颇感佩服,“他是一名司机,当晚跟警察一起去抓恐怖分子,在围捕过程中手臂受伤,接下来要等着做骨移植手术。”

  段洪说:“遇到这样的事情,真的没什么好想的,当然要来医院抢救伤者,不管自己和家里有什么事,都能克服。”随后他礼貌地告别并起身离开了会议室,因为手术室里还有一台需要他参加的手术。

  特写二

  护理部主任哽咽说救人:同事因劳累奔忙先兆流产

  “干了30年也没见过这种场面”

  “从医快30年了,没见过这种场面。”昨天上午,护理部主任李敏红肿着双眼说。3月1日,她在医院看到了让自己震惊的一幕,“一个大夫的白大褂已经被血染红了,说是抱伤者下车染的,我让他赶紧去换一件,他说已经换过一次了。”说到这里,李敏低头沉默了一会儿,“恐怖分子真的太可恨了!”

  李敏回忆,当晚她打了20多个电话,叫来了所有护士长,随后300多名护理人员也陆续到位参与抢救。伤者大批涌入,护理人员则持续奋战着:急诊判断、分流、做处理死者的工作。

  除参加抢救外,护理人员还要给轻伤者及其家属一定的心理支持。“有些伤者到现在都不能听到别人提这件事,不然就会不停地哭或者变得很狂躁。”由于每名伤者的承受能力不一样,护理人员需要鼓励部分情绪激动的伤者,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希望。

  希望看到所有伤者带着笑容出院

  “护理人员当天接到通知后,半小时内骨干基本到岗,大部分责任护士至今没回过家,只有家属来送点换洗衣服。”李敏特别提到,一名骨科护士参加抢救时不停跑上跑下,结果发现自己先兆流产了。说到这里李敏哽咽了,拿着别人递过去的纸巾捂住了嘴。

  同事的经历让李敏感到遗憾,但她也在每天的查房中看到越来越多快要康复的伤者,这给了她不少欣慰。“他们能好起来,我们做护理的真的很安慰。”如今李敏每天都要把所有伤者看一遍,检查并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她说希望很快就能看到所有伤者带着笑容出院回家。

  特写三

  刚入职医生申请做志愿者:有机会帮忙,谁会不愿意?

  尹燕锋说,3月1日是他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入职的第一天,他自己都感觉太巧了。“我更应该做志愿者帮助伤者和他们的家属。”尹燕锋说自己目前在医院的医技科室工作,“是一个生物实验室,搞研究类工作。”他说科室里的8名同事,除两名必须留下值班外,其余6人都跟他一样报名做了志愿者。

  3月3日,尹燕锋被安排去照顾一名颈肩部受伤的伤者,这名伤者是外地人,当天刚从重症监护室转入住院部,身边只有一名不知所措的老乡陪伴。“第一眼看到他就很心疼,他整个头都被包扎了,非常疲惫,只想睡觉。”尹燕锋说在与伤者相处的几天中,看着伤者换药时露出的伤口,听着伤者偶尔提及的事发情况,他感到震惊与痛恨,“这种暴行毁了那么多人的幸福。”

  从3日开始,尹燕锋推掉了科室的工作,专门陪护这名伤者。送伤者去换药,带伤者家属了解医院及附近情况,帮他们购买生活必需品,甚至是给伤者煮鸡蛋吃。“因为他颈部有伤,刚开始医院给他订的是流食,但我发现他吃不饱,而且他吃水果这些固体已经没问题了。”因此尹燕锋主动为他煮了鸡蛋带去并联系各个部门为伤者申请了正常餐。

  “我一定要陪他直到他出院。”昨天上午,尹燕锋握着双手说道:“有时候怕他有心理问题,就会告诉他病情不重,很快能出院,还会跟他开开玩笑。”在这名大学时做过敬老院志愿者的小伙子看来,帮助伤者是“换了谁都愿意来做”的事,“跟医护人员的辛苦相比,我们做的真的微不足道。而且既然遇到了,能有机会帮忙,难道会有人不愿意吗?”他笑着说。

  据市一院党办主任杨艳介绍,“报名的社会团体和人员非常多,后来选择了其中的三个团队,他们带来了80名志愿者投入工作。”加上院内职工志愿者,目前共有500多名志愿者登记报名。

  链接

  云南圣约翰医院:部分轻微伤员明后天出院

  在本次“3·01”事件中,云南圣约翰医院是接收伤员中唯一的一家民营医院。3月1日22时20分左右,医院接到了第一批伤员,前后半个小时左右时间,医院接收伤者共13名,其中危重伤员4名。截至目前,10名伤员病情稳定,3名危重伤员病情逐步好转。据了解,明后天圣约翰医院接收的伤员将有部分轻微伤员出院,接下来的一周病情稳定的轻伤员也可以出院。

  云南圣约翰医院作为南市区120急救中心站,在日常工作中就承接了周边一些突发事件中受伤者的急救工作。圣约翰医院院长李易说,虽然医院作为民营医院,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医院本身依旧带有公益性。不过在这样的事情发生后,当时医务人员的第一想法都是救人。不少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自发投入工作,有的甚至20多个小时没休息。目前伤员的救治费用也由政府承担,医院也尽力做好救治工作和心理辅导。

  不会汉语的拉祜族女伤者正接受心理治疗

  除了七旬的孤寡老人,医院还接收了一位拉祜族女伤员李娜阿。而在李娜阿丈夫找到妻子之前,这位不会说汉话的女伤员着实让医院医务人员费了不少劲。

  李娜阿在事件中头皮撕脱伤入院,刚刚入院她总是呆呆的,无论医生还是护士跟她说再多的话,她都不开口。为了让李娜阿能更好地接受治疗,饮食能跟上,医务人员们通过比划的方式与她进行“无声”的交流。“当时还怀疑是否是越南人,所以听不懂说的话,医院还请来了会越南话的翻译。

  第三天,李娜阿的丈夫通过媒体在医院找到妻子,经交流得知李娜阿是拉祜族人,不懂汉话。由于李娜阿在事件中心理受到创伤,国家心理专家组的专家诊断后,心理创伤没好转的迹象,下一步将进行进一步专业的心理干预治疗。本报记者 孙黎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养老金并轨列入重点工作 已有7套方案
  • 体育CBA-广东领先30分险遭北京逆转 总分1-1
  • 娱乐王岐山两会赞陈道明:这些腕儿甘于清贫
  • 财经住建部副部长:楼市十年内不可能全面崩盘
  • 科技3.8女王节策划:来自IT女高管的回答
  • 博客冯小刚拿总理报告“斗地主” 两会博客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调查:过半女大学生通过网络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