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致信教育部长称中小学教材存性别歧视

2014年03月12日12:05  信息时报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邝凝丹

  实习生 冯权义 通讯员 蓝晓雨 

  中小学教科书中也存在“性别歧视”?妇女节前夕,10名女大学生给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寄去面包、玫瑰、教科书和建议信,称发现中国内地中小学教科书的内容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如故事性课文男性出现数目是女性三倍有多。

  对此,中小学教师和教育专家建议学校增加对女性榜样的宣传,教师甚至可让学生对课本中人物进行“换性思考”。

  建议信

  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

  3月7日早上,10名女大学生给教育部部长寄去了以上这份“另类”礼物。她们分别来自桂林、兰州、广州、郑州、昆明、深圳、南京和珠海8个城市。其中还包括来自广州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李南(化名)与华南师范大学的王文(化名)两名女生。

  女生们寄出《致教育部部长关于改善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现状的建议信》,称现有中小学教科书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1908年3月8日,15000名妇女在纽约游行争取男女平等权利,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生活质量。希望我们的性别平等环境可以从小抓起,学生们能从教科书和老师的讲述中,了解女性的价值。”来自沈阳的大学生刘贺援解释。

  不平等现状

  故事性课文男是女三倍有多

  女生们称,有学者做报告指出,小学教材一共12册,男性出现在图画当中的数目共198次,而女性是130次;在故事课文当中,男性出现的数目共152次,而女性出现的次数仅有42次。同时,越到高年级,图画和故事性课文中作为主角出现的男性多于女性的情况越明显。

  建议信指出,“《落花生》中的父亲形象高尚丰满,但母亲只是一笔带过。”教科书中女性的形象往往局限于母亲、奶奶等具有从属性地位的家庭角色,往往显得无知、无主见、能力低下、需要同情和保护;相反,男性往往知识渊博、独立自主、志向远大、能力高超。

  建议信还提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中,女性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常被忽视。如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并曾创立《中国女报》的秋瑾等杰出女性要么完全在课本中匿迹,要么没有得到充分的介绍。

  我们认为,教材的编写、审查与选用应符合宪法规定的性别平等原则,课本内容应平衡地反映男性和女性所做的历史贡献和生活经验,在对两性的描写时应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呈现多元的性别气质与性别角色。

  ——《致教育部部长关于改善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现状的建议信》

  各方声音

  女生:教师对教科书内容欠引导

  女大学生指出,还有一大问题是教师对教科书内容欠缺引导。

  李南说:“所有理科课本中介绍的科学家,大多数都是男人,老师还说女生即使成绩好,也成为不了科学家。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科学家中鲜有女人,是因为女性的受教育权是一百年前才刚刚获得。而这一切,老师都不曾提到。”

  李南指出,教科书性别歧视的问题以语文和历史最为严重。女性形象有三大局限性,一是出现的频率较低;二是职业单一,要么是护士,要么是教师;三是给人的印象过于刻板,性格永远都只是那几种。相比之下,男性形象就比较丰满,多样化。

  教师:教学时更应注重人物事迹

  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高级心理教师李艳月称,“在我看来,性别平等可能更多的是男性更有男性特征,女性更有女性特征。”

  李艳月认为,教科书引导的方向应是两性的特点与优势要突出,“让女性有女性化的一面,例如其英雄气概不一定要体现在事业上,还可以体现在女性的宽容、包容与细致上,表现她们默默做出奉献的精神。”她建议,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多地引导学生看课本中人物的事迹,而不是性别。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华师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学院院长吴颖民称,教材中有可能有些形象跟时代联系不太紧密,更新得不够,“但现在中小学生课本总体上还是不错的,男女人物数量上谁多谁少,要看具体课文内容情节来分析。”不过,他认为,女大学生这行为对教材编写者而言倒是个提醒,“但也不必上纲上线。”

  专家:老师可教学生“换性思考”

  记者还采访了一些教育专家,他们大多赞同女大学生的观点,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对女性榜样的宣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华南中心副主任陈冀平认为,女生们给教育部部长提出此要求“很合理”

  “因为现在推崇男女平等,女英雄也不少,如我们国家领导人也有不少是女性,教材是应该注意性别的平衡。”陈冀平提出建议,“学校可以多开讲座或增加课程多介绍现代女性英雄人物。”

  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柯倩婷表示,目前中小学教材中性别刻板印象、形象问题是比较严重,但一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情况下,柯倩婷这样建议中小学教师,“可尝试让课本角色男女调转来让学生思考。”她举例称,如在中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经常是“小明帮爸爸买东西,小红帮妈妈做家务”,她认为其实这些都可以调换过来,让学生思考两性都具有这样的能力和责任。

  至于教科书的改变,柯倩婷称,“可让性别研究专家参与教科书的编写,这在国外也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他山之石

  多个国家删掉教科书中性别歧视内容

  2006年,韩国媒体报道,韩国通过修改教科书,“要改变女人婚姻与事业不可兼得的旧观念,推广更为灵活的家庭生活新理念。”例如,此前韩国中小学教科书中将女性描绘成主妇,男性则被赋予养家糊口的责任。修改后的表述可能有“在外工作的母亲”和“负责家务的父亲”等。在新教科书中,原有的类似表述“父亲应努力工作养家,母亲则应辅助其他家庭成员,让他们集中精力工作——这对家庭幸福乃至国家稳定至关重要。”被删除。

  美国、新西兰等一些国家也已采取了一定措施以纠正和改善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如美国在1972年通过了教育修正法案,结果之一就是要消除或至少要减少教材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例如在一本中学生读物中,原本有19世纪一对母女共同缝制嫁妆的故事,当地负责审核课本的组织认为,故事里妇女形象被描述得“柔弱、顺从”,损害了妇女尊严,因而勒令将这个故事删掉。此外,新西兰也在1994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将性别平等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

(原标题:教科书不爱巾帼只爱须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正直播马来西亚航空飞机失联事件 专题
  • 体育亚冠洛维两球鲁能3-1大阪 国安1-1首尔
  • 娱乐奶茶妹妹起底:5任男友有才又有财(图)
  • 财经楼市夹心层吐槽:没房子北京人也成了北漂
  • 科技打车软件“后补贴”时代:惯出来的市场
  • 博客扫盲:客机为什么不给乘客发降落伞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90后美女高考状元开情趣用品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