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7日消息(记者季苏平)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昨天(16日)正式公布。这部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又有哪些亮点?
在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易鹏看来,这份规划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易鹏:从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角度,来制定一个有利于质量型城镇化路径推进的指导方案。它出台以后,肯定有利于中国经济扩内需,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为了避免走弯路,这份文件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但是如果说没有一个好的规划,没有一个好的指导思想,放开了干,各地方想怎么干怎么干,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可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多的麻烦。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张占斌直言,城镇化带来的红利绝不仅仅在于经济。
张占斌:你想这么多人进了城,他要学很多东西,所以说城镇化首先可能跟经济有关系,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社会变革,国家的整个变革,它是一个国家整体上的进步。
正因如此,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这份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份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易鹏认为,规划更多地在强调城镇化的质量。
易鹏:要让人生活的城市更美好,幸福公平的含义要体现出来,生态宜居的环境要体现出来,再比如有收入,有很好的文化融合等等。以人为核心,从而提升了整个城镇化的质量。也就是说,以物为核心的城镇化和以人为主的城镇化,实际上是一个速度型和一个质量型路径的对比。
强调更有质量的城镇化也体现在规划提出的要求和目标上。例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专家认为,这体现了中央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态度。
张占斌:我们说提高质量还有很多方面,比如我们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城镇化的过程中,就是我们要绿色低碳的城镇化,比如现在讲到要大规模的治理雾霾,保持好的空气、河流都是需要有质量的城镇化。
另外,规划还强调城镇化必须和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就难以持续,就会出现“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现象”;农业是基础,农业现代化事关粮食安全,而信息化则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
(原标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 勾勒城镇化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