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2014:秋风

“本轮改革与80年代、90年代的改革最大不同,在于文明自觉”

视频策划:城中村-20公里的距离

这是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城市里的方寸之地,这是他们的家…

下岗十五年:沈阳故事

“在1998-2000年国企下岗潮中,东北三省工人下岗数占全国25%”

习近平在两会上连续3天提PM2.5

2014年03月17日12:44  北京青年报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习近平

  我们生长的时代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这种担当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

  ——3月6日,习近平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李克强

  要让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以改革创新推动稳中求进。当前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确实给市场主体活力带来障碍,对各方面潜力发挥形成束缚。政府要切实把不该管的放给市场,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放管结合。真正让企业充分行使经营自主权,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让更多的企业放胆,让科研人员放心,没有后顾之忧地投身创新创业,把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转化为发展的巨大推力。

  ——3月6日,李克强在参加山东团审议时指出

  张德江

  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坚信只有改革才有出路。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3月5日,张德江在参加浙江团审议时指出

  俞正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应结合各地实际,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努力实践、积极探索。

  ——3月5日,俞正声在参加湖北团审议时指出

  刘云山

  改革成为今年两会主旋律,要进一步提升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从制度机制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3月7日,刘云山在参加江苏团审议时指出

  王岐山

  实现“凤凰涅槃”,必然要经历“浴火重生”。改革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改革本质上是组织和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月5日,王岐山在参加北京团审议时指出

  张高丽

  以更大的勇气推进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环境条件,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企业、各方面人才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中优胜劣汰,最大程度激发企业、市场、社会活力。突出抓好财税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力争今年取得重要进展。

  ——3月6日,张高丽在参加天津团审议时指出

  导读:在本月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了代表、委员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也是中央领导在两会上提到最多的“热词”。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改革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在今年两会中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习近平甚至连续三天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PM2.5。

  导读:在本月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了代表、委员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也是中央领导在两会上提到最多的“热词”。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改革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在今年两会中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习近平甚至连续三天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PM2.5。   

  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习近平笑称贵州可做“空气罐头”

  “PM2.5,上海比起北京怎样?”

  “去年12月份多一点,今年以来还可以。”

  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上海团审议时和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就雾霾问题的一问一答。

  梳理今年两会期间对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公开报道可以看出,其中至少有六位的发言涉及环境。而通过对近年两会期间媒体公开报道的对比也可以看出,今年提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常委人次与提及次数均创下历年最高。

  根据对官方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中央政治局常委今年两会期间的讲话涉及环境问题的超过十人次。而在去年两会期间,公开报道中能查询到的、提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常委人数为3人,提及次数也远少于今年。

  常委们今年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注还具体体现在与地方代表的互动过程中,PM2.5、水污染成为了被中央领导问及最多的环境问题。

  3月6日,习近平在参加广东团审议时又问起了环境:“珠三角现在PM2.5是多少?”“广州市对机动车限行限购吗?”“东江的水质怎么样?”

  3月7日,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习近平则连续第三天提到了PM2.5。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在发言时自豪地说,贵州PM2.5指数平均值都在50以下。习近平表示,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他幽默地说,将来可以制作贵州的“空气罐头”。

  两会期间,李克强也多次提到了雾霾等环境问题,他更关注污染治理技术和如何用改革方法治污。

  “燃煤在太原雾霾成因中到底占多大比例?”“脱硫脱硝之后有多大改善?”“有没有做过具体研究?”3月7日上午,山西团代表谈到污染治理时,李克强不断追问。他认为,要用改革的办法在煤炭清洁使用技术上寻找治理雾霾的突破。

  除了关注雾霾和水污染等具体案例外,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的高度。他强调,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国企改革成为最关注话题

  经济体制改革历来被认为是改革各领域的重中之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国企改革成为常委们最为关注的经济体制改革话题之一。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的方向。在今年两会期间,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表示过担心。

  3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安徽团审议时对有关国企改革的发言回应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不能借改革之名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

  李克强也高度关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月4日,全国政协常委李毅中在经济、农业界联组会上发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他举例说,政府可以推动改革,放开垄断性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

  李克强问道:“垄断行业的非竞争性业务能不能开放特许经营?”

  李毅中说:“我认为可以适当允许进入。”

  李克强点点头:“引入民间资本,有利于完善企业法人制度,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在3月13日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进一步就国企改革的方向给出答案:“结构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像医疗、养老、金融等,让市场增强竞争力。”

  关于依法治国

  凡属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

  多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今年两会上均强调要依法治国。

  习近平在两会上指出:“深化改革,市场要起决定性作用,也要靠法治保证。凡属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改革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李克强则在总理记者会对各个问题的解答中三提“法治”,并且都集中在重要领域。比如在回答反腐提问时,他首先指出:“中国是法治国家,不论是谁,不论职位高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触犯了党纪国法,就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惩治”。

  在回答关于简政放权的问题时,他说,“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就是“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张德江在3月9日参加广西团审议时也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他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国家各项事业、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担负重要职责,要继续把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作为重要任务,加强改进人大立法工作,着力提高立法质量;扎实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坚决纠正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人大代表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纪检改革

  今年将探索专项巡视制度

  和其他常委在今年两会下团讲话的内容涉及领域较广不同,在公开报道中,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两会参加分组讨论和各代表团审议时,所讲到的改革话题主要集中在反腐倡廉领域。

  据公开报道梳理,王岐山在今年两会期间共参加了6次分组讨论或代表团审议,每次参加会议所谈的内容均涉及反腐败。前四次参加代表团审议或联组会上,王岐山强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反腐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方面,而后两次的谈话则更为具体,涉及到纪检领域的改革创新举措,如在巡视组织制度中探索开展专项巡视,以及成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加强对纪检干部的监督等。

  3月10日,参加吉林团审议的王岐山谈起了巡视制度。王岐山透露,今年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探索开展专项巡视,逐步实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虽然中央纪委在反腐领域取得的成就获得社会的肯定与支持,但也有声音担心“纪委自身由谁来监督”。

  王岐山在3月11日参加四川团审议时对这个问题作出回应: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解决好谁来监督纪委的问题,需要推进组织和制度创新。”王岐山透露,中央纪委已决定成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加强对中央纪委监察机关、各省区市及中央和国家机关纪检监察干部的执纪监督,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努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版文/本报记者 孙昌銮 制图/巨琳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政府网等

(编辑:SN098)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两会排行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